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夏杨
中国自古是个农业文明为主的国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固有观念,围绕乡村和土地形成的农业社会形态,被社会学家费孝通概括为“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以村庄为基础建制的熟人社会。村庄是以亲属关系、小农协作关系等为纽带结成的人群聚落,以礼法、人情等为通用治理手段。几千年来,这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
宋代以降,以至明清、民国,商品经济的萌芽、发展,以及近代以来的工业化浪潮,也只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镇工商业化发展,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走出乡土、出外打工,这个稳固了数千年的社会基础悄然发生了改变。
如今,改革开放已走过40多年,农民工也历经了两代人。并且,两代人的特点有明显差别,他们代表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两个阶段。
“农一代”60后、70后,他们离开贫困落后的乡村,前往城镇只为挣钱补贴家用、改善生活,土地还在自己手里,有些人农忙时节还要回家劳作。
“农一代”在城里打工的收入大部分寄回了家,作为养家、建房或娶媳妇的费用。他们的根还在农村,心心念念的还是家乡的土地和亲人。
“农一代”的打工生活很艰辛,孩子多留在家乡随祖辈长大,成了“留守儿童”。
“农二代”是80后、90后,他们在比父辈好一些的经济环境中长大,多接受过技能培训,所从事的工种也不同于父辈(多为体力劳动),而有一定的技术性。
更大的差别在观念上,他们从小对土地和农业的关系并不紧密,离开农村后,有相当部分人并没打算再回去。有些人在城镇里买房安家,孩子带在身边读书长大。
在“农二代”的身后,家乡渐渐成了故乡。
对农村来说,“农一代”只是人力输出,他们挣得的钱流回农村,建设了农村,他们年纪大后又回到故土。而“农二代”是人力财力双输出,他们走出农村就没再回去。
因此随着80后、90后一代成为打工人群的主流,他们身后的不少农村日渐凋零,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声势浩大的城镇化浪潮,就在过去的40多年间进行着,“农一代”“农二代”为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0年后随着农业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给农村带来了新变化。并且随着农业科技发展,机械化程度提升很快。
这种情况下,将零散土地进行流转,开展农业集约化经营成为趋势。面对新机遇,技术和资本开始注入农业和农村。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业也不再只强调粮食属性,生态、健康、休闲等属性凸显。
农村幽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也吸引着城市人前来休闲旅游,一些古村的文化价值也被发掘出来,文旅经济与农业结合,农家乐、民宿等有了发展空间。
城市和农村,原本是社会文明的两种存在形式,两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过去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滞后,劳动力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城镇化,但也导致了一些农村的凋零。
然而,近40年的城镇化实践证明,城镇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城市的健康发展,反而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凸显。在水泥森林里压抑太久的城市人,乐于利用节假日往空气新鲜、道路通畅的乡下跑。这也促进了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告别数千年“乡土中国”,我们正在迈向“城乡中国”,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打破,人、财、物等资源在城乡间流动,必将带来城乡两种文明的共同繁荣。
“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同步发展,才是我们最期望看到的“美丽中国”!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