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明是非】港交所被拒是因为上海?这只是一个信号
2019-09-17 15:25 羊城派综合 原创
来,看中央帮了香港多少次,才成就了金融中心的地位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中秋之夜,伦交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封公开声明,拒绝了此前港交所的收购提议,并且直言:不太看好港交所的未来。

伦交所公开信

而且,在第一个拒绝的理由中,伦交所即表示:“我们认识到中国机遇的规模,并对此非常重视。但我们认为,港交所不能为我们带来亚洲最佳的定位和中国最好的交易平台。”

贬港之余,英国人还刻意抬了一下上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是我们获得与中国接触的众多机会的首选和直接渠道”。

这样的说辞非常罕见,香港金融界人士应该是第一次听到,在英国人心中原来自己未来的预期已经“败给”了上海。

这句话大概要比伦交所的拒绝本身,更令香港金融从业者感到刺痛吧?毕竟香港至今还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仅排在伦敦、纽约之后,而上海目前仅是区域金融中心,并不能撼动香港的地位。

谈及未来预期的对比之前,我们不妨看看香港金融的发展史,追根溯源,探究一下香港靠什么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这样也可以给当下香港乱局一些警醒,让暴乱分子明白香港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1949年:毛主席给香港腾飞留下了一粒火种

1949年,广州解放。在解放军举行入城式的前一天,马世诚所率部队接到命令,“部队继续向南进发,收复香港、澳门”。

香港大乱,时任港督葛量洪(Grantham)认为香港“彻底完了”。面对兵锋正锐的解放军,只有4个旅的驻港英军根本没有一丝胜算。英国人深知新中国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宣告绝非说说而已,和清政府签订的条约,绝不可能挡得住解放军。

马世诚的部队行进了3天,已到达深圳河岸边,就在这时,一份新命令到达,要求部队停止前进。

很多年之后,人们才在朱文轶那本《进城:1949》中得知,是潘汉年和廖承志二人向中央进言,认为1949年军队不宜进驻香港,理由是:共和国初建,亟需各类物资、设备,而当时美国正在执行杜勒斯的封锁政策,上海、天津、青岛等内地港口城市与国外的贸易往来几乎断绝。中国需要一道门,一道通向国际社会和自由贸易的大门。

毛主席采纳了潘廖二人的建议。历史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尤其在我们和苏联“老大哥”关系决裂的时候,中国内陆进出通道全部被堵死,香港几乎成为那道中国唯一能走向国际社会的“大门”。

此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加入WTO,香港飞速崛起,成为名副其实金融与贸易中心。

香港取得今天的地位,固然与港人艰苦奋斗的“狮子山精神”有关,然而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成就这一切的,是背后中国内地的庞大需求和市场机会。

因为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怀揣热钱的各国投资客,都无一例外地将香港作为了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站。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香港几乎仍是外资进入中国那道“唯一的门”。

对此,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直言:香港腾飞的原因不是因为她很聪明、自由,更不是因为她被英国人管辖,而是因为她太走运了。他们的运气不是英国人给的,而是因为中国内地。

1998年:中央动用家底保住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1997年,金融巨鳄乔治·索罗斯盯上亚洲金融市场。在他的一系列操作之下,泰国、印尼、菲律宾、韩国相继倒下。为挽救金融市场,这些国家不得不牺牲国家利益,拿政治做交易。

比如,泰国的财政高官(部长级 )要符合美国心意,否则,内阁不得自行任命。韩国三位总统候选人在1998年被叫到汉城希尔顿酒店,一个接一个在IMF高管监督下签字,保证不管是谁当选总统,都不会更改借款条件,一定严格执行IMF制定的经济紧缩计划。

接下来,轮到的是香港。1997年7月,索罗斯开始抛售港币,香港比泰国、菲律宾、印尼的金融市场要稳实得多。人民币、新台币、港币,外汇储备都比较高,索罗斯想一吃三,没有可能性,它只能选择港币突破,再扫荡新台币。

乔治·索罗斯

如果三地联手,索罗斯会收手,因为他不打持久战。但国民党当局在一枪未放的情况下,主动下调新台币汇率,台湾高官还公开唱衰人民币与港币,这下港币压力剧增,如果人民币再贬值,港币下场不会比泰铢好到哪里去。

与此同时,索罗斯收买的媒体不断炮制人民币贬值谣言,一时间混淆了舆论。中国政府则一再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反复讲,金融战背后还有一场舆论战。

为了澄清事实,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发表央行联合声明:决心共同打击亚洲货币投机力量。

