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冠冕岭南丨林黎华:做播撒阳光、点亮梦想的引路人
2019-11-25 21:12 羊城派 原创
“有足够的爱心和包容心,才能干好教育。”

文、图、视频/羊城派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林佳萍 钟音

人物档案:
林黎华,教育硕士,中学政治正高级教师。现任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是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研班学员。被聘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广二师教育学院、网络学院客座教授等。善教乐学,从事高中政治教学30年,任教高三18年;兼任学校行政26年,熟悉学校办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近几年主持的三项科研课题成果分别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公开出版发行专著《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教学》和《行走在阳光教育之路上——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多篇。先后荣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广州市新长征突击手、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时值八月酷暑,艳阳高照,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校本部晓港中马路校区的操场上空无一人,不远处的教学楼偶或传来高三课堂的人语声,只探亲休假两周便返回岗位的林黎华校长微笑着走出校门迎接我们。简单的寒暄过后,我们便已直入主题。她开始从校园建筑、雕塑、徽标等开始,逐一介绍学校的历史、校训、办学理念等,任学校正校长八年的她,早已对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木了如指掌。

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和精神风貌,对学生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精神动力和教育作用。“教学楼前的水滴状雕塑,寓意着教育应当‘上善若水’和‘敢为人先,不甘人后’的‘九七精神’;校徽是蓝色海洋上展翅飞翔的白色海鸥图案,表达了师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爱健勤实’是学校的校训,‘阳光之星’的评选是落实校训的重要抓手,每一颗‘阳光之星’印章都是师生共同设计的; 左边是阳光教育的logo,展示了‘构建生态型学校,培养阳光青少年’的办学目标,而‘生态阳光’又与‘为学生的健康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在主题墙前,林黎华开始把“生态学校,阳光教育”的办学特色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面主题墙设置在学校出入要道的中央地带,它也是一面荣誉墙,熠熠生辉的金黄奖杯让其变得更加显眼。墙上排列着获得年度“阳光之星”“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等荣誉的师生名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设置荣誉墙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师生的荣耀感,另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师生创先争优”。

学习永远在路上

今年对林黎华来说是特别的一年,因为从1989年在教育一线开始工作的她,正好从教三十年。回顾教育职业生涯,她觉得自己一直在不断追逐教育理想,为了达成理想,她努力坚持学习。她谦虚地表示自己起点不高,也感受到做教育的人不学习是永远跟不上孩子、老师们的思想的。同时作为校长,更应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

从大学毕业到教育硕士学习,再到“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以及省“名教师”、市“名校长”、省“教育家”培养对象,2018 年又被推荐参加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研班培训……“我成了华师忠实的粉丝,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远在路上。”林黎华笑言。

反观社会,不少学生、家长被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错误引导,有一种“学习就是为高考,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林黎华深感,如果孩子有着这样一种理念,到了大学是不能真正学到知识的,个别还有可能成为社会祸害。所以做教师持续学习本身就是给学生做榜样,她总是引导学生:“你们知道吗,我作为校长,今时今日还跨进大学校门继续学习,做功课也是我的常态呢!应对中考和高考只是你们一生学习当中的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要在求学阶段拥有正确的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和为人处事方式。只有这样,才会有学习乐趣,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才能促进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她时常将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给学生,学生们渐渐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应付考试,而是自己一辈子的事情。

四年的省“百千万”“教育家”培养对象培训学习,让林黎华愈发成熟,结出了教育教学智慧之果。通过学习和反思,她化压力为动力,驱动自己梳理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更加清晰的办学思路。通过“走出去”聆听专家的讲座、走访兄弟学校,她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打开一扇窗,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教育视野。2015年,她出版了教学专著《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教学》;2019年,她出版了办学专著《行走在阳光教育之路上——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近几年,她主持的三项科研课题成果分别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无论是作为家长、老师还是校长,首先要让自己变得优秀,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自己的孩子、学生、老师也一定会更努力地去成为更好的他。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像我一样去努力。”林黎华说。

用“阳光”催发师生成长

蜕变为“名校长”的第一步,是提炼自己的办学思想,学会做好办学的顶层设计。而一所学校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必须在充分传承学校既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经过持续的学习借鉴、实践探索、传承创新,林黎华带领团队让学校先后实现了“特色梦”(获评“广州市特色学校”)、“独立梦”(获得高中独立批招生资格)、“示范梦”(获认定“广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在“生态学校,阳光教育”的特色办学之路上一步一步地走得更加踏实、坚定。

“九十七中犹如一棵生态树,生态树上的片片绿叶犹如学校的师生,一起在生态园中沐浴阳光,健康成长。”在传承校园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林黎华提炼了“阳光教育奠基学生的健康人生”这一接地气、具有发展前景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构建生态型学校和追逐“九七梦”(三园梦)——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的生命乐园、理想学园和幸福家园。

“阳光教育”是指渗透于师生内心的“阳光”理念,即人人怀揣阳光,保持阳光心态;是显现在师生人际交往中的“阳光”行为,即人人播撒阳光,传递阳光能量;“阳光教育”指的是一个目标,是指引领着师生发展的“阳光”目标,即人人追求阳光,筑梦点亮未来。

