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传承】一冷一热!客家山歌断层,“一村一歌”当红
2020-09-18 11:1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要能传达出老百姓的心声,山歌才有持续的生命力

 博罗文脉 

统筹策划/陈骁鹏 马勇

客家山歌爱好者每天齐聚博罗县文化广场,开展小型山歌演唱会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陈骁鹏

往年中秋节前后,博罗杨村、柏塘等地都会开展“对歌”盛事。两岸隔水对歌,甚至打擂台唱歌,你来我往,你唱我和。不少人扶老携幼,合家出来观看,喝彩声、助威声震耳欲聋……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在这里经久流传,曾是博罗人最喜爱、普及面最广的休闲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村民生活休闲方式发生变迁,客家山歌逐渐被冷落,而一村一歌正如火如荼开展中。目前,博罗已完成100余首村歌,接下来将实现全覆盖。专家提醒,各村的村歌不能“四海皆准”,可融入博罗客家山歌特色,传承文化内涵,“只有反映当地特色,表达老百姓心声,才能流传后世”。

长宁镇新江村的村歌排练

博罗客家山歌受冷落,年轻人不愿意学习

“隔远看到阿妹来,妹似锦上添了花”、“听到阿婆山歌声,好似秀才接了官”……每天下午3:30,在博罗县文化广场,一场自发组织的小型山歌演唱会拉开帷幕。近10名60—80岁的阿姨阿婆拿着红凳子,围坐成一个圈,你来我往,轮番上阵,即兴对唱,悠扬的歌声吸引了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围观,欢声笑语不断。

这场“演唱会”的组织者是欧建英,今年64岁,博罗公庄人。小时候听大人唱山歌,就会一字一句跟着唱,熟悉近百首原生态客家山歌,在圈子里是比较有名的山歌“活化石”。近几年,她更是着了迷,几乎是每天都在唱歌,生活琐事都成了创作素材,张口就来,“见到谁就会唱谁,发生什么事情也都唱”。

博罗是惠州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在这里经久流传。惠州民俗专家林慧文介绍,客家人常劳作于山间田野,因此盛行直抒胸臆的山歌。博罗客家山歌曲调多变,种类丰富,大致有春牛调、显村山歌调、公庄山歌调、柏塘山歌调、观音阁山歌调等;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此旋律曲折回环,委婉动听。山歌虽然来自社会底层,但不乏意境优美的想象和动人真情,除了爱情歌、劳动歌,还有劝世歌、虚玄歌、耍歌、逞歌……“可以说,博罗客家山歌占据了惠州山歌的半壁江山!”林慧文说。

冷水坑村歌排练现场,老人小孩齐上阵

反映酸甜苦辣生活的客家山歌曾是当地群众最喜爱、普及面最广的休闲文娱活动。博罗县文史专家、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邬榕添还记得,杨村、柏塘等地都有一年一度的“对歌”习俗。每年中秋节,杨村镇的显村以杨村河为界,两岸隔水对歌。你来我往,你唱我和,场面非常热闹。而柏塘一连三天在鸡嬷岭摆下歌台。歌手自由登台,脱口而出,即兴演唱。有挑战的,也有应战的,一浪高于一浪,与武林高手打擂台相比,一点也不会逊色。邬榕添说:“每到那时候,观众如云,唱采声、助威声震耳欲聋!”

可惜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客家山歌逐渐被冷落。“尤其是年轻人都没有兴趣。”欧建英时常会去下乡教唱山歌,但基本都是50—80多岁的人来参加。邬榕添建议,一方面努力发掘、整理和编印《客家歌集》,另一方面全力培养客家山歌手,并从青少年抓起,让客家山歌进入校园。

如何利用传统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活化是一项永恒的课题。“只有与文旅结合,实现市场化才有出路!”惠州市民俗专家林慧文建议,可规划开辟客家山歌等文艺展示区,编排加入春牛舞、花灯舞等当地独特的舞蹈,形成旅游演艺,增强体验可看性、丰富性,才能让博罗客家山歌重放异彩。

