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明是非】糊涂的香港青年,你撕裂的是阿妈的心!
2019-09-06 15:14 羊城派 原创
仅一成高中生选修中国历史课,四成香港青年没到过内地,缺乏了解助长了误解和悲观情绪

香港“占中”事件发生时,一位香港母亲在接受采访时数度哽咽,痛心疾首。

她说自己是在香港经济腾飞时出过力的上一代人,中国强大了自己感到更骄傲。但他们的孩子还在上学,没有那样的拼搏经历,如今居然跟乱港分子融在了一起,“(孩子)跟我们的声音不一样了,我们的家庭要分裂了”。

分裂,这个词在当下异常刺眼,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企图分裂我们的国家,多数不明真相的年轻人甚至青少年尾随其后。然而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糊涂选择,首先撕裂的是自己家人的心。

被撕裂的香港家庭

香港反修例风波中,有母亲痛心哭诉自己的孩子变暴徒,有18岁青年因政见不合殴打母亲;

7月31日,该青年男子与母亲在看电视时谈到了近日的“政治问题”,随即突然变得情绪激动,出手殴打母亲。后被控普通袭击罪,判守行为1年

还有母亲声泪俱下地对押着孩子来搜证的警察说“唔好意思阿Sir,辛苦晒”。

面对被捕孩子父母的深明大义,警员发出感慨

为什么土生土长的香港两代人,会有如此大的分歧?

因为他们经历的过去、所处的当下和着眼的未来都不一样。

如今香港年轻一代的父母辈都是在港督统治时代出生的,在中青年阶段迎来了香港的回归,在回归后孕育了自己的下一代。

而年青一代的祖辈、曾祖辈更是从殖民地时期的屈辱、血泪中走过来的。

他们亲历香港巨变,深刻体会回归祖国的不易,重视家庭和睦和拧成一股绳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骄傲,对未来充满期待。

香港市民梁健强说,祖国“一国两制”在香港实施得非常好,回归了22年,全世界有目共睹。现在有些人来破坏香港的繁荣,我觉得香港人是绝对不允许的

但在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年青一代没有这样的经历。他们享受前人栽树好乘凉,却忽视对这棵“树”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追求个人独立,崇尚自由自主,对事事操心相互紧缚的旧式家庭关系产生排斥,对老一辈的观念多是以“糟粕”视之,对新旧观念的冲突感到厌烦。

搞不清来路:
不去看跨越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却盲目向往港英统治时代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过: “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的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 ”

但遗憾无奈的是,香港一些年轻人在反修例风波中的言行充分暴露了他们对历史常识的无知,为什么会这样?

这不得不谈到香港的中国历史教育。2016年年底,有媒体曾做过一个调查,考察香港的中学历史教育现状。其中,关于“新中国成立于哪一年”这个问题,来自80所香港中学的300多名学生,只有27%的人能准确答出“1949”。

尴尬现状,何以至此?

在香港,历史学科分为两个互相独立的科目,一个是“中国历史科”,学习中国古代到近现代历史;另一个是“历史科”,主要学习世界历史。这一格局在1960年左右奠定。

不同版本的教材

在70年代,中国历史科被设为初中共同核心课程,通俗点说,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但1993年香港开展教育改革,中国历史科成为选修课,地位逐渐降低。

香港回归以后,对于教育界来说,本是个再次重视中国历史教育,强化民族认同的大好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教改,却走向了反面。

按照教改规定,中国历史被划入“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这个大类,使得中国历史不再是必须“单独成科”的课程。而且由于并没有规定具体的科目与课程,使得拥有自主制定课程权的各学校,没有把历史知识系统、全面、独立地教授,进一步弱化了历史教育。

香港历史博物馆陈列

2016年的数据显示,有12%的香港中学在初中阶段没有独立的中国历史课。而在单独成科的学校中,有的把本来“一周两节”的课时进行删减,有的把“三年课时压缩至一年教完”。

高中中国历史课面临的情况更严峻。以前,大约有三成香港高中生将中国历史课作为选修科目。但2009年课程改革后,必考科目多了通识教育,加上新课纲提升了中国历史课的考试难度,选择这一科目的学生比例跌至一成。

一直到2018~2019年度,在林郑月娥的推动下,香港才规定所有初中须将中国历史课作为独立必修科。

7月21日,香港示威者冲进中联办,侮辱国徽、涂鸦“支那”等辱国字眼

但面对历史,香港一些年轻人却对港英时期出现盲目向往,更有网络电视台主持人放言:“我下辈子再投胎,我宁愿做英国狗拉出来的那坨狗屎上面的那粒苍蝇,都不肯做你支那人。”

但其实,作为英国殖民下的香港真的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好吗?来看看港英时期的香港人如何生活的:

在政治方面,香港的最高行政长官28任港督都是英国委派的,从来不会征求港人意见,且港督无须向港民负责,他集行政和立法大权于一身,实质上实行的是独裁统治。

1967年港英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教育方面,19世纪80年代,英国就实行小学义务教育,但直到近一个世纪之后的1971年,香港才实施免费小学教育,1978年,才推广9年义务教育。

但当时港英政府为了便于管治,于1971年9月30日出台《教育条例》,明确规定师生在校内严禁使用“祖国”“民族”“国籍”等词语, 同时回避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美化英国统治历史,强调英国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等。

