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隋代驸马柳述开始,地处岭东、古称“循州”“祯州”的惠州就不断迎接来自王朝行政中枢的京官名宦。在他们的推动下,惠州日益崇文重教,从化外之地逐渐变成诗情缭绕的人文名城。
这些先贤来惠原因多样:或左迁至此,像唐代有三位宰相寓惠,苏轼左迁惠州两年零七个月,写下诗文近600篇;或转战至此,如文天祥毁家纡难、领兵勤王,为惠州留下正气与丹心;更有本地士人出仕京城后再度返乡,像明代大儒张萱,“草衣木食轻王侯”,在惠州开门收徒、著书立说。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他们在惠时文思泉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羊城晚报·惠州文脉》推出《京官名宦与惠州》栏目,梳理古往今来的京官名宦与惠州的关系,本期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唐宋两朝……
统筹策划/陈骁鹏 马勇
漫画、制图/杜卉
作者/徐志达 吴定球 何志成
宋绍圣元年,苏轼谪居惠州,在来惠路上听人介绍惠州风物之美,欣然写下诗句:“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住玉堂仙。”这“香案吏”“玉堂仙”分别是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的雅号。确实,除了苏轼之外,唐宋年间还有众多京官因各种原因到惠州“插队落户”。
从唐宋两朝开始,谪官文学和谪官助学,成为古代惠州文化教育史上的独特景观。刘禹锡、陈尧佐、苏轼、唐庚和陈鹏飞等,就是这道景观上空熠熠生辉的“文曲星”。他们助教兴文,为惠州和中原搭起了一座文化桥梁。
谪官南来提升了惠州知名度
惠州地处粤东海隅,交通不便,唐宋前常被中原人认为是蛮荒之地。加上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气候又与岭北有很大差别,官员来此多为谪居,往往谈粤色变。当然,也有不少寓惠官员对惠州山川民俗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比如陈尧佐和苏轼。
大批朝廷贬官的到来,客观上为儒学在惠州的传播提供了优质师资和示范文本,他们与地方学子交流互动,共同推进文化教育的发展,构成了惠州唐宋时期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将唐宋两代谪居惠州之较著名者简单列举出来,就足有27位。他们或高居朝廷要职,仅宰相就有三位;或出身官宦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少人与文化界交往密切,或者自身就是全国性的文化名人。
他们以特殊的身份和原因走进惠州,引起了仕宦阶层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惠州的名声也因此逐步走向全国,吸引了中原士人的视线,成为他们了解和描述的对象。
自京官谪居惠州,唐人作品中关于惠州的记述日渐增多。据粗略统计,《全唐诗》中提及循州(即今惠州)的有6首,提及博罗的有5首,提及罗浮的则有60多首,这是惠州知名度不断提升的一个明显标志。
岭东山姜花传递情谊至京城
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诗集中有多首与官谪惠州的人事有关,《崔元受少府自贬所还遗山姜花以诗答之》即是其中的一首。崔元受曾任行营粮草督办,唐元和年间因事贬为博罗尉,赦还时带了一些土产山姜花回长安分赠亲朋。刘禹锡收到礼物写诗答谢,开头便是:“故人博罗尉,遗我山姜花。采自碧海上,来自谪仙家。”因有了这首诗,山姜花得以“传名入帝里”。
后来,广州司马刘恂在《岭南录异》中对山姜花作了专门介绍,人们因此认识山姜花,也因此花更了解博罗。苏轼在惠州写信感谢博罗县令林抃馈赠杨梅时,就特别抄上刘禹锡这首诗,说:“闻山姜花欲出,录梦得诗去,庶致此馈也。”苏轼对山姜花有如此兴趣,无疑也是受唐人作品影响。
此外,刘禹锡的《罗浮山夜半见日》诗亦为墨客骚人津津乐道,及至宋代,“罗浮见日”已成典故常被诗人文士引用。裴夷直、施肩吾、李群玉、曹松、殷尧藩、卢纶等唐代诗人,在各自的作品中描述古循州“地说炎蒸极”“瘴雨出虹蝀”“犀象满城邑”的生态环境以及“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的地方风俗。刘恂《岭表录异》还记录了古循州“野象牙小而红”“循人争食象鼻”及用枹木作油画履等风物。
唐人的这类作品,文字优美,形象生动,起到了向外界宣传惠州的作用。
柳宗元苏轼同书罗浮仙境
历代寓惠者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巨大深远的当数苏轼,他谪居惠州940天,写下各类作品近600首(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人文风物等,在当时已盛传于海内外。其中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成了岭南风物千古不易的广告词。
很少人知道,苏轼与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不同时空里“共同”描绘过罗浮仙境。柳宗元所撰《龙城录》记述了一则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在梦中与梅花仙女相遇的美丽故事。苏轼初到惠州时也曾写下几首咏梅诗,诗中有道:“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又说:“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有论者指出,苏轼这是暗用了赵师雄“罗浮梦梅”的典故;也有人认为,这是宋人假托柳宗元之名而作,专门为苏轼这几首著名的咏梅诗提供浪漫奇幻的故事背景。无论如何,自苏轼之后,“罗浮梦梅”的典故便频频出现在我国的诗词文赋中,罗浮山也因此有了广植梅花的“梅花村”,凡游罗浮的文人骚客,大多会前往探胜寻幽,抚今怀古。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山语》中介绍:“梅花村……人多以艺梅为生,牛羊之所践踏皆梅也。冬春之际,以落梅醅酒,于村南麻姑酒田卖之。一茅茨有碑曰:‘师雄梦处’。”可见,直至清代,罗浮梅花村在扑朔迷离中充满着诗情缭绕的人文气息,为游客所向往。
宋代宰相言必称惠州山水
在宋代谪官中,积极向外界宣传惠州的,陈尧佐是较早的一位。北宋咸平二年(999年),陈尧佐以太常丞典祯州(今惠州)。他酷爱惠州溪山胜景,于府署东侧临江处筑野吏亭并一再题诗;又“召画工,相与立山之阳,审望详视,作罗浮图”。后来他入宰朝廷,与宾客论天下奇胜必称惠州山水。
另一位北宋诗人唐庚谪居惠州近五年,所作诗文300余篇,“曲尽南州景物,略无迁谪悲酸之态”。写风景如“水裁偏岸直,云截乱山平”,“山转秋光曲,川长暝色横”;写市况如“道路鱼盐去,樵苏竹木还”;写人情如“蟹黄嗔止酒,鸡白劝加餐”;写风物如“笋蕨春生箸,鱼虾海入盘”,“竹根收白叠,树杪得黄封”;写节俗如“残梅诗兴晚,细草梦魂春。挑菜年年俗,飘蓬处处身”等等,皆隽永有味,像一幅工笔彩绘的长卷图画,形象细微地展示了北宋年间惠州古城的风土民情。
除了诗词歌赋,还有谪官为惠州出版集子。南宋崇政殿说书陈鹏飞,因忤逆奸相秦桧于绍兴年间贬逐惠州。他在归善县城铁炉湖居住直至病逝,著有《罗浮集》十卷及《书传》《诗传》等经术著作。南宋嘉定年间太学正王胄被劾判惠州,他在此编纂了《罗浮图志》一书,“一草一木、一禽一虫之有异于人间者,靡不详访而备录之……”
此外,北宋诗人彭汝砺、刘贡父,抗金名将李纲,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刘克庄、词人白玉蟾、也先后踏足惠州,写下不少好作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