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杨起元:一代文宗 重视教化
2021-12-24 09:46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为晚明著名的理学教育家,身为国之大臣,热心于民间讲学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刘剑烽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2月24日版面图

【编者按】

杨起元是惠州著名的三尚书、湖上五先生之一。他曾任广州禺山书院山长,创建惠州敦仁书院,讲学丰山永福寺,纂修《惠州府志》,对岭南的理学发展和惠州的文化建设贡献巨大,也是惠州古代名人中,学术成就最高、思想理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人物之一。

惠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文化强区建设,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力度。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杨起元在惠城留下众多足迹,其祖居位于桥东塔子湖,曾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金带街,在多地留下读书讲学的佳话。归葬地杨爷山更是为纪念他而命名,惠州人将他祀于五贤祠,在府前建立牌坊褒扬他为“盛世文宗”。专家表示,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宣传。 (李海婵)

杨起元雕像位于惠州博物馆 望江 摄

杨起元(1547—1599),字贞复,号复所,明万历年间进士,累官至礼、吏部右侍郎摄二部尚书事。他尊王阳明再传弟子罗汝芳为师,是晩明理学最具勇气的探索者、创新者、实践者、传道者,同时又是与唐顺之、归有光、汤显祖等齐名并列的“时文八大家”。尽管杨起元荣誉无数,但其一生却大致可用求学和讲学来勾勒概括。

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少颖异多年苦读

杨起元祖籍博罗泊头,生于归善县城塔子湖(今桥东)。杨起元的祖伯杨天祥是明正德年间进士,终生读书教学。父亲杨传芳传承家风,入罗浮师从明代心学大师湛若水。杨起元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良好的读书氛围和严格的家庭教育是他长大成才的沃土。

杨起元自少颖异,开敏大度。八岁时幼弟暴夭,