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明是非】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香港国民教育中心”为何被迫停办
2019-09-10 16:18 羊城派综合 原创
为了让学生不被蒙蔽,这些老师拼尽全力

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在香港则被称为“敬师日”。虽在反修例风波中出现过少数教师败类,但有才有德三观正的教师才是香港走在世界教育前列的底气所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TA们吧!

香港邮票《向老师致敬》

“90后”中学老师穆家骏:
爱国是每一个人都要做的事情

被港媒称为“90后穆Sir”的穆家骏,目前在香港培侨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通识课。

上个月,得知乱港分子将国旗扔下维多利亚港后,穆家骏老师所在学校第二天就组织了一场升旗仪式。“大家都比平常更早出门,我6点多就到学校了,因为怕耽误升旗仪式。回来的学生,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在那个时刻他们有自己的一份责任。”

学生们的责任心让穆家骏非常感动,他深知老师是可以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他认为,通识教育课的自由度很高,但是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有一个不能含糊的立场。

他提到了自己留学时的经历:“我去英国留学时,有一个老师问我是哪里的。我说我是来自中国香港。他就觉得很奇怪,可能很多的香港留学生到了别的国家只会说我来自香港。

我是在殖民时代生活过的,是小时候拿过BN(O)的(英国海外公民护照),那时候你的国籍就只可以是英国,或海外。你不是英国人,也不是中国人,你只是一个英国的二等公民。

但是回归之后,我们是中国人,有事情可以到中国领事馆。这让我觉得我的身份是不可以分割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所以我会说我来自中国香港。”

小编搜索穆老师的资料发现,早在去年,穆老师就用他的“正义之声”打过非常漂亮的一仗!

2018年4月28日,在《国歌法》本地立法公听会上,反对派蓄意捣乱,甚至叫嚣“我们都是中国人”这句话比粗口还难听,但他们的恶意诋毁却遭到压倒性的反制,当天共有158名公众人士及团体代表出席,接近八成市民支持政府尽快就《国歌法》立法。

其中,穆老师的正是力怼反对派的主力!

穆家骏。图自脸书

在穆家骏发言之前,有教育界人士提出,香港教育中已经有规管,即使没有立法,学校已经要求教授国歌及其历史,并以此为理由宣称无需立法规管中小学。

穆家骏直言,其实将逻辑反过来看,《国歌法》本地立法之后,中小学只是实施现有体制,新增工作既不多也不繁复。既然如此,为何不立法呢?

“而且,立法更加清晰说明了学校责任,令学校有法可依。”穆家骏表示,条例没有列出对学校的任何惩罚规则,校方又何惧之有呢?

他强调,《国歌法》立法显示了宪制层面上我们更加重视国歌教育,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也是好事。

针对有人将《国歌法》第一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妖魔化为“洪水猛兽”,穆家骏直接拿美国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将其怼回去。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他们的学生都要面向国旗,以及国旗代表的美利坚合众国宣誓。”他指出,美国的螺旋式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非常行之有效,不仅如此,美国学生还被要求在特定时间通过宪法测试,考核学生对美国历史的了解。

“这是不是爱国主义教育?这又是不是洗脑?”

他点名“泛民”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会长冯伟华“考核过分洗脑”的说法,称“他一定不会反驳美国的例子”。

他认为任何国家的国歌响起时都应受到尊重,这是应有的礼仪,更何况是自己祖国的国歌。

最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特区政府有宪制责任实行本地立法,根本上是不需要讨论是否应该立法,只是需要讨论如何优化立法过程,应该尽快进行本地立法。

香港网民也力挺他的这番言论,称赞其逻辑清晰,远胜泛民阵营某些“断章取义、蒙骗市民”的洗脑式歪理。

他还表示,近年“港独”思潮蔓延大学校园,例如此前出现“香港独立”标语等,希望能够扩大内地交流团名额,让香港学生了解祖国。

对于“占中”学生他也毫不客气,称示威学生漠视香港法律的行为理应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否则将动摇香港一直以来的核心价值。

不赞不行!历史课就该这样的老师教!

