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记忆 ①
统筹策划/陈骁鹏 马勇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翔宇
日前,惠州召开全市红色革命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进一步推动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升惠州红色革命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充分保护、利用、发展本地红色革命资源。
惠州本身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红色历史悠久,红色文化深厚。近现代史上,伴随着革命的发展脚步,惠州地区在不同时期都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
如今的东江,历经沧桑依然奔流不息。而沿岸的这座城市——惠州,在革命的历史洪流中,曾经星火燎原,也曾生生不息。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近期,羊城晚报记者走访惠州多个地点,探寻历史遗迹遗址,寻觅那段艰难而又光荣的革命岁月,找寻惊心动魄或精彩动人的红色故事。
东湖旅店曾见证秘密大营救
记者来到惠城区桥东街道办事处上塘街70号,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欧式建筑。灰色的墙体,显得静穆庄重,有些地方留下了斑驳的岁月痕迹。这栋建筑的名字叫东湖旅店,是惠州最早的欧式建筑,也是香港秘密大营救惠州接送站。曾经,100多位爱国人士和文化名人在它的庇护下得以脱险,它见证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
红色“地下交通站”
1941年12月,香港全面沦陷,数百名被日军搜捕的抗日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突然神秘“失踪”,几个月后却安然岀现在抗日大后方的根据地。这场规模宏大的秘密大营救行动,被茅盾称作“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是革命时期的一曲赞歌。东湖旅店在其中起到接待护送交通站的作用。
香港沦陷后,党中央及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指示广东党组织一定要千方百计把滞留香港的几百名知名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抢救出来,于是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南方工委、广东抗日游击队等立即投入秘密大营救中。
当时困难很大,惠州、淡水都被日军占领。为了安全护送这批文化人士脱险,要做很多准备工作,筹建一个接待护送交通站,解决好吃、住、行等比较棘手的问题成为首要工作。东湖旅店由于隔街近江,交通便利,且对外营业,便于掩护,于是惠州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将其选为营救中转站。
800多人秘密转移
1942年元旦,日军成立香港“军政厅”,限令所有无工作、无住所的华人向日军报导部申办离港手续,并企图借机搜捕在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然而这份政令恰好给了党组织实施大营救的机会。在香港党组织及进入港九地区的游击队员舍生忘死的掩护下,6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以“无工作、无住所华人”身份,从九龙先后到达抗日游击队控制的宝安县白石龙,然后再分批转移至惠州。
当时,中共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卢伟如扮成“香港昌业公司”经理,由香港来惠州做买卖,并以香港商人的身份包下东湖旅店二楼,作为秘密交通站。“卢经理”的朋友们纷纷住进东湖旅店,通过惠州中转,安全转移到内地。其中,茅盾、廖沫沙、胡绳、胡风、邹韬奋等人都曾先后入住东湖旅店。
这次秘密大营救,历时200余天,行程万里,遍及十余省市,共营救出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属800多人。东湖旅店作为接待护送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爱国人士基地,历时半年之久。
2012年,惠城区政府公布东湖旅店为不可移动文物,并于2017年出资750万元将其回购。2018年,由政府修缮后的东湖旅店作为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对外免费开放。
从建成之初占地千余平方米,到如今只剩下不到300平方米,时间斑驳了东湖旅店的风采。然而,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没有随时间消逝,而是镌刻在了建筑中,铭记在史书里,被人们传颂缅怀。
省级文保工会旧址如今大门紧闭
“这里是私人住宅吗?”当记者看到大门两侧贴的红色对联时,不禁向附近的居民发出这样的疑问。居住在这条巷子的杨阿姨抬头看了一眼记者手指的那栋住宅,告诉记者,这里的确是私人住宅,但是主人并不在这里居住,也很少出现。当记者再问到,这里有没有政府经管时,杨阿姨摇头表示不清楚。
记者来到的这栋住宅,位于惠城区桥西街道都市巷13号,这里曾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旧址,同时也是广东省农民协会惠州办事处、中共惠州地方委员会、惠阳县农民协会旧址。
大门紧闭,且屋中无人,记者也看不到里面的情况。据资料显示,该建筑坐东向西,青砖瓦房,前后二进结构,中间有一个天井,共8房2厅,面积约300平方米。
惠州工农力量崛起
近代以来,外国的侵略和广东的开放使惠州的工农业发生了特有的变化。历史进入中华民国后,社会动荡、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工农运动逐步形成规模。在先进知识分子的组织下,惠州工农运动成为广东工农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9年5月,惠州工人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5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后,惠州的工会组织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1923年1月,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成立。5月,海丰、陆丰、惠阳三县的农会扩大为惠州农民联合会。7月,惠州农民联合会再扩大为广东省农会,辖粤东6个县的农会,会员达到13万多人。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攻克惠州后,在惠州设立东征军惠州留守处,开展工农运动。此后,在惠州的国民革命军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成立中共惠州支部,成为惠州工农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925年10月26日,成立惠州第一个工会组织——理发工会。接着,船业、车衣、邮差、油业、茶庄、酒楼(制饼)行业等10个工会相继成立,会员有2896人。
