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当蒙元铁蹄横扫欧亚大陆的时候,南宋王朝已经危若累卵。1275年蒙军南下,兵锋直指南宋都城临安,所到之处宋军的抵抗顷刻土崩瓦解。
大厦将倾,非人力可为也。但就是在这样的“大势”下,有一人挺身而出,他,就是文天祥。
并且,当他决意抗元时,无一兵一卒在手。敢以文弱之躯挡蒙古铁蹄,文天祥是怎么想的?
1275年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天下勤王”。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捧诏涕泣”,当即变卖家产、招募乡勇勤王。
友人劝他,区区万人乌合之众抗元,与驱赶群羊与猛虎斗有什么差别?文天祥明言:“国家……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显然文天祥这是悲壮之举,愿以身殉国,向世人昭示忠义尚在,以唤起更多人起身抗元!
果然,临时拼凑之兵难以抗衡训练有素的蒙元铁骑,文天祥屡战屡败。但他毫不气馁,屡败屡战,在惠州地区及粤东沿海一带与元军周旋,拼死拖住蒙元铁骑南下追击宋廷的步伐。
但这毕竟是以卵击石,只抵抗不到四年,文天祥就在转战中被俘。元将张弘范并没杀他,将之羁押起来。
不仅张弘范无杀文天祥之心,元朝丞相伯颜、元世祖忽必烈,都不忍心杀掉他。从1278年底被俘,到崖山战役后被押送元大都被囚禁,前后约四年多时间,元朝皇帝都亲自出面劝降,并以相位许之,文天祥仍不为所动。
如果说文天祥抗元是为了报效南宋朝廷,然而经由崖山之战,南宋政权已彻底覆灭,他大可不必再如此激烈抗争。但文天祥不这样想。
在张弘范的战船上,他亲眼目睹了南宋王朝被残忍蹂躏、十万军民蹈海而死,文天祥内心煎熬,更抱定了必死之心。
船过伶仃洋,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向世人宣示,他将以死明志。只是这个“志”是什么,这首“宣言”诗中并未明说。
直到在元大都的牢狱中,他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详述了他对圣贤之道的理解,并坚定了自己的“守节”志向。这个“节”,就是“道义”,就是“正气”。
在《正气歌》中,他似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又似在与千年时空对话。他有充分的理由坚信自己的信念:“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和那些彪炳史册的古人一样,他要承继这千古道义!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是多数人做不到的。尤其难得的是,文天祥坚持如此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多年理性思考的结果。他就义前留下的绝笔书,是他最后的思考:“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抗争至此,他已仁至义尽!
700多年过去,历史硝烟早已远去,至今回望那一场壮怀激烈的往事,我们不仅对文天祥、对当时的敌对双方都多了一份理解。元世祖忽必烈一直不愿杀他,是出于爱才和对道义精神的敬意;而最终杀了他,也是对他“舍生取义”追求的成全。
文天祥以丞相之尊以身殉道,成了中国士人不屈精神和浩然气节的典范。
生逢变局之中,文天祥别无选择。他以自己的坚持和抗争,实现了他年少时代萌生的追求理想人格之梦想。
文天祥年少时曾游于家乡的庐陵学宫,见祀有“四忠一节”画像(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杨万里),就说:“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他身后终入列庐陵“五忠一节”,且其声名最大。
若在天有灵,文天祥也当无憾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