不止老师,还有这些教育工作者——

香港黄楚标学校校长黄锦良:
让孩子从小认识自己的国家,有利于他们未来发展

9月2日,在香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香港黄楚标学校举办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开学升旗仪式,全校60名教师、700多名学生高唱国歌,向国旗行注目礼。

香港黄楚标学校开学日举行升国旗仪式

“有人担心,今天我们举行升旗仪式会不会有什么压力,我同大家说,不会觉得有压力。” 校长黄锦良仪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的办学宗旨是非常鲜明的,是一个爱国爱港的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希望透过升国旗、奏唱国歌,让同学们有更强的国家观念和国民身份认同。”

校长黄锦良

黄锦良坦言,现在香港确实存在有人把国民教育“污名化”的情形,有个别家长对加强国民教育也有疑虑。

“其实,我们是把国家发展的状况告诉我们的同学。试想,如果大家都拒绝认识自己的国家,难道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以后只是局限在香港这个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吗?要融入国家的大发展,让孩子从小认识自己的国家,绝对有利无害,而且理所当然。”

香港黄楚标学校升旗队的小学生在校园升旗礼上

加强爱国教育是香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香港创知中学(原名:旺角劳工子弟学校)校长黄晶榕认为,香港年轻一代受香港特有的历史和政治环境所影响,这便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放下政治成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负责任地引导孩子认识祖国。“大家实实在在透过学校教育,把孩子教育成有才能、敢担当的中国人。”

创知中学校长黄晶榕(左)曾率团到曲阜师范大学访问交流

香港风采中学校长何汉权指出,回归后推动国民教育受到挫伤,实在是有负“一国两制”的美意。无知者无情,梁颂恒、游蕙祯公然辱国,是活生生的恶例。

香港风采中学校长何汉权(左二)/大公报

经常带团赴内地的“中华历史文化动力”顾问梁珠兰老师曾寄语学生:“香港是个面积狭小的地方,希望同学们都能为自己开拓视野,心系家国,放眼世界,明辨是非,努力前行,做一个有见识、尽责任的公民。”

不止老师,还有这些教育组织——

香港教联会:44年坚持爱国爱港教育

成立于1975年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简称“教联会”)是香港第二大教育专业团体,其发起人是一群当年在香港从事教育工作的爱国校长和教师。

从第一任会长在教联会成立大会上宣布“加强团结,坚持爱国进步的方向”那一刻起,一个具有“爱国进步、群众性的教育团体”性质的组织,便开始为香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鞠躬尽瘁。

杨耀忠,现任天水围香岛中学校长,曾在2001年获铜紫荆勋章

自1991年起担任会长的杨耀忠在回归前就香港教育问题有过深刻思考:

“随着1997年的临近,我认为在后过渡期的教育中,有两个教育问题很特殊,要尤为关注。一个是要在香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个是要把祖国的发展与香港的发展连在一起。我认为回归祖国不只是政治上的回归,还要在教育和文化上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观念。” 

杨耀忠的话道出了当年那一批香港爱国教育者的心声。

在香港回归前的20多年里,香港与内地的教育交流几近于零。在教联会等爱国教育者的积极促进下,回归前后每年约有上千人前往内地开展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不仅如此,教联会在回归前曾连续两年组织了3个“教师研修班”:普通话研修班、中国近代史研修班、中国地理研修班,目的就是加强教师的国家和民族观念,从而教育学生。

此外,教联会还参与内地“希望工程”建设,与工联会成立“重返校园计划基金会”,在3年时间里筹集了2500万元港币,全部交给中国青少年基金会。

香港教联会“反占中”期间请愿要求正视罢课歪风冲击校园

44年来,教联会爱国爱港的性质从未变过,前面提到的黄锦良校长就是现任教联会主席。

香港国民教育中心:了解国情,才能产生感情

2004年-2012年间位于香港大埔的国民教育中心是当年为香港中小学推行国民教育科而设,服务对象是中小学校长、教师及高中学生,目标是支援全港中小学教师在校内推行国情教育,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识,加强年轻一代的国民身份认同。

