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杂谈】从方孝孺到海瑞:明朝士人的“硬骨头”精神
2020-07-10 12:1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他们的崇高理想

方孝孺画像 资料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在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史上,明朝留下的直观印象之一,就是皇帝嗜杀,尤其是开国者朱元璋,几乎杀尽了功臣;还有他的儿子朱棣,都是铁血之主。

而另一个直观印象是,明朝士人多有“硬骨头”精神。最为典型的是,在靖难之役后,因拒不与朱棣合作被“灭族”的方孝孺。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朱允炆重用方孝孺。靖难之役发动之初,朱棣的军事高参姚广孝曾出言请求朱棣,战后不要杀方孝孺,“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很快南京被攻破,建文帝下落不明。方孝孺见朱棣时,为建文帝穿孝服,在大殿内痛哭,并怒斥朱棣的篡位行为。朱棣暴怒,方孝孺被处死、灭族。

朱棣画像 资料图

而被誉为“海青天”的海瑞,除了清廉公正的一面,也有一副“硬骨头”。嘉靖皇帝朱厚熜晚年不理朝政,一心炼丹修道。官场腐败,地方官争献祥瑞称贺。

面对时局,海瑞买了棺材,并托给朋友照顾家人,随后呈上洋洋洒洒3000字的《治安疏》,直斥皇帝懒政、迷信,并撂下“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之类的狠话。

嘉靖这个已执政40多年的老皇帝,如何容忍有人如此犯颜,十分震怒,立即要杀海瑞,被群臣劝住。他听闻海瑞买了棺材上书,报了必死之心,其行为堪比商朝的比干,而自己岂能是纣王?嘉靖帝沉默良久,再读《治安疏》,不禁叹息,终没杀海瑞。

海瑞画像 资料图

《牡丹亭》作者、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大剧作家汤显祖,也是个有骨气的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任上,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当时的权臣,并对万历登基20年的政治作了抨击。看到疏文的万历帝大怒,将汤显祖贬到了广东徐闻……

敢于“逆龙鳞”,不惜搭上身家性命,明代士人的骨气和胆气何来?

汤显祖画像  资料图

这大概与当时儒学的勃兴不无关系。宋明理学作为儒学的“老树新枝”,在当时广为传播,流布民间,影响深远。作为儒学传承者的士人,其影响更是深入了骨髓血脉。

儒学讲仁义、讲道德、讲名节等,儒家知识分子以“君子”自称,往往有道德洁癖,爱惜羽毛,宁可牺牲性命以保名节。

同时,士人有家国情怀,宋明时期更甚,理学大家张载有著名的“横渠四句”(张载别称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正是他们的崇高理想。

拥有这种道德和理想的人,在价值追求上,往往超脱短暂的自然生命,更在意千秋万世的声名、道义和天地正气,这也是南宋宰相文天祥遗留下来的精神大义。

因此,理学流布的宋明时期,文人士大夫多有一副“硬骨头”,这是精神力量的外在表现。

于右任书法”横渠四句“ 资料图

不过,这种硬气,在不同时期的遭遇不同。宋朝时士大夫与皇帝论政,争得面红耳赤,那是基于宋代君主的开明,“不杀文人”,尤其是在宋仁宗一朝,有“君臣共治”之誉。

但明朝是强权政治,从朱元璋铁血立国开始,就与宋朝是全然不同的政治氛围。士大夫再想以言犯上,结果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

尽管如此,士人的骨气在明代依然可见。为了心中的道义和理想,他们敢于将生死置之度外,勇敢地站出来,发出令帝王都逆耳的忠直声音。

在后世,这些人被鲁迅先生称赞为“中国的脊梁”,他们“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鲁迅说:“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