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精彩内容点击视频观看↑↑↑
秋菊有佳色,浮香动满城。近段时间,广州文化公园第61届羊城菊会吸引不少市民游客赏览,菊会上的大立菊更是成为不少市民游客自拍照的背景。
大立菊,一株花苗,可开千朵,婆娑团植,如华盖矣,有“满树繁花独一枝”的美誉。据文献记载,大立菊栽培和扎作可追溯至宋代,是我国传统的艺菊表现形式,岭南大立菊则是其中的重要分支。
日前,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广州文化公园,在扎菊手艺人李兆祥介绍下,认识这项近千年技艺的华美、繁复与困境。
栽培技艺特殊,扎作技术复杂
一踏入文化公园正门,一列颜色各异的大立菊便展现在记者眼前,虽然还没到全盛之期,但花团锦簇的姿态已经能让人想象到全盛后的富丽堂皇。“这是插上去的吗?”站在一株直径足有1.5米长的“半球体”火舞大立菊旁,记者听到不少市民游客类似的疑问。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大立菊时,会以为是栽种了很多菊花在上面。但当你蹲下来看大立菊底部,你会发现只有一条主枝,这就是大立菊最核心的特点:满树繁花独一枝。”李兆祥蹲在大立菊旁向记者解释。
他介绍,“满树繁花独一枝”的独特美态,源自特殊的栽培技艺和复杂的扎作技术。首先要选择横枝发育较多、枝条韧软、花期较长的品种菊培育,培育时多次摘心,使其萌生多层侧枝。培育好后,大立菊便会被小心翼翼运送到广州文化公园,做扎作前的准备。
李兆祥表示,大立菊扎作其实就是以菊花主枝花蕾为中心,通过如经纬线般的底架和面架,支撑起花竹,再将花竹外边缘修剪成流畅的球面,最后绑扎菊花花蕾,形成一个半球形。
“大立菊够不够‘靓’,就要看扎菊手艺人对花苞盛开的判断力。”李兆祥称,扎作大立菊前,首先要数出大概的花蕾数,按照N(菊花数)=n(花圈数)×(n+1)×3+1公式计算出花圈数,继而制作底架和面架,将一定数量花竹均匀分布架内,最后把花蕾绑扎在花竹上。
“算出大立菊要做多少圈后,扎菊人要对间距做到心里有数,既让花蕾整齐均匀生长在花枝顶端,又要保证花开后不会太过稀疏或者拥挤。而且半球形外轮廓线要是圆滑的,基本对称,从每一排花竹往中心望,都能看见中心花。”大立菊的扎作,考验眼力、手力、耐力。李兆祥告诉记者,光是扎作这盆22圈1519朵的火舞大立菊,3人为一组也花了3天时间。
科技让大立菊有更多可能
“吴下老圃,伺春苗尺许,时掇去其颠,数日则歧出两枝,又掇之,每掇益岐。至秋则一干所出数千百朵,婆娑团植如车盖熏笼矣。”翻阅典籍,从宋代范成大《范村菊谱》中便可窥见大立菊栽培和扎作的雏形。虽已过去近千年,李兆祥表示,扎作技艺基本依足传统,偶有在技术和花材上的创新。
据悉,如果想要大立菊开出更多花,需要增加摘心次数,但这样培育周期也会延长,病虫害也会增多,“培育菊花需要特定的阳光、温度、湿度,因此当培育时间改变,就要人工模拟适宜的环境。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现在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培育大立菊,从朵数、圈数到花的健康度都要比以前好。”李兆祥说,扎作上,过去使用的是竹架、青麻,如今使用铁架,更加牢固,外表面还有草绿色塑封,整体更加和谐。
除了科技发展外,李兆祥也对工序进行了优化。以大立菊底架为例,过去底架为一个整体,将大立菊放入底架中往往需要1-2小时,如今李兆祥使用有缺口的底架,将花茎穿入后,再把对应大小的铁架放入缺口,扎紧,“现在完成这步骤只需25分钟。”
广州匠学堂:
人才凋零,盼与职校合作
今年47岁的李兆祥告诉记者,他是目前广州完全掌握大立菊扎作技艺的最年轻一代,也是文化公园仅剩的一位扎作菊师傅。
“上世纪80年代,除了文化公园,还有烈士陵园、越秀公园等也举办大型菊展,扎菊手艺人不少。1989年我来文化公园实习的时候,公园的扎作菊师傅还有二、三十人。”李兆祥说,“现在会扎作大立菊的都已经退休了,每年菊会都是我带着一些熟悉菊花的园艺工人扎作,但即使是这种工人,也不多了。”李兆祥认为,一个人从初学到能独立完成大立菊扎作,起码要三年,适用的地方不多,加上一年也就一两个月会用到这个技艺,所以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但广州一直在努力保育这项文化。2017年,广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上,大立菊扎作技艺榜上有名。这么多年来,保护单位广州文化公园也多举措推广传承大立菊扎作技艺,包括坚持每年举办羊城菊会,成规模展出岭南大立菊;举办扎作现场体验活动;与大中院校紧密合作积极引导青少年了解、热爱传统菊艺文化等。“我希望接下来可以和职业学校合作,开设大立菊扎作课程,培育人才;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多加支持,吸引人才。”李兆祥说。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