横河镇西群村村歌培训现场

实践站热闹了,“60后”到“10后”都来了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山砍柴放牛等劳作方式迅速消失,山歌失去原本生存的土壤。但广大群众对于精神生活追求却不断提高,一村一歌则成为休闲娱乐的新潮流。每天晚上,博罗不少乡镇的文化广场都会响起朗朗上口的村歌。

“唱得很好,来,我们再练习一遍!”村民受到表扬,忍不住嘴角上扬,腰板挺直,排练的热情更高了。这是发生在石坝镇冷水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幕,石坝中学音乐教师郑进城在给村民彩排村歌《风光冷水坑》。

这首村歌制作完成不久,很多村民还很陌生。为此,冷水坑村特别邀请了郑进城来培训。第一次村歌培训时,天下着雨。郑进城还有些担心,生怕他们“打退堂鼓”。

出乎意料的是,一来就来了20多个村民。第一次听村歌,虽然曲调朗朗上口,但零基础的村民都有些畏难情绪。“普通话都不标准,我们能唱好吗?”

博罗长宁镇村歌大赛吸引各村演唱队积极参与

没想到,第二次彩排村民们就能熟练唱出歌词。后来郑进城才了解,很多村民主动在微信群里看视频,硬生生背下歌词。排练时,很多闻讯而来的村民们都趴在窗户上认真地看排练,也会随口哼几句。第三次彩排结束时,参与村歌培训的村民共有34人。

“长乐人的坚毅扎根在这里,大水源张开温暖的双臂……”不少村民总能看到“60后”和“10后”载歌载舞的一幕。 “排练村歌,我们可不能拖后腿!”徐鸿雪、邓丽玲、邓运红、林丽通是村歌演唱的成员,因为要彩排,她们索性把孩子带到了实践站。没想到村歌响起,才四五岁的孩子也跟着跳起来。

冷水坑是博罗推行一村一歌的缩影。博罗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去年博罗县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启“一村一歌”活动试点,对全县28个村进行了村歌创作。在此基础上,今年博罗全面开展“一村一歌”活动,备受村民欢迎,力争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完成全部创作任务。

该负责人说,之所以开展“一村一歌”活动,是因为好村歌既是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具体体现,更能强化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加快农村发展。

博罗民协客家山歌村表演

【专家建议

用“一村一歌”传承 客家山歌文化内涵

“博罗客家山歌受冷落,这是时代发展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谢忠良从小生活在福田镇,是一名年轻的音乐人。他认为,传统的博罗客家山歌过于古朴,旋律、歌词过时,年轻人难以接受、传播。

几年前,他尝试用客家方言结合流行歌,没想到引起了年轻客家人的共鸣,在网络上爆火。今年3月,他原创的《自家人爱讲客家话》,更是在抖音上获得35.2万点赞,刷爆博罗人的朋友圈。他认为,无论是博罗客家山歌还是一村一歌,都应该多创新形式,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传播客家文化。

一村一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采访中,不少反馈村歌较为空泛重复等问题。如,歌词“罗浮山下”“山清水秀”之类相关字眼反复出现,缺乏当地村的特色。“村歌的创作要有当地的特点,同时要与老百姓的情感、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老百姓引起共鸣,才会有生命力。”林慧文说,博罗客家山歌之所以流传千年,基本没有失传,是因为山歌表现了老百姓的生活动态、心理变化和情感活动,是一种内心的发泄方式。作为现代的休闲方式,一村一歌可传承博罗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创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其新形式与新内容。

博罗县村歌比赛

事实上,在一村一歌的创作中,隐约可见客家山歌的影子。惠州市音协主席王少辉创作山前村村歌《又见山前花开》时,特地参考了客家山歌的素材,“一听就是客家山歌的味道,韵味醇厚,但又不失创新,更加朗朗上口”。

当前,“一村一歌”正全面推进,创作任务繁重,王少辉建议,可增加创作人员,加强创作队伍建设,邀请省内外的专家开展培训,提高创作水平,才能打磨出文艺精品,流传下来。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