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杂谈】张之洞与梁启超:从忘年之谊到交恶如仇
2021-01-15 11:3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张之洞剧照

文/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张之洞是晚清重臣,在两广、湖广等任总督多年,与岭南士子也多有交往,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梁鼎芬、江逢辰等,留下不少佳话。

其中尤其与梁启超的爱恨情仇,令人津津乐道又扼腕叹息。

关于两人的初识,有个传说故事广为流传。追随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梁启超,一日路过武昌,便登门拜访湖广总督张之洞。名帖上署“愚弟梁启超顿首”。

梁启超  资料图

有名士傲骨的张香帅,面对一个初出茅庐却与他称兄道弟的年轻人,难免不悦,便写一副对联要敲打他:“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没想到梁启超的下联不亢不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中国自古有对联文化,传说故事难免有戏说成分。不过在晚清民国时代,梁启超堪称大才,一贯爱才的张之洞自然高看几眼。且他也想拉拢有才之人为己所用。

对梁启超这位青年才俊,张之洞很有好感,对维新改革的支持也更大。北京强学会成立,他捐5000金。他还支持康有为办强学会上海分会,并捐款500两,划拨公款1000两。

张之洞  资料图

张之洞还大力支持梁启超办报。梁任《时务报》主笔,刊登以“变法通议”为主题的系列雄文,社会反响强烈。张之洞赞曰:“该报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志气……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为此,他还要求“所有湖北全省文武大小各衙门……每衙门俱行按期寄送一本”,而汇款则由善后局统一办理。

张对梁礼遇有加,一次他邀请梁赴武昌,称谓用的是“卓老”:“甚盼卓老中秋前后来鄂一游,有要事奉商。”张之洞身为朝廷大员,对一个年轻人如此称呼,梁启超对此颇为感激,他在给张之洞的信中,总以“吾师”相称。

《时务报》 资料图

然而,毕竟张之洞是个官场老手,对变法这样的政治大事不可能不权衡利弊,对报纸的影响力也十分警惕。当梁文出现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时,他就不耐烦了。

张通过其幕僚、时务报总理汪康年,对梁施加影响。但专注于维新思想宣传的梁启超仅在情面上做了让步。他还利用回乡探亲之机,在澳门创办《知新报》,言论更为犀利。

《知新报》  资料图

当梁启超再去武昌见张之洞时,张邀他出任“两湖时务院长”“以千二百金相待”“其词甚殷”。张的挽留,虽有爱才成分,也难免有将之调离报刊的目的。但梁婉拒,坚持继续办报。

终于,梁启超关于“洋务运动不足以救国”的言论打破了宁静。张之洞认为该文“太过悖谬”,电饬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停止此册在湖南销售。

面对种种限制,梁离开《时务报》,赴湖南任时务学堂中文教习。此后,《时务报》就在汪康年主持下,开始刊登抵制改良、诋毁康梁的文章。

时务学堂故址  资料图

梁启超来到湖南,继续在《湘报》《湘》上发表言论宣扬维新,张之洞就要求陈宝箴和黄遵宪整顿《湘报》,并封杀《湘》在湖北的销售……

随着维新变法失败,康梁流亡海外。此时的梁启超再无约束,对张之洞的批评不再留余地。

对洋务运动“务枝节不务根本”的批评,他直接点名张之洞:“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

《湘报》合订本书影 资料图

他的批评还直指人格,直言张之洞爱名爱身甚于爱国:“除弊之事,最易犯众忌而触众怒,故全躯保位惜名之人,每不肯为之……张之洞且尝与余言,言废八股为变法第一事矣。而不闻其上折请废之者,盖恐触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教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惧其合力以谤己而排挤己也。今夫所谓爱国之士,苟其事有利于国者,则虽败己之身,裂己之名,犹当为之。今既自谓爱国矣,又复爱身焉,又复爱名焉,及至三者不可得兼,则舍国而爱身名,至二者不可得兼,又将舍名而爱身……”

梁启超还将张之洞与李鸿章作比较,揭穿所谓的“清流领袖”:“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也。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肯任劳怨,好名故常趋巧利。”

梁启超与李鸿章  剧照

从忘年之交到恶如仇寇,张梁关系为何有如此变化?说到底,是两人道路不同,一个是清廷重臣;一个是维新志士,最初走在一起,只是出于权衡。康梁布衣上书,需要朝臣支持;而张起初支持维新,也不过是政治投机。当光绪与慈禧矛盾凸显,深知实权所在的他立即改换立场,站到了维新对立面。

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梁启超对这个曾经的“吾师”痛下杀手、口诛笔伐,不惜加以深入骨髓、触及灵魂的尖锐批判。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