1962年香港幼稚园

医疗方面,港英政府的医官的主要职责就是为殖民政府官员和警察、士兵等提供医疗服务,而华人不在其关注之内。但随着香港流行病的不断爆发,甚至于1894年爆发前所未有的鼠疫致2000多人丧生,港英政府也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愿意为港人提供平均分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但供给水平低,远不能满足需求。

鼠疫时期街道

住房方面,港英政府限制华人居住区域,却为自己占据环境优美地区而出台《欧人住宅区保留法例》《山顶区保留条例》,1946年之前的太平山就一直执行《1904年山顶区保留条例》,山顶区为非华人的居住地,禁止华人在山顶居住,华人只能在山脚搭建寮屋。

20世纪60年代的寮屋
20世纪70年代山脚下的房屋

就业方面,台湾学者王曾才等在80年代就指出:英国政府并不重视香港福利,香港没有最低工资和有薪产假。18岁以上男性没有工作时限,没有疾病补助,没有健康医疗保险,没有强制义务教育。

在香港回归前,香港的工会组织和民间组织曾经为在港建立一个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而奋斗多年,但都因为港英政府的反对而未能建立。

1946年裝卸货物的苦力,这里有很多未成年孩子

人权方面,鲁迅先生曾在1927年8月13日《语丝》发表文章称,“即如今天的香港《循环日报》上,有这样两条琐事:第一条我们一目了然,知道中国人还在那里被抽藤条。第二条是“搜身”的纠葛,在香港屡见不鲜。”

20世纪40年代英籍警察对华人搜身

他们不知道,英人“主子”统治下看似繁华的背后,是老辈香港人饱受欺凌、忍辱负重;

他们不懂,为什么国旗是一整面鲜艳的红色,更不懂为何有人会在升国旗时泪流满面;

他们也不去想,被他们唾弃的“如蝗虫过境”的内地人,是哪里来的能力从一贫如洗变成买买买大军?

中国历史教育的长期弱化,使得香港年轻人缺乏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民族认同感。某种意义上,是历史认知的巨大缺失,给了“港独”滋生的环境。

2009年,港星在汶川地震一年后看望灾区小学,与同学们一起举行升旗仪式

看不清方向:
困顿于当下却诉之以暴力,不愿到内地看看

现在的香港的发达程度已经很高,该有的生活设施、基础设施都有了,各行业也走向高度发展时期,但香港年轻人想要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自己的居所、获得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却很难。

房价是青年人面前的一座山。2016年,香港基尼系数达到0.539,创下45年来新高;2017年的《国际住房可负担性调查报告》显示,香港是2017年全球房价最难负担的城市,这已经是香港连续第七年占据该榜单首位。

想创业没有空间。当年李嘉诚从打工卖塑料花白手起家的经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遥不可及。香港年轻人想要创业非常难,有港媒计算过,游客较多的旺角铺位直接买断要价1亿多港元,每月租金也要几十万。

不同于上一辈香港人所拥有的众多机会,这一代年轻人面临香港社会的阶级固化所带来的渠道拥堵,使得他们对自身前途和香港未来彷徨悲观。

但在迷茫中,部分青年人干了些什么?

走在香港街头,你可以看到一些似乎与现代化的香港格格不入的场景:庙街的算命摊、鹅颈桥下的“打小人”、黄大仙求神拜佛的人流……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这些迷信活动。

庙街算命摊前的年轻人

在黄大仙算命26年的王家乐(音)发现,这几年来找他算命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数量激增,“他们经常对现状不满意,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回报。”

而当这种迷茫积压,变成怨气时,历届特区政府为解决高房价、青年出路问题所作出的努力收效甚微时,一经煽动就爆发了,甚至被裹挟着走向暴力对抗的极端。

暴徒破坏港铁设施
暴徒冲击特区政府及立法院,留下一片狼藉

但诉之以暴力就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在迷茫的时候不回头看看祖国呢?

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刘佩琼说:“封闭并不能带来发展机会,现在的年轻人不理解,如果香港真的和内地隔开,会更糟糕,面对目前的经济困境,香港需要和内地的连接更加密切、更有效,现在出现的相反的思潮实际上在把香港推向深渊。”

深圳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

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的总监霍建宁建议年轻人不要购买香港标价过高的微型公寓,而是应该动身前往大陆并在那里开创自己的事业,这样做才是着眼于未来的投资。

广州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创业基地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对反中乱港分子挑动排斥内地嗤之以鼻:“香港产业空心化、市场规模有限,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吗?很多香港人眼睛只知道往西方看,但是回头看看,看看祖国的发展,会发现更有发展机遇。”

现在的内地发展成什么样他们真的知道吗?粤港澳大湾区能给香港年轻人带来什么,他们真的看了吗?

广州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创业基地

在占中事件后有机构做过一个调查,18—29岁的香港青年过去1年里有高达40.1%的没有去过内地,很少来内地 (1~2次 )的有 29.4%,两者加起来达到 69.5%。

内地发展日新月异,一些香港青年却凭着对内地的旧印象和网络媒体的偏颇之言固执己见,却不愿意真正来内地走一遭。

最后,送上香港的女儿——梅艳芳20年前的一段话,看看老一辈艺术家的觉悟↓↓↓

总策划 | 蒋铮
执行策划 | 王倩
本期主持 | 吴瑕
来源 | 羊城派综合羊城晚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网、海外网、中国日报网、观察者网、环球网、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