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观察】明代惠州儒家教育呈现家族化趋势
2020-06-19 11:1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明代嘉万年间惠州出现了“三尚书、四御史”以及“湖上五先生”等,这些优秀人物在仕途和事业上的成功,无不与其严格的家庭教育有关

惠州名人、一代名将叶梦熊  漫画/杜卉

文/羊城晚报记者 吴大海

三尚书、四御史、湖上五先生……明代惠州优秀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呈现出家族化、家法化趋势。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惠州文史专家何志成介绍,这是惠州士大夫家庭教育大发展的结果,“已成为明代惠州发展教育、延续学统,传递文化精神的重要一环”。

作为官办社学的补充,明代惠州还出现了由私人兴办的宗族性义学和义塾。惠州兴办宗族性义学,最早的当数何真。

何真于洪武三年(1370年)举广东之籍归顺明朝,受到朱元璋的接见和嘉奖,被任命为山东布政使,自此举家迁离惠州。何真离惠后,对留惠族人的生活和教育仍很关心,“乃以惠州城西之私第为义祠,并所有私田百余顷为义田”。

不仅如此,何真还请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写下《惠州何氏先祠碑》,述记其置义田办义学的始末和宗旨,刻石立碑,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遵行不废。

明成化六年(1470年),工部右侍郎李颙在博罗县城兴仁巷建义塾,延师以训族里子弟,是博罗县最早出现的宗族私塾。此后,惠州士大夫家庭教育风气渐成,并出现家族化、家法化的倾向,“以家规或族规约束本家、本族子弟用心向学和考取功名,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叶梦熊发明“叶公神铳”名载军史  资料图

嘉靖、万历年间惠州出现了“三尚书、四御史”以及“湖上五先生”等等,这些优秀人物在仕途和事业上的成功,无不与其严格的家庭教育有关。惠州文化学术空前繁盛,人才不断涌现,除叶春芳的弟弟叶春及、儿子叶梦熊,李鹏举的儿子李学一,杨传芳的儿子杨起元外,还有“惠江先生”叶时的儿子叶萼等。

何志成说,这几位名门后辈,打破了“贵游子弟,多无学术”的定律,各自渊源家学,青出于蓝,立身行道,以德业扬名于后世。他们被邑人尊称为惠州“湖上五先生”,在西新园建五贤祠供人祭祀瞻仰,显示了家乡百姓对他们文化成就的敬重和人格力量的认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士大夫家庭教育的优秀成果。父辈对“湖上五先生”的教育,可谓惠州家庭教育的典范。何志成表示:“士大夫的家庭教育已成为明代惠州发展教育、延续学统,传递文化精神的重要一环。”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