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调查】惠州千年古城墙沧桑斑驳,昔日英姿如何重振?
2021-03-19 09:2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经受岁月侵蚀的老城墙,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

 城市记忆 12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3月19日版面图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实习生 唐源泽 杨汶山

斑驳古城墙下青苔遍布,战火洪水侵袭痕迹残留其上,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惠州,曾出现过缚娄古国、梁化郡治、循州府治、归善县治等古代城市的基本雏形,随着岁月流逝,它们早已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历经岁月侵蚀,留存至今的古城墙,是历史的重要见证物,堪称“活化石”。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惠州大多古城墙已经毁圮,仅剩残垣断壁,部分城墙甚至被挪用为居民房屋根基,难觅昔日的英武雄姿。只有极少数城砖被收集保护,更多被废弃在墙角杂草丛生处,或散落公园街边,人们踏过却无从知晓。

近年来,惠州致力于还原历史文化名城底色,留下城市印记,延续文化脉络。日前惠州市委书记胡洪在西湖调研时更是表示,要围绕西湖景区有序推进惠州府城遗址改造,深入挖掘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古城风貌,重现古城风韵。

为此,不少专家、市民呼吁,重视古城墙的保护和修缮,进行适当地创新利用,焕发古城墙活力,守护好古城墙文化遗产。

惠州府城城墙仅存400米长,保存较好

部分城墙仅剩残垣,保存现状令人忧

夏日未至,翻滚的热浪先袭,但记者在老惠州人、民间艺术大师刘汉新的带领下,实地走访惠州府城、归善县城古城墙遗址时,却觉心旷神怡。登上惠州府城城墙,一侧是滔滔江水,一侧是古朴民居,东江风情尽收眼底,岸边树木葱茏,吹来阵阵凉风。当天,不少市民“瞰江”乘凉喝茶,游客纷纷拿起手机与城墙拍照留念。

然而记者走访时发现,惠州府城古城墙大多被毁,昔日“形势屹然雄壮”的风采已经很难寻觅。据记载,清代惠州府城“城周回千三百六十丈有奇”,城墙周长达4500多米,仅墙身部分就高达7米多。如今,仅剩滨江西路约400米长的古城墙保存较好。沿着墙边走,时常可见部分城墙被榕树根系盘满,部分城墙坍塌后被树木遮蔽,部分城基砌石用于居民住所根基……

废弃的古城砖更是散落四处,或藏于城墙下的杂草堆,或堆放在公园角落,匆匆路过的人们难以留意到。“这几块是明代砖!”记者随着刘汉新的脚步,在惠州古城的发祥地梌山(今中山公园),发现了数十块完整的明代城墙砖,拨开杂草后认真辨认,部分砖头还印着“府城砖”字样。

中山公园角落,藏着明代城墙砖

无独有偶,一江之隔的归善县城城墙则更为严峻。据记载,在清代中叶时,此处城墙周长“九百零四丈五”(约3000多米),高度“一丈九”(约6.3米),掩护官兵的凹凸形矮墙(雉堞)有1565垛。“但绝大部分都随着城市建设早已灰飞烟灭。”刘汉新介绍,仅在东坡祠一角,还残留着长约7米、高约2米,由青砖麻石砌筑的清归善县城墙。

记者看到,这一段城墙用钢架围起,一条挂有“游客止步”字条的红线将游客隔开,城砖上“清光绪己丑年重修”字样清晰可见。

如今,惠州古城墙大多都面临着毁损、坍塌、逐渐消失的困境。博罗清古城原有城门10座,现仅存小东门遗址。博罗中学内尚有一小段明清的古城墙遗存。龙门古城遗址仅剩东门口、袁屋一带残墙;惠阳淡水城内8个城门,现存宽0.6米的北门城墙遗址……看到这些,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部分城墙逐渐坍塌,被树木遮蔽

多筑在地势险要处,历经毁坏与重修

在所有的古城墙中,惠州府城城墙是现存最早有史料记载、且有明确地点的古代城市遗址之一。

近千年来,惠州府一直是东江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不变,这与城址的所在地地形密切相关。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文史专家何志成介绍,惠州东扼潮梅,北阻五岭,南卫海疆,西为省城屏障,是历朝军事重镇。入隋后,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平定广东时,除宋朝的大军外,唐、元、明、清四朝大军都是从福建进入广东。“这些改朝换代的大军能否顺利平定广东,就要看循(惠)州的态度!”因此,惠州民间传唱一首民谣曰:“铁链锁孤州,白鹅水上浮;任凭天下险,此地永无忧。”

