【惠州文脉·杂谈】马克思说“货币天然是金银”,为何中国古代主要用铜钱?
2021-03-19 10:1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宋代铜钱 制图/杜卉 摄影/陈丽媛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夏杨

日常生活中,货币如水一样充斥于我们周围,它给每一种物品、产品定价,还给作品、企业及风险等定价。货币是定价尺度,是交换媒介,也是储存手段。它替代了笨拙的物物交换,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提到货币,不能不提金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为啥这么说?显然,金银本身就有作为货币的优越性,比如它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延展性好、适合加工,等等。

马克思像  资料图

并且作为贵金属的金银,是财富的象征,其光泽度好、硬度大、耐腐蚀,能够千年不腐,这与人类追求长久的愿望不谋而合。

不过在中国漫长的文明时期,金银并没有成为最主流的货币形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金银的产量不够大,不足以支撑起作为主货币的流通功能。

黄金  资料图

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贝壳、贝币是使用时间最早、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实物货币。贝币的使用,深刻影响到中华文化。如今看我们的文字,有许多与货币、财富有关的字,如贵、赚、赠、赡、贪等等,都以“贝”字作为偏旁。

随着经济发展,取代贝币的是铜币。铜币的使用也很漫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货币不统一,主要有三大体系:布币(如晋、赵、韩、魏等国)、刀币(如齐、燕等国)、环钱(秦国早期)。

铜布币  资料图

秦灭六国后,半两钱成为全国统一货币。西汉王朝发行五铢钱,以后封建社会的铜币均沿用“圆形方孔”的形制。

中国货币大量使用铜,一个重要原因是铜在中国产量较大,且很稳定。古代历史上著名的铜矿很多,其中尤其以湖北大冶的铜绿山最出名,最初开采的时间可追溯至商代以前。

大冶铜绿山矿坑  资料图

中国古代就以青铜冶炼技术闻名于世,不仅支撑了铜货币的铸造,还支撑起了商周时期最为鼎盛的青铜文明,大量青铜礼器(鼎、簋等)、酒器、食器,还有青铜兵器等,厚重而精美,可见当时的冶炼和铸造技术都十分精湛。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冶铁技术获得大发展,但生产的铁器以农具、手工工具为主,兵器则青铜、钢、铁兼而有之,货币仍旧以铜币为主。

各类青铜器  资料图

中国古代虽流通铜币,但也一直有金银的存在。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有以黄金制成的“郢爰”。另外,“元宝”“银锭”“碎银”等民间记忆,都是金银作为货币参与流通的文化印记。

中国古代就很珍视金银,开采金矿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史记》中有“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的记载。但中国金矿埋藏深,开采难度大,加上冶炼技术限制,黄金产量偏少。

楚国黄金郢爰  资料图

中国古代黄金产量有多少?据史书记载,西汉黄金产量较高,官方储备应有200吨以上。但汉代及以前朝代实行厚葬,很大一部分财富被带进了地下。江西南昌发现的西汉海昏侯墓就是个典型例子,出土了大量的金饼和马蹄金。

史书上的零星记载显示,北宋每年的黄金产量约有330公斤(合1万多两);元朝时期峰值产量约1吨(合3万余两);明朝则有1.25吨(合4万余两);清代产量下降,乾隆时期平均年产六七十公斤(合2000余两),晚清时期产能恢复,平均每年13.5吨(超43万两)。晚清时期的鸦片贸易和战败赔款,又造成大量黄金和白银外流。

金光闪闪的西汉海昏侯墓 资料图

中国古代真正使用白银作为主货币,是从明代开始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明中后期的巨额贸易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代白银的使用日益广泛,成为主流货币。

明代,白银成了流通货币 资料图

以金银和铜钱为代表的金属货币,最终被纸币取代。宋真宗时期,中国民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仁宗时改由政府统一发行。元朝时更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明清时期纸币与金属货币同时使用。近代纸币流通更广,金属币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