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观察】报国雄武气魄在惠州一脉相承
2020-07-10 11:3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以所学所能报效国家,不畏强权显贵敢于正义直言的雄武气魄,是惠州士人身上共同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

惠州明代”三尚书“之一的叶梦熊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翔宇

素有“岭东雄郡”美称的惠州,早在先秦时期,便有缚娄古国之文明。自南朝梁以后,特别是隋以后的千余年间,惠州先后为州(郡)、路、府、区、市等行政区所在地,成为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随着宋代儒学的兴起,书院在惠州遍地开花,两宋时期惠州地区便出了50多位进士。经济重心和人口的南迁,使得惠州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同时文明发展进步,并逐渐走向鼎盛。至明代,惠州教育机构完善,师资力量雄厚,为国家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环境造就人,宋代儒家学说在岭南大地上生根发芽,与罗浮山、东江、西湖等山水交融,共同孕育出一种属于惠州的人文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明代最为显著。明代惠州士人,既有经国治世的“三尚书”叶梦熊、杨起元、韩日缵,也有无畏敢言的“四御史”曾守约、车邦佑、利宾、曾舜渔。他们以所学所能报效国家,不畏强权显贵敢于正义直言的雄武气魄,是惠州士人身上共同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

而且,这种报国雄武的气魄精神,一脉相承延续下来,在许多时期都得到展现。在晚明的函可、韩如璜、韩如琰,晚清的邓承修、江逢辰等惠州名人身上,都清晰可见。近代革命时期,惠州本地涌现出邓仲元、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一大批国民革命家,他们在困难和强敌面前,不惧艰险,勇于抗争,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奋斗终生,这无疑是报国雄武精神的最好注解。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