记者梳理惠州各地古城墙所在位置,无一例外均交通方便,地形险要,利于安全与防守。博罗古城墙东抱浮碇岗,西跨榕溪水,南抵东江,北面则在没有水的城壕三十步外的地方凿隍引水;龙门古城则是围绕七星岗修建,其南面是奔流的增江,西北面是小河,可谓占尽地势水利。

惠州府城临江城墙 惠州市档案馆供图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城防显得尤其重要。归善县自明代至清代,城墙几经修补加固,到清代中叶基本定型。而惠州府城的规模比归善县大得多,惠州明朝城墙是在原宋代旧城墙的基础上,先后经过数次扩建、增高和加固而成。清代曾扩大七座城门楼,每一座均可容纳四五百名官兵,扼要处筑建炮台28座,极大地增强了防御能力。

至今,古城墙的修筑痕迹仍十分明显。站在府城城墙下,可看到城砖并非整齐划一,从城砖的颜色、大小、砌砖方式等,都显示出古城墙经历过数次修缮,极具历史沧桑感。从落款上,也可判断出城砖的历史。刘汉新举例说,刻有“府城”“府城号砖”字样的,一般为明代砖;刻有“惠城砖”字样的,则为清代砖;明代城墙遗址上垒着清代砖的现象十分常见。

归善县城城砖上还刻有“清光绪己丑年重修”,清晰可见

城墙退出历史舞台,市民盼创新利用

作为惠州古城发展的见证物,古城墙曾多次抵御外敌与防洪抗洪,守护了一方土地与百姓。

千百年来,惠州经历过无数次大小战事,一直固若金汤,从未失守。直到1925年的第二次东征战役,国民革命军攻打惠州城,在强力炮火轰炸下,激战30个小时,最终以阵亡100多人的代价攻陷惠州城。国民政府为杜绝军阀觊觎,决定拆毁城墙。因此,1929年开始,东、南、西面城墙逐渐被拆除,并修筑了环城路;北面城墙因靠近江边,保留作防洪之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惠州大多古城墙发挥了最后一次军事防御功能。连年的战火和自然灾害,致使大部分的博罗古城墙及建筑物被摧毁,如今仅剩一段数十米的明代古城墙——东城墙。

抗战时期惠阳淡水曾遭受日军空袭,疯狂的轰炸之下淡水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大部分城墙随之坍塌。日军为方便进出,继续炸毁城墙。目前这里仅存宽0.6米、长约11.54米,占地面积约5.77平方米的北门遗迹。

惠阳淡水古城墙 惠州市档案馆供图

古城墙是古城的第一道防线,经历过岁月洗礼后,内外墙的受损程度明显不同。刘汉新分析说,惠州府城城墙,与清一色的青砖砌面的内墙不同,外墙由多种不同的石砖合砌而成,砖线弯曲,墙面凹凸不平,并布满裂缝,部分地方还留有灰黑色的炮火痕迹。

透过这炮火痕迹,我们仿佛还能看到当年驻守在这里的战士,还能听到那时的枪炮声和战马嘶鸣声。

现如今,古城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仍有不少老惠州人喜欢追忆往昔。市民李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今年86岁的他时常闲坐在城墙上,望着东江风光,摸着残存的城墙,看着刻着历史的砖头,万千感慨。

位于东坡祠下的一段归善县城古城墙

千百年前,城墙是冰冷的军事防御工事,老百姓连靠近都不行。而今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李先生还记得,他小时候,从朝京门到文笔塔全长有一里多,一路畅通无阻,在城墙上的老百姓熙熙攘攘;城内的居民也会翻过城墙,下到东江边取水。那时候的古城墙便已经与老百姓的的生活融为一体。

近年来,古城墙悄然发生了变化。朝京门城楼时常会举行展览,吸引不少人前去观看。今年大年初一,惠州古城记忆展拉开序幕,整体陈列分为惠州之建置、古郡之雄浑、城垣之沧桑三部分。在这里,市民游客可以了解惠州历史、品读惠州文化、领略惠州美景。