牵头的是中国,助战的是日本,要打持久战。索罗斯作为投机家,如果在香港硬打一场持久战,一世英名可能就毁在这里。

到1998年8月底,索罗斯终于撤离香港,他明白了北京的决心和能力。

香港可谓惨胜,人民币不贬值承诺给香港保卫战带来的信心,而香港本身不具备这种能力和底气。

没有祖国作为依托,香港人心一旦崩溃,全作鸟兽散,索罗斯真该仰天大笑了。

那么人民币不贬值的代价谁来负担?韩元在贬,日元在贬,你不贬值你就吃亏。 像钢材,以前是出口到日韩的,韩元日元贬值后, 它们竞争力增强了。 因此不但出口日韩的中国钢材大幅减少,甚至影响到对欧美出口。

香港媒体界、教育界会把这些道理告诉告诉香港人吗?让下一代与祖国心心相系吗?等危机一过,有些人的健忘症就又犯了。

祖国是个大家庭,也是香港人最坚强的后盾。为什么要无私地帮你?期望得到香港多少回报?当然不是,有的东西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2018年:内地企业助力港交所重夺IPO集资额冠军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内地吸引了许多香港企业到珠三角地区投资设厂,做来料加工。随着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愈加密切,红筹股和H股应运而生。

红筹股一般指在香港注册和上市但控股权在内地的上市公司,H股则指直接在香港招股上市的中国国营企业。

1992年,香港股市迎来了第一只红筹股——招商局旗下油漆生产公司海虹集团,这是第一家内地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1993年,第一只H股——青岛啤酒也赴港上市。

随着中国鼓励中资企业向外拓展,香港股市迎来了红筹股、H股热潮。

分析人士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香港本土的大中型公司基本已经上市完毕,甚至还把香港股市变成了一个受人诟病的“地产市”。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无疑改变了香港股市的命运。

2004年,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腾讯在香港挂牌上市,以每股3.70港元的价格发售了4.202亿股。以发行价计算,腾讯市值为62亿港元左右。截至今年9月16日收盘,腾讯股价已上涨约93倍,总市值达到3.31万亿港元。

不仅仅是腾讯,一大批顶尖企业也陆续在香港上市。从21世纪初期的不足百家,到如今占据香港上市公司总数近五成。

如今,香港成为亚洲第四大股票市场,也是全球第八大股票市场。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指出,内地企业充实了港股市场,因为香港本身经济体量并不大,大量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使香港国际金融地位更稳固、更名副其实。同时,这也使香港分享了内地近十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

从募集资金的规模来看,香港回归之前,内地企业募集资金在一两百亿港元水平。回归之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募集资金规模猛增,在2014年更是达到5588.6亿港元的高峰。

根据德勤统计,2018年全球集资额前五名的公司,分别是软银公司(1652亿港元)、中国铁塔(588亿港元)、小米集团(426亿港元)、西门子医药(390亿港元)以及美团点评(331亿港元),港交所独揽三家,且均来自内地。

可以说,港交所2018年重夺全球交易所IPO集资额冠军,超过纽交所、纳斯达克和东京证券交易所,内地企业功不可没。

中国银行(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指出,回归祖国以来,香港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并没有受到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反而抓住了内地企业大举来港上市融资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机遇,实现了由区域性金融中心向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跨越。

未来:“一带一路”和大湾区为香港带来新机遇

“超级联系人”成为近两年来香港官方描述香港未来时的高频词。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出席活动时曾表示,香港享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连接内地与其他“一带一路”国家的双门户,众多独特的优势有利于香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当好“超级联系人”。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具有融资方面的天然优势。“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构建强有力的投融资渠道支撑。香港可借此提升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香港也可以成为“超级联系人”。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香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国际著名创投调研机构CBInsights 2019年公布的数据,大湾区内广东省9市独角兽企业数量在过去五年里从2家增加至16家,约占全国独角兽企业的六分之一。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由120亿美元飙升到467.6亿美元,增幅达289.7%。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设立,对香港来说是一个机遇。一方面可以弥补香港金融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香港施展更大的金融才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特聘教授封小云说。

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其中,香港要发挥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要通过合作,推动跨境的人员流动、商品流动和资金流动。资金流动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将使香港与内地互联互通的效率和便利化水平有大幅度提升。

“内地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富起来了,有大量的财富管理需求以及资金融通的需求,对香港金融中心的转型升级和促进粤港澳地区的经济、金融事业发展,是一个机遇。”张燕生说。

然而,当下的香港乱局给香港金融业的未来带来的不确定的风险。这一风险在于香港发展能否契合中国的整体利益,能否和祖国走在同一个步调上,能否看清祖国才是香港发展最坚实的后盾。这一切不只是中国14亿同胞看在眼里,连远在万里之外的伦交所也看在眼里。

只有止暴制乱,恢复和平,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促进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才能让香港保住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总策划|蒋铮
执行策划|王倩
本期主持|郑宗敏
来源|羊城派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海外网、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