曾任国民教育中心主任的曾吕如意谈到,国民教育中心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当代发展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的精神,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只有真正了解国情,才能产生感情,才能主动承担。”

据了解,当时国民教育中心采用“多感官体验学习法”设计教学内容。没有照本宣科,没有正襟危坐,有的是师生互动、亲身体验和寓教于乐。比如,为了展示中医文化,导师会组织学生走卵石路来体验“经络”,到“百草园”识别中草药并让学生根据药方配药。

在科技展览馆,学生们能亲身感受从古代四大发明到当代尖端科技——中国科技的辉煌发展历程,并以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的照片作为结尾。

吕如意曾说,杨利伟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他来香港作报告时,孩子们全都疯狂了,老师们也都疯狂了。

据悉,国民教育中心的每一间教室都有一个名称。在“健体轩”,学生们会听到关于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的故事,了解中国成为体育大国的发展历程;在“龙情轩”,学生们可以了解国旗、国歌、国徽的由来和意义,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法。

中心还贴有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台湾高速铁路等反映祖国日新月异发展的照片,以及祖国56个民族的生活照片。

英国BBC记者曾到中心采访,在问一位学生是哪里人时,基福小学六年级林姓学生回答说:“过去,我只认为自己是香港人,但到这里后,我很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2012年10月,香港部分民间团体发起“支持国民教育”大游行,要求香港政府开设国民教育科,批评反国教人士剥夺了学生学习权利,称此前反国教的声音不能代表香港民众。图/新华社

虽然,国民教育中心在2012年因被港媒渲染为“洗脑教育”而不得不停办,但中心为香港爱国教育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还有这些老先生们,斯人已去,但他们留下的爱国精神不灭——

香港明新学校教师群:爱国进步一如既往

在香港中央图书馆曾展出过一本《香港旧貌——历史口述资料》书中记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为香港的一所学校题词“明新日日新”,这所学校就是——明新学校。

陶行知资料图

明新学校的前身是一间私塾,座落在香港九龙红磡,由罗惠卿老先生执教,读四书五经。约于1935年,罗惠卿的儿子罗广志在大埔汉文师范学堂毕业后,回到他父亲在红磡办的旧式学堂任教。

当时日寇侵华,“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罗广志认定,把明新学校作为宣传抗日救国的场所,成为培养青年学生的阵地是时代的使命。

罗广志(左一)及蔡松英(右一,曾是 东江纵队战士),与大女及二子在香港合照。图自香港《明报》

1938年罗惠卿老先生退休,罗广志接任校长。明新学校不再是私塾,而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教育,宣传抗日救国的新型学校。

该校校址晚上则是当地爱国进步工人的活动场所,直至1941年12月8日,日寇轰炸香港,12月25日港英当局向日寇投降,明新学校被迫停办。

这期间,明新学校培养了不少热血的爱国青年,罗广志和部分师生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其中,马森照同学在东江战场上英勇杀敌,光荣牺牲;一位女教师参加了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在香港沦陷期间活跃在九龙近郊沙头角一带,与战友一起出生入死为国而战。

东江纵队女战士

抗战胜利后,罗广志回到香港,1946年秋,明新学校历经艰辛曲折复课了,校长仍是罗广志,训导主任是麦坚弥(陶行知的学生)。办校宗旨一如既往,爱国进步。

直到1949年,罗广志等教师迎接全国解放,回国服务,明新学校停办。麦坚弥则留港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战后的明新继续培养了不少品学兼优的青年,或升读进步中学,或参加建设新中国的行列。几十年过去,散居海内外的明新学子,仍然保持着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为香港教育事业奉献的老师们辛苦了,因为有你们,香港的未来才值得期待!敬师日快乐!

总策划 | 蒋铮
执行策划 | 王倩
本期主持 | 吴瑕
制图 | 羊城派综合羊城晚报、新华社、海外网、环球网、大公报、央视网、观察者网、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广州日报、《人民教育》杂志、《爱满天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