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杂谈】一代雄主朱元璋,为何那么重视教育?
2020-06-19 09:2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定远人李善长,当时就是一介儒生。然而他们初见时的一番对话,彻底点亮了朱元璋的人生

文/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从草根平民到开国皇帝,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创造了人生传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位布衣天子非常重视教育。还在政权初定之时,洪武二年,他就连续两次下诏全国建立学校;洪武八年正月,他又明令天下立“社学”,推进乡村官学建设。

一代雄主朱元璋,为何如此重视教育?

总的来说,这是为了推行王治教化,选拔更多人才。不过这与宋代刚立国时主要靠民间办学相比,明王朝力推官办确实更显出对教育的特殊重视。

朱元璋对推行民众教育如此上心,正与他的经历有关。

朱元璋出身低微,祖上几代人都是佃农,因为家贫,他只读过几个月私塾,便辍学给地主放牛。15岁那年,他的家乡遭天灾和瘟疫,转瞬家破人亡。为活下去,他进皇觉寺做和尚,不久寺院也缺粮,他成了游方僧,沦落成了叫花子。

影视剧照:四处乞讨的游方僧朱元璋

这样的经历,使得朱元璋对底层民众的贫困有切肤之痛。因此他掌权后力推官办学校建设,让寒门子弟有书读。

朱元璋为生活所迫投军后,他对知识力量和文化价值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军中,朱元璋凭着聪明、见识、能力和上进心,在郭子兴麾下一步步成为将领。在定远,他靠着徐达、汤和等拉起了属于自己的队伍。

从为吃饭发愁的叫花子到手握3万兵马的抗元将领,这时的朱元璋已算是个成功者。但与他后来的巨大成功相比还差得远。当然,那时的他,也远没做好成为一代雄主的思想准备。

朱元璋投军后成一方将领 资料图

这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朱元璋。他就是后来被列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李善长。

定远人李善长,当时就是一介儒生。然而他们初见时的一番对话,彻底点亮了朱元璋的人生。

见来的是个读书人,朱元璋若有所思地问:“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李善长给朱元璋讲起刘邦的故事:秦末四方并起,汉高祖出身平民,然而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图眼前富贵享乐,不烧杀抢掠,五年就成就了帝王大业。如今朝廷不得人心,上下失和,天下已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主公只要仿效汉高祖的所作所为,天下很快就会平定。

李善长画像 资料图

我们如今无法知道,听到这些话时的朱元璋心绪是怎样的波涛汹涌。但这段话足以让他惊愕,让他豁然开朗:原来人生可以这样过!

李善长不仅为他立了志向,树了榜样,还为他指了道路,且连实现路径都有了!

朱元璋的宏图霸业终于即将展开,而李善长正是这张宏图的总规划师。

此后多年,朱元璋都在为此努力。他招揽人才、拓展实力,并严格治军、收服民心。最终他在与刘福通、陈友谅、张士诚等的逐鹿中脱颖而出,并击败元朝,成了最后赢家!

赢得民心方能赢得天下  资料图

或许就是在李善长身上,朱元璋第一次看到了学识的力量。他虔诚地说:如今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如果没有像先生这样智谋的人,是不行的。

史书记载,此次谈话后,朱元璋留李善长做幕府掌书记,成了他的智囊、军师和大总管。

李善长也让朱元璋认识到,一个人能力有限,要想成就大业,需要招揽人才为己所用;事业越大,所需人才越多。

战争年代揽才不易,建立政权后天下人才皆可为己所用。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启用学校与科举制度来培养、选拔人才。明王朝很快建立起了远比唐宋时代更完备的教育制度。

影视剧照 朱元璋

另外,朱元璋重视儒学教育,还有个时代因素。南宋汉族政权亡于元朝蒙古政权,传统汉族正统观念在民间一直存在,反元斗争中肯定不会浪费了这一舆论利器。朱元璋在讨元檄文中使用的口号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力推儒学教育,不仅是讨元战争的客观需求,朱元璋本人也有儒学文化的情结。出身卑微的他曾自称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后代,内心对儒学文化自有一些亲近感。因此一立国,他就力推官办教育的恢复和重建,用儒家文化教育和选拔人才;而终其一生,他也一直在竭力推动汉儒文化的发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