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广一测”执信名师分析:特点在变化,避免生搬硬套知识
2020-05-06 17:2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如何分析利弊得失,最大化吸取经验教训?羊城晚报记者邀请名校名师,为大家解答。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图/受访者提供

5月6日,广州高三学子陆续拿到自己全市统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广一测的考分。5月5日,广一测 “跳动的五线谱”——五条考生“跳跳可及”的参考分数线出炉。

如何分析利弊得失,最大化吸取经验教训?羊城晚报记者邀请名校名师,为大家解答。

黄晓虹: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三地理科备课组长

一、试题特点

“广一模”的地理试题,多角度渗透高考核心思想: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优化试题情境设计,增强应用性和创新性。紧贴时事,考查学生对身边发生的地理事象的分析能力,例如:“一罩难求”,考查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口罩产业发展的区位选择;试题不断创设新情境,用考题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从而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表述能力。

二、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欠缺运用材料进行即时学习的能力。不少考生除不能准确把握题干信息外,分析和处理题目所给图文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致使答题过程中出现找不到要点或遗漏要点的现象,难以对信息与题目进行有效对接与整合。

(2)审题过程不细致。从阅卷中可以发现,很多考生在紧张的考试心理下或时间仓促情况下未能审清试题要求,忽视试题中的关键词、限制词,偏离了答题的正确方向而导致无谓失分。

(3)“双基”掌握不扎实。考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是解答好地理试题的前提。而导致学生考场失分的首要因素也主要是平时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解得不够透彻,区域定位能力和区域特征调用能力欠缺,在新情境下迁移运用不灵活。

(4)解题思路不清晰。对于较新颖的情境和设问,很多考生感到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暴露出解题思路不清、地理逻辑思路能力不强,思维僵化,硬套答题模板,知识原理迁移能力弱,分析归纳问题能力欠缺,不善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5)理科基础较弱。不能将理化生的基础知识与地理事象相结合;不敢大胆推理。

(6)语言表述不规范。考生语言表述不准确、不具体、不全面;不注意专业术语的使用,口语化较严重,用政治术语表达;表述不够明确具体,表述的逻辑思维混乱;不能全面地体现出因果推理过程;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等。

三、策略调整

学生层面:

知识回归,远离题海;注重“综合、过程、区域”。做题的策略要先材料,后储备,最后是常识;读题要慢,做题得快;先清思路,再用套路。地理试题的特点在发生变化,在平时的训练中要避免生搬硬套知识,而应该结合相关的情景材料和具体的设问,结合平时学习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有效作答。

教师层面:

1、深入研究、充分认识2020年的特殊背景下的高考动态,切实转变陈旧的备考观念(重知识搬运、传输,轻关键能力培训)和教学行为。

2、认真学习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3、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促使学与考相结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从时事、杂志、刊物、试题改造等中选取复习教学案例,对材料做好分类:知识分类(工农业、大气、水……);过程分类(水文过程、气候过程、生物过程、地貌过程……);能力分类(地理阅读力、地理实践力、地理过程分析力、表述能力……),采用“案例分析综合训练模式”,防止以刷题代教学,将教学和学习的注意力由学习套路变为培养能力和素养。

5、讲练结合,不机械地训练知识点的记忆,不搞题海战术。

6、放慢时间(节奏),找准高考目标(关键能力考查,优化试题设计情景。增强应用性、创新性)与学生目标差距,以创新思维的建立、地理过程分析为重点,逐一落实对主要地理事象的认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