“农运”配合了国民革命
1926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设立惠州办事处,领导惠阳、紫金、博罗、河源、龙川、和平、连平、新丰8县的工人运动。此后,各县的工会组织蓬勃发展,到4月30日,惠州办事处下辖各县有工会30个,会员发展到7885人。1926年7月16日,根据形势的需要,中华全国总工会撤销惠州办事处,惠州工人运动由本地工人代表大会负责领导。
在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期间,惠州农民运动有力配合了国民革命军。1926年1月13日,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惠州办事处,统一领导惠属各县农会。同年9月,办事处下设各县特派员及宣传员。办事处成立后,负责指导惠州地区的惠阳、博罗、河源、龙川、紫金、和平、连平、新丰8县的农运工作,帮助各县发展农会组织,维护广大农民利益,反对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
如今,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广东省农民协会惠州办事处旧址保存尚好,1978年由惠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见证了大革命时期惠州的革命历史,曾经是风云际会的焦点,如今又流于平淡,静静地伫立在街巷中。
惠州籍省委书记24岁壮烈牺牲
在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人民广场东北角,有一个以三位烈士雕像和事迹碑文为主要内容的纪念革命先烈广场。其中,一位烈士的雕像高4.2米(含底座),也是最高的雕像,他就是李源。
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
李源,1904年出生于博罗县园洲镇禾山李屋村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少年时,也曾念过几年私塾;辍学后,便替人家放牛。15岁那年,李源跟哥哥李桂森一起到香港谋生。起初李源当徒工,后来在昌兴公司一艘轮船上当海员。
那时,香港海员遭受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工资待遇很低。1921年,李源由苏兆征介绍加入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参加海员的斗争活动,是会内的积极分子。1922年1月12日,苏兆征、李伟民等发动香港海员大罢工,李源加入了罢工行列,随广大海员一起回到广州。经过56天的罢工,香港当局被迫接受了工人提出的条件,罢工胜利后,李源重返香港继续当海员。
1924年,李源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秋,又由苏兆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支部书记。1926年,李源受党组织派遣,担任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缉私检查队指导员,率队开展反走私斗争。
革命低潮中临危受命
1927年4月,国民党新军阀背叛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3天,在广州发生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屠杀,李源化名李昌、李泉,被迫转入秘密斗争。同年4月下旬,李源被任命为中共广东省委特派员,利用在香港和广州海员中的关系,继续在工人中进行革命宣传,参与组织和建立广州工人秘密武装。同年冬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
1927年11月,李源组织工人武装,成功营救受伤被捕入狱的广州工人运动领导人周文雍。同年12月,李源组织领导广州工人武装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并率领工人赤卫队在广州长堤一带,抗击前来镇压广州起义的反动军队。
广州起义失败后,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被迫撤出广州,李源奉起义指挥部命令,率领部分工人武装担负掩护起义部队撤退转移的任务。
1928年1月起,李源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2月被派往琼崖(今海南省)担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同年5月代理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后任书记。
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上,李源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同年秋,李源秘密前往粤东传达党的六大决议,指导党的工作。临走前,他对爱人说:“你已身怀六甲,不能随行,如果我不幸牺牲了,往后生下或男或女,请你教育孩子长大后为烈士报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李源抵达大埔三河坝时,不幸被反动军警逮捕,在狱中遭受了敌人的酷刑拷打和种种折磨,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惨遭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
李源的一生,是短暂却不平凡的。在他牺牲90多年后的今天,能告慰烈士英灵的是,他曾为之奉献生命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脚下的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富足安乐。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