“阳光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是多机会选择、多平台展示、多角度评价的。“现在的孩子最欠缺的就是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学会自主思考才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赋予他们充分的课程选择权,孩子才会去主动思考自己的特长、短板和发展方向。”林黎华认为,办学应从课程着手,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除了落实国家课程等显性课程外,学校还非常关注隐性课程,努力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生态体系。为此,学校开设了40多个社团,为学生提供多个兴趣课程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不唯分数论,做到多把尺子考量评价学生,例如“环保之星”等七颗“阳光之星”的评比,就是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长远未来着想,阳光教育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清晰自己的优势,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同伴认同’和‘社会认可’,体现他们的存在感和价值感,由此建立一定的自尊自信。这有助于减少‘问题学生’的出现。”

林黎华和学生合影

“阳光”成了九十七中的标志和师生的标签。记者留意到,尽管学业繁忙,高三学子脸上仍展露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这种笑容既是因为“阳光教育”推动、创设了良好生态环境,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家校关系,也是因为学生有着相对轻松、愉悦的心态。“连续两年的广州市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数据反馈显示,学校九年级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化、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潜能、对学校的认同’五个方面都逐年提升,远高于广州市学校平均水平;而‘学业负担状况’却越来越轻,远低于广州市平均水平。孩子们轻装上阵更容易‘翻盘’逆袭,今年高考中就有一名入学时不足700分的学生取得了643分的优异成绩。”

对于教师的培训,她同样渗透了“阳光”理念。“阳光工作、智慧生活”是她的座右铭。作为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和广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她组建了“丛林工作室”。她希望通过工作室为一群又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搭建教研基地、交流平台与辐射中心。希望教师们能够 “既彰显个性、自成风格,又共生共长、共享共赢”。近四年来,工作室已经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跟岗学习、参访教师逾千人次。

富有亲和力、包容心的实干派

实实在在干事,是不少粤派教育工作者身上的共同点。林黎华坦言,自己不善应酬、不重社交,一门心思扑在学校管理和内涵发展上。追逐教育理想过程中她也遇到过困难波折,她总是勤勉、踏实地逐一解决。

刚接手九十七中时,学校正面临扩招带来的诸多困难,“一校多地,三地开花”的办学格局,校园基建多、校级干部少、师资紧缺、新校区交通不便,甚至有一个校区高一级曾和另一所学校的初三级共存一年,管理压力巨大。面对各种复杂的办学难题,林黎华首先完善办学顶层设计,让团队清晰地认识到要把学校引向何方。同时重视课题研究,她立项了省规划课题——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生态型学校的构建和实践研究,通过学校总课题引导各个学科开展子课题研究。“用科研来导航学校发展,把成果积淀在学校,学校才会走得更踏实更长远。”

林黎华(右二)和政治科同时在研讨

“一个人干不过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干不过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干不过一个趋势。”林黎华校长常用这段话来激励自己的团队。她花大力气培训行政团队,让其执行力变强,能够独当一面解决各自的问题。未雨绸缪提前规划,上学期定好下学期工作安排,开会抓重点、找问题、去完善,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和下阶段工作的部署。为更好地发挥校长教学领导力的作用,2018学年她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所作的主题发言就有10多次,引导老师做教学反思,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上她很喜欢和我们讨论,也会进入我们的课堂听课评课,指导我们做课题研究。如果没有她带着我们,我们在教学方面上可能会走很多弯路。”高三政治科的贾老师说。

学生“难教难管”,她就亲自“上阵”做示范。带领政治科教师做课题,在教学过程中紧抓“课题、课程、课堂”,实行“2P4E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淡化死记硬背,做到轻负担、高效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主持的政治科课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的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荣获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的“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教学”荣获了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0年的教龄,有18年在高三任教,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也有利于她发挥对教学的领导。她认为,校长既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头人”,也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林黎华在课堂

在学生眼中,这位校长一点都不刻板严肃。初中学生把她画成“超人”形象,因为她经常在三个校区之间奔波;受访的高三学生好几个都说课后和她打过羽毛球、乒乓球,或是一起跑操、谈话,与她同月同日出生的学生还珍藏着他们的快乐合照……“亲民”是学生们对她的印象,她曾教过的高三学生魏同学说:“虽然她很忙碌,但是会很认真检查我们的政治学科作业,批改我们归纳的思维导图,并指出我们存在的问题。如果说学校是一艘船的话,她就是船长,引领我们向前。”

林黎华和学生们一起跑操

林黎华指出,师生间应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才能教学相长,学校才能在生态文化的土壤根基上推行“阳光教育”,培养阳光青少年。而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存在于九十七中,据她观察,在南粤的校长和老师、老师和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多数较为融洽。这可能与广东是个开放包容性极强的地区有关。包容性强会使大家更加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多元发展,而不会“唯分数至上”。“为什么大自然这么美?正是因为其既有高山、大海和森林,也有平原、小溪和小花小草,自然界多样性、差异性的存在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学校也一样,当每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在学校里有了施展他们才华的平台,体现他们的存在感与价值感时,他们就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就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发的生态校园!可见,有足够的爱心和包容心,才能干好教育。”(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部分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