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嘢,广州匠|戏服匠人董惠兰:一针一线展粤韵,三起三落守老店
2020-08-27 21:0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董惠兰40年来见证行业兴衰,守着一间百年作坊,推陈出新,绣制一件件精美戏服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实习生 林东苗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哇,好靓啊~”近日,在广州塔东登塔入口处,一件件华服流光溢彩,为充满科技感的广州塔添上一分粤韵风情,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围观。这些华服均出自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惠兰及其团队之手。

精彩内容点击视频观看↑↑↑

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而状元坊是自乾隆年间开始有名的戏服一条街。

生于60年代的董惠兰,19岁就搬着小板凳坐进状元坊戏服厂当学徒,到如今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董惠兰40年来见证行业兴衰,守着一间百年作坊,推陈出新,绣制一件件精美戏服。8月25日,记者来到状元坊戏服厂对董惠兰进行专访。 

改良大汉装,走进广州塔

“七月七日长生殿,一双痴儿女,夜阑私语时……”,走进位于状元坊巷口的状元坊戏服厂,《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唱段便飘入耳中,原来是董惠兰一边低头刺绣一边唱着小曲儿。

状元坊戏服厂不大,保留前店后作坊的形式,一张烫床就占去了作坊的1/3,旁边纵向排列五六台缝纫机,见缝插针摆放着布料、配件、模特架等。

董惠兰告诉记者,戏服厂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绣制的戏服行销广东省内外,甚至飘洋过海。谈起戏服制作工艺,董惠兰眉飞色舞,“一套戏服需要经过设计、画图、放样、开料到绣花、过浆、剪裁、车缝制作等十几个步骤才能最终完成,加上盔头、靴鞋、旗帜等道具,纯手工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手推绣(半人工半机械)也需要一至两个月。”以参与了本月启动的 “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项目活动、正在广州塔东登塔口展出的两件大汉装为例。

董惠兰介绍,大汉装是仿照汉代服饰加以美化的戏服,一般为宫廷贵族所穿,大袖,突显身份高贵,而这一套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侣大汉装”是为了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改良制作而成。“唐明皇的大汉装以黄色为主色调,内件用的是织锦绸布,绣有龙、祥云等,广绣手法使其颜色丰富、具有凹凸感,更加立体、逼真。杨贵妃的大汉装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内件用的是织锦金布,以凤和牡丹为主要刺绣图案,为了突出杨贵妃人比花娇之美,采用了牡丹状的渐变粉色超高立领,饰以珍珠。”

董惠兰告诉记者,她们做戏服大多“只此一件”,每一款都会根据舞台效果进行改良,使戏服和戏剧更加相宜。比如考虑到《长恨歌》的演出面向世界各地,董惠兰在设计服装的时候特地减少了地域特色,而是着重在华丽上;外套考虑到演员比较多舞蹈动作,以纱为面料,在上刺绣,看起来通透又轻巧,“很少人会在轻纱上刺绣,因为下针很容易破损,一旦破损,洞口旁的都会撕裂,整件就废了。但用纱做面料,能轻上几磅,跳跃起来整体效果会更加美观。” 

行业几起落,坚守百年店

虽然董惠兰的状元坊戏服厂参与了本月启动的 “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项目活动,但董惠兰坦言,疫情之下戏服厂并不好过,订单少得可怜。然而在采访中,董惠兰常常大笑、挤眉弄眼,充满乐观精神,这与她在这行浸淫40年,并见证了几十年戏服行业兴衰不无关系。

董惠兰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粤剧等文娱活动随着改革开放而兴盛,戏服生意兴隆。自小在状元坊长大的她,看着家家户户制作戏服,也逐渐萌生了以戏服制作为生的想法。“当时可不是你想学就能学,要有师傅看上你,愿意教你才能成为学徒。”

1979年,才19岁的董惠兰高中一毕业,就在亲朋好友的介绍下拎着小板凳坐进状元坊戏服厂,坐着小板凳看了一年,有师傅认为董惠兰有灵性,她这才正式入行。但逐渐地,随着外来文娱方式的传入,戏服行业也逐渐式微。1995年,状元坊戏服厂面临着解散的危机,董惠兰毅然提出承包戏服厂,“那时我已经在这行十几年了,又年轻气盛,想着与其失业,还不如搏一搏,说不定有转机。”

承包了戏服厂的董惠兰大刀阔斧、推陈出新,在传承和发扬戏服工艺基础上,横向经营,承接各类民间表演服饰、道具。随着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制作工艺引起人们的重视,戏服生意逐渐好转。

2015年,因租金翻倍,戏服厂经营困难,欠下30多万的租金。政府部门了解情况后,给出多项解困措施,戏服厂得以在租金昂贵、市场萎缩的压力下生存下来。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非遗愈加重视,戏服厂的生意维持得还不错,20%-30%订单来自政府推荐的大型演出项目,40%订单来自中国香港,其余来自庙会、龙舟节等民间活动。然而今年受疫情冲击,各种演出、民间节庆活动都被取消,戏服厂订单几无,还要支付租金和人工,面临的压力甚大。

广州匠学堂

传统中创新,注入新血液

40年来见证戏服行业“三起三落”,董惠兰依旧对戏服的传承满怀希望。“戏服传承了上百年,不会轻易失传噶。”为了发扬戏服制作技艺,董惠兰在传统的戏服制作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设计了新派的戏服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舞台服装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除了戏服本身的创新,她也很支持用年轻人喜欢的渠道宣传广州戏服。“她一直很支持我去做创新,也会给我很多点子,像做展览、做文创产品、做微缩戏服、开展课程等等。”董惠兰的外甥女何凤婷,也是她一手培养的90后传承人告诉记者。

除了90后何凤婷,戏服厂还入职了几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董惠兰表示,广州戏服要传承,最重要的是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但手艺的发扬光大不能只靠手艺人,而应该是社会行为,“戏服制作和其他行业不一样,新人往往头一两年都没有产出,而是学习戏服种类、名称等知识,戏服厂基本是付费培养新人,希望政府能够考虑为培养传人提供资金补助,降低传承成本。同时,只靠一间厂培养效率是很低的,如果能够支持戏服制作技艺学习进学校,也能扩大广州戏服接班人范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