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冠冕岭南丨梁剑玲:促进师生心理健康,我永远在路上
2019-11-28 17:39 羊城派 原创
“我的愿望是每所中小学至少配一名心理老师。”

文/羊城派记者 付怡

对于学生来说,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总会第一个想到老师。那么当老师们遇到教学上的难题时,他们又要向谁求助?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高级心理教师梁剑玲,就是中山市许多心理教师“最依赖”的人。

2015年7月,梁剑玲成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教育家培养对象。今年10月,她即将答辩毕业。回望四年的培训,梁剑玲感触颇深:“这对我是最大的激励,我很荣幸,也很高兴有了更大的学习平台。”四年里,中山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深化内涵中不断进步。“更让我欣慰的是,每学年初,看到我们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又壮大了。”

她的心愿:每所中小学至少配一名心理老师

1991年,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原广东民族学院)毕业的梁剑玲走上了教师岗位,成为一名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好老师始终是她的工作目标。在学校任教10年,几乎年年担任班主任,所在班级都是学校的先进班级,学生亲切地称她为“玲姐”。为了实现做好老师的目标,梁剑玲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为了上好课,她还自学考了中级会计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后来,梁剑玲来到中山市南区教科文卫办公室工作。她不仅要负责教研和德育,还要进行人事管理。繁忙的教办工作给了她在教学之外更大的锻炼。她逐渐意识到,要做一名好的教育工作者,只学好专业课是远远不够的。2003年,她开始在湖南师范大学进修教育管理硕士。

2004年,梁剑玲调到中山市教育局。当年,广东省教研室编写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要求各地市认真学习。正是因为这个机会,梁剑玲成为中山市首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员,中山也成为全省最早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的地市之一。

梁剑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意识上,必须要有抓手和载体,贯穿在学生发展的每一阶段,落实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从这套教材的推进使用开始,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有了体系,向科学性、规范性的方向发展。” 

中山现有328所中小学。2004年,中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老师不到20人,只有少数的学校开始了尝试。2007年开始,中山市教育局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全市范围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全员培训,推动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到2007年,全市发展到有65名心理健康老师;2019年,已经有190多名。

“中山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老师有QQ群和微信群,新学年开始新的老师会加入,群里老师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梁剑玲很高兴地说,“我的愿望是每所中小学至少配一名心理老师。”

心理老师配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梁剑玲说,曾有一名镇级小学的心理老师告诉她,在一次心理课上以“身体自我保护”为主题和学生探讨如何增权赋能,结果令人意外。“老师教同学们面对欺凌时要说不,要求助。我们以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但没想到,很多同学并不知道,而是默默忍受了他人的欺凌。说起自己的经历,学生们流下了眼泪。”

“近十年,社会发展快,生活方式变化多,人员流动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呈多样性特点,自我适应、社会适应方面的困扰最多。”梁剑玲表示,建设完善发展、预防与调适一体化的学校心理服务体系,践行心理健康行为,促进师生心理素质提升,任重道远。

她的理念: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才能成就全面发展

2012年,梁剑玲开始进行《高中生学习效能感培养的心理辅导策略实证研究》课题研究。学习效能感是指确信自己有能力学好的信念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

梁剑玲发现,只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大家的总体学习效能感和学习行为效能感提升明显,但是学习能力效能感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在接受心理辅导后,同学们的学习意愿增强了许多,但是对于怎样才能学好,却缺乏自信和方法。

于是,梁剑玲与课题组的老师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他们思考,学习能力效能感的提升应放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除了需要心理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外,还应调动班主任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调动学科老师针对学科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监测。

“就像我们常说的最牛高考班、最牛宿舍那样,调动整体学习氛围,给予动态、专业的学习方法指导,才能激励集体中的每个人。”梁剑玲和课题组老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让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三方力量协同,通过心理辅导、班级教育、学科指导三部分的融合作用,学生的学习行为效能感和学习能力效能感都能得到积极影响。这次实验结果也表明,协同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这项课题研究相关成果获得了2015年和2016年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奖”三等奖,2018年3月获中山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更重要的是,梁剑玲从这次研究中领悟到:“人类社会有三大教育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人的教育涉及这三大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只有这三大教育系统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同步、相互协作产生协同效应,才能产生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地全面地发展’。因此,协同教育慢慢地成了我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成了我的工作方法。”

她的目标:引领更多的“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协同思想的引导下,梁剑玲对教育又有了新的认知。她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为老师、家长、学生和机关单位企业职工进行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讲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协同教育的理念传播给更多人。2015年迄今,已经有30000多人参与过讲座和培训。“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终身受到的教育,需要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支持。”

梁剑玲名师工作室曾到韶关为教师进行培训。当地的一名音乐老师面对着厌学、逃课的学生不知该怎么办时,受到梁剑玲协同教育理念的启发,巧妙地解决了学生的问题。

“刘老师班上的一个初中男生,突然开始逃课,与社会人士走在一起,多次谈话也没有改善。刘老师发现男生有音乐表演天赋,便鼓励他参加艺术社团,排练了一部音乐舞台剧。通过半年的排练,这部剧在韶关市校园情景剧比赛中获得最高分。最开心的是这个学生的变化,思想、行为、学习都回到正轨。”梁剑玲自豪地说,“刘老师现在正在深入进行艺术与心理教育融合的课题研究,期待她有更多的成果。”

入选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教育家培养对象后,梁剑玲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的理念、新的知识。

梁剑玲一直思考着广东教育的发展路径。她认为,广东教育和广东人一样,有创新性也很务实。“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时刻牢记:任何教育改革,都会对一代孩子产生一生的影响。改革都是很注重实效性的。”

在芬兰、美国、中国台湾、北京、上海等国家或地区研修学习中,梁剑玲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比如芬兰提倡的现象教学,就与我国的跨学科融合理念相近,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获得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回望广东,她认为,粤派教育的创新和实用不能丢,需要加强经验的提炼和理论的完善。“我们要改善的是从教育实践和经验中进行理论的精炼,建设和完善理论体系,形成有粤派特色的教育思想。” 

提起教育家的称号,梁剑玲谦虚地说:“叶圣陶、李吉林才担得起教育家三个字。我不敢称自己为教育家,我会以他们为榜样,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在她的心中,“教育家”是教师的引领者,他们将“育人”视为一种事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秉持“成己达人”的品格,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引领更多的“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梁剑玲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是中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我工作的不懈追求。”

人物档案 

梁剑玲,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教研员,教育硕士,心理健康高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教育学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山市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山市家庭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中山市名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教育家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科研。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德育》《心理技术与应用》等杂志 上。担任省审定教材《健康教育》副主编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版)教材的编写。主持全国教学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少年学校幸福感提升的实验研究》(DHA120261)并顺利结题,相关研究成果在2017年获广东省特色教材二等奖和省创新成果三等奖,出版专著《青少年的幸福教育》。(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