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嘢,广州匠|绣郎王新元:解甲拈针拾旧梦,尺布寸帛兴广绣
2021-03-01 17:2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一起重温广绣的姿态变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实习生 唐广蔚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海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倩

精彩内容,点击视频观看↑↑↑

一尺布,一根针,随着巧手上下翻飞,一件绣品逐渐成型……精巧独特的构图铺就基地,富于变化的针法交替应用,繁复细腻的色彩丝丝勾连,最终织就一片光影流转——这,便是广绣的独到之处。

广绣的发轫可追溯至两千年前,唐代时,已臻高超技艺,据史载,“南海卢眉娘,在一尺绢上绣出《法华经》七卷,字如栗粒,而点画分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广绣也在不断演进,迈开从传统民间艺术产品向新时代文化工业产品转化的步伐。近日,记者专访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与这位刚柔并济的退伍军人,重温广绣在他手中的姿态变迁。

“有创新才有发展”:
一线抽千丝,广纳多家艺

绣架前,王新元用大拇指和食指捻起一根棕色蚕丝线,两指轻拨,继而尾指一勾,丝线被一分为二。取分好的1/2丝线,继续做上述动作。不断重复,直至得到想要的粗细度后,王新元这才在已绣制8月有余的骏马图上穿针施绣。



上述手法名为“劈丝”,又名“擘绒”,是广绣的传统技法,古籍便有记载“凡线一绞大约30根,凡一根必两绒,擘时分两绒而紧撚其端寸许合为一,以入穿孔”。



王新元介绍,传统的广绣中,一根蚕丝分出120丝是基本操作。“一幅作品的立体感在于颜色过渡。颜色过渡丰富、运用得好,才有光影的立体效果。而颜色能否过渡自然,离不开蚕丝粗细。”王新元以自己正在绣制的骏马图举例,该作品按照背景四丝(4/16)、主体两丝(2/16)、瞳孔与睫毛一丝(1/16)来绣,远看就似一幅油画,光影流转,栩栩如生。

但一幅好的广绣作品远不止于此。王新元总结,构图、配色、针法、针距、颜色过渡和蚕丝粗细六项基本元素,缺一不可。而王新元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构图为例,传统广绣多以公鸡、天鹅、孔雀、木棉、荔枝等为主题,王新元则更多以油画、工笔重彩画、自然风光摄影、人物肖像画等为主题,“每个时代的审美不同,广绣的题材和也应当顺势而变,给人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以针法为例,《广州刺绣针法》一书记录的广绣针法有7大类28种针法,而王新元热衷于琢磨怎么用新颖又合适的针法体现题材:传统的荔枝一般用广绣传统针法“留水路”针法来体现,王新元的《荔枝图》采用创新针法,营造出荔枝壳凸起的质感,光影明晰丰富。王新元表示,多年来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到世界各地去看不同的刺绣,从欧洲到日本,从毕节到韶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种经历不是立刻能体现出来的,需要慢慢消化印在脑海里,然后有一天就会通过针线转化出来。”

“有买卖才有传承”:
 适变市场需求,坚守绣者初心

王新元认为,广绣的传承之路上,传承人常常处于两难,“研发绣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为了生活,传承人只能不断绣普通绣品,导致没有多余的精力创作,因此不能得到好的利润,又只能继续绣普通绣品,结成死循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新元把目光投向了市场销售,“个人小作坊式的生产无法满足传承人生存的需要,只有走进广袤的市场,规模化生产才可以。”

2010年,王新元正式开始创业,并注册自己的品牌聚元祥公司,至今已经开了七家门店和一家刺绣研究所,在广州、佛山顺德、清远、扬州都有专门的刺绣生产基地,拥有上百名绣娘、十多名设计师。回忆起一路创业的曲折,王新元最大的感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早年的时候甚至有广州本地人都不认识、不了解广绣,更遑论主动接触、购买,我的店铺因此一度开不下去。”王新元表示,走入市场挺过去后,一个个导购员其实也是广绣的传播者;一个个客户则一定程度上透露广绣未来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王新元还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把广绣技艺应用在其他物品上。仅在疫情期间,团队就结合现代潮流,设计并推出一系列文创作品,包括台灯、首饰盒、口罩、香囊、包包、耳环等等。其次,打破产品传统销售模式,线上与线下同时销售,通过抖音和微信小程序推出线上产品。因此,虽然绣品销售量受疫情影响下滑,但文创产品填补了空缺,并让王新元的公司在2020年保持盈利。即使疫情如今慢慢平息,王新元表示将坚持文创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因为从市场反映可以看到,这种方式能获得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这也是他一直提及的初心:让非遗走近生活。

如今,王新元让自己的哥哥打理公司,自己专心做研发和非遗推广。虽然每天很忙碌,他仍习惯每天至少抽出一两个小时去刺绣,保持身体记忆。王新元告诉记者,他出生于江西武宁一个裁缝世家,年幼时曾跟着表姑学习苏绣,后来从军,退伍后又机缘巧合来到广州,跟随粤绣名家梁国兴、吴玉珍夫妇学习,如今又是广绣非遗传承人,这些经历让他明白,这一生他将和刺绣难解难分。“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作为一个新广州人,我爱上了广绣,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广绣异军突起、发扬光大!”

广州匠学堂:
力行公益授课,壮大传承队伍

在致力于艺术创作的同时,王新元热心公益宣传,培育广泛的传承队伍。据悉,2015年至今,他一直在西关培正小学、朝天小学、金兰苑小学、华南碧桂园学校等学校亲自授课,培养孩子的刺绣爱好。

此外,王新元还致力于山区扶贫。在聚元祥刺绣研究所内,记者看到几名学徒。王新元介绍,这是他早前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赫章县威奢乡扶贫时带回的“弟子”,“我在那里的呆了一个多月,免费教当地的人手艺,一方面帮助他们脱贫,另一方面也想要借此寻找传承人。”相较于极易断代的家族式传承,王新元认为广收弟子的方式更加有效。“我教的60个人中有6个非常优秀,这次过来深造,学成以后,我会有订单给他们做,也可以带动一点创收。”王新元表示,希望通过广收徒弟的方法,壮大广绣传承队伍,更多人传承这门技术。(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