“希望将来有越来越多的古城墙能被修缮保护、创新利用!”李先生期盼着,有一天古城墙文物古迹能够活起来,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惠阳淡水城墙遗址

【文脉故事】

老惠州人十年捡砖 积累成小型博物馆

在惠州市惠城区桥东,原归善县城府衙附近,刘汉新彩瓷工作室内有一座小型“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出土文物,其中不乏各个朝代的瓷器碎片、硬币、城砖等,一旁还详细标注着出土物的信息。

收集古城砖是老惠州人、民间艺术大师刘汉新的爱好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老惠州人,刘汉新从小就游走在古城里,经常钻进密草杂林中,或者穿梭进狭小破旧的巷子,挖掘、发现和古城有关的信息。因此,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他都十分熟悉。

废弃的府城城砖散落在墙角,刘汉新随手拿起一块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不少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城砖被随意乱丢,甚至被当做建筑垃圾运走。不忍心看着文物流失,刘汉新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朝代的古城砖。近十年来,只要听说古城有建设动工,他便去“寻宝”,将别人眼中的“垃圾”拿回家,悉心收集保护。多年来,他收藏的各朝代城砖垒起来,竟也有小半墙高,整齐地堆放在房间内一角。

“你看,明代砖更为厚重,相比之下,清代砖扁平,朝代不同规格不同……”刘汉新说起每块城砖的来源、历史、特点,如数家珍。在众多珍藏的古城砖中,有一块清晰地刻有“博罗县窑匠翟宗保砖”的字样。记者测量了一下,此砖厚大,长38厘米,宽18.5厘米,厚9厘米。

“这砖是在归善县衙门附近捡的。”据刘汉新推测,这应该是明万历年重修归善县衙门时所用的砖,“上面的刻字是城砖的产地及窑匠姓名,这较为少见!”

刘汉新对收藏的城砖如数家珍

【文脉档案】

惠州现存主要古城墙一览

1.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初期大部分惠州府城墙被拆毁,现存城墙段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8年)扩城时所筑,东南至西北走向,全长为400米,最高处有7.5米。墙身由两部分组成,城基高2米,外包青、红石条,内夯实土,墙身砌以火砖。此段残垣,除少量青石条为清代加筑外,其余大部分砖石,均为明代遗物,是惠州市遗存较好的一段城墙。1990年惠州府城墙遗址被公布为惠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归善县城墙遗址位于惠城区桥东。城墙建成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后有多次修葺,至民国时期大部分被拆除,仅保留了几个城门。新中国成立后,城门亦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消失。现存清归善县城墙残长约7米、高约2米,由青砖麻石砌筑,为清光绪己丑年(1889年)重修。

3.惠东县平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古时是抗寇敌的“守御所城”。目前,平海古城四座城门经多次修缮,尚保存完好,城门皆用砖石砌成拱券门,门上为歇山顶门楼,灰瓦屋面,绿琉璃瓦剪边,门楼内侧两边设石步级,成为研究明清岭南军事史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文物价值。

部分惠州府城城墙被榕树根系盘满

4.博罗古城墙遗址位于博罗县葫芦岭南面山腰上,为明代城墙遗址,主要用红砂岩石构筑,局部用花岗岩石和红砂岩石混筑。城墙用青砖砌成,大多采用“一竖二横”的砌筑方式。现存城墙全长25米,最高达4.7米,占地面积约117平方米。

5.龙门古城遗址位于惠州市龙门县龙城街道东门口、袁屋一带。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龙门建县,开始修筑城墙,周长1640米,高33米,基宽2米,雉碟950垛,警铺10间,设青阳、宣化、秀兑、拱北4门。明嘉靖、隆庆及清康熙年间多次加建和修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城墙被拆毁,仅剩东门口、袁屋一带残墙,城墙现长197米,高2-3米。

6.惠阳淡水城墙遗址位于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街圩集内。淡水城始建于清成丰初年。老城墙用石灰、黄泥黏土、河沙(即所谓的三合土)和石块等夯筑而成。据史料记载,淡水城墙原全长约3150米,主体厚0.6米,城内共建有8个城门。现存北门城墙遗址宽0.6米,长约11.54米。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