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博罗韩氏家族:毁家纡难忠心护国一门忠烈
2020-07-17 09:1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明代惠州士人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精神信念代代传承

 京官名宦与惠州 6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忠心护国  漫画/杜卉

作者/徐志达 吴定球 何志成

漫画/杜卉

“赤胆忠臣魂冉冉,青闺烈妇血熒熒。”明代惠州知识分子以国家为己任的精神信念代代传承,形成了明代惠州人集体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惠州古代文化教育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惠州人文精神孕育成形的时期。

叶梦熊为国家利益仗义执言,以文官之身领兵平叛;博罗韩氏家族在明清易代时毁家纡难,满门忠烈……这些士人自幼即立下澄清天下之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勇敢地站立在时代的潮头,迎接各种困苦艰危的挑战,建功立业,达到了比“轻王侯”更高的精神境界。

太平时铁面直言不平之事

被称为“惠州晚明三尚书之一”的叶梦熊,曾多次为国家利益仗义执言。他入仕之初也曾任御史,因上疏忤帝几遭廷杖,后被贬逐出京,其间言行亦可圈可点。隆庆四年(1570)秋,叶梦熊升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到任三个月,即上《慎处纳降疏》谏止隆庆皇帝,认为“把汉那吉之降,边臣不宜遽纳,朝廷不宜授以官爵”,否则“将致结仇激祸”。在奏疏中,他以宋代郭药师事作比喻,触怒了隆庆皇帝。

叶梦熊画像 资料图

隆庆斥叶梦熊“妄言摇乱”,几乎要罚以廷扙,后经大臣们疏救,才改为“命降二级,调外任”,远逐陕西郃阳做县丞。然而,叶梦熊面对突然降临的厄运泰然处之。在前往郃阳的路上,他拜谒了司马迁墓,作诗说:“大河东去世茫然,司马残碑记汉年。……国士飘零同感慨,一杯和泪滴重泉。” 他以“国士”自任,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得失荣辱之上。

叶梦熊的挚友、名列“湖上五先生”之一的李学一,这时候正在惠州家中守父丧。他听到叶梦熊被贬的消息,寄诗千里以致敬意:“夕拜台官朝上书,郃阳气候却何如。殿中三尺贾生策,陇右孤云唐介居。秋日未闻秦塞雁,梅关正阻粤江鱼。思君此际肠真结,何地绸缪一慰予。”

李学一父丧期满后,朝廷任命他为刑科给事中。他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冒着被家乡“父母官”打击报复的危险,把愈演愈烈的惠州寇患真相上报朝廷,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两年后的万历元年,“惠州寇平”。

李学一也和叶梦熊一样,忠心可对日月,把维护国家百姓利益作为御史言官的第一要务,明知要得罪权贵亦义无反顾。

危难时慷慨领兵匡扶社稷

明代惠州人出仕,在朝廷多铁面御史,在地方多清廉知县,至国家危难或社稷倾覆之际,则又多慷慨赴义、以身殉国的节烈之士。和御史王度一起被乡人祀奉于表忠祠的刘简就是这样的一位。

王度雕像  资料图

刘简,字以中,归善人,永乐六年(1408年)举人,任交趾谅江州通判。洪熙四年(1425年)当地黎利叛乱,聚众围城,刘简独自支撑危局,坚守数月,最后城陷不屈,偕弟及妻子七人投井自尽,是明代惠州籍官员中首位为守国土而以身殉职者。

上文提到的叶梦熊,也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成为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万历二十年,宁夏总兵哱拜杀巡抚党馨,联络蒙古部落起兵叛乱,连陷河西47堡,声势浩大,全国震惊。时任甘肃巡抚的叶梦熊闻讯后愤然而起,上疏万历皇帝主动请缨率兵请往讨伐,誓不与哱贼俱生。

万历皇帝“壮而许之”,诏称其“忠义可嘉”。叶梦熊得旨后日夜兼程驰赴朔方平叛,后又接替魏学曾,持上方剑总督三边军务,身先士卒,有勇有谋,哱拜之乱很快得以平息。

在杨起元看来,叶梦熊所以能“大树立于宇宙之间,然后无愧为男子”,是因为“平生矫矫自负而能铸以圣贤之学”,是读书学问的结果,是教育的结果。惠州士子这种以身许国的精神,正是教育力量的具体体现,也是构成惠州地域文化的核心内容。

甲申国变,清军入关,明朝倾覆,汉民族面临空前危难,这种精神更迸发出强烈的光芒。从历史看,惠州一地,既是宋亡而抗元、明亡而抗清的最后战场之一,又是元末何真维护中国统一,举广东之籍归顺明朝的策源地,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杨起元画像 资料图

明亡时毁家纾难以身殉国

宋末元初,文天祥在惠州兴兵抗元,最后在海丰(时属惠州)五坡岭被俘。过零丁洋时,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其浩然正气,对惠州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南明在惠州一带和清兵作拉锯式的最后争夺时,不少惠州士子毅然加入南明政权,支撑危局。救亡失败后,他们有的隐遁乡园,联络同志,图谋恢复;有的不屑仕清,结茅著书,食贫自甘;有的则皈依佛门,削发明志,誓不与清廷合作。姚子蓉、叶维城、叶维阳、叶挺英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尤其值得一书的是明清易代之际博罗韩氏家族的表现。据方志载,顺治四年(1647年),博罗经清兵屠城后,县城为之一空,后来能找来收拾城中尸骸的“黎庶不过数十人”,整个韩氏家族更是“命尽全家”,仅韩晟一家三代男女老少抗清殉难者就有多人。

韩晟,字寅仲,韩鸣金的长子,韩日缵的堂兄弟,少年时师从叶春及,在罗浮石洞书院读书。叶春及赏爱其才,把次女许配给他,生下如璜、如琰两个儿子。他也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教育的人。

博罗韩氏大宗祠 肖静仪 摄

万历二十年,叶春及获任湖北郧阳同知,离开石洞书院,韩晟即回博罗读书著述,督教子弟,一直到万历二十九年考中举人出任浙江遂安县令。这十年间,儿子如璜、如琰一直被他带在身边亲自督教,接受了人生最重要的思想启蒙,终于在抗清保明的战场上挥洒热血,纷纷殉国。

明代士子“灭族沉家志不歧”的许国精神与宋代士子“草衣木食轻王侯”的人生态度,显然也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但比之前者,它又显得更加入世,更加积极,充满了昂扬激越的生命张力。他们自幼即立下澄清天下之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勇敢地站立在时代的潮头,迎接各种困苦艰危的挑战,建功立业,达到了比“轻王侯”更高的精神境界。

从文化的层面看,这是宋明两代名儒书院讲学的思想回响,也是文天祥在惠州舍身抗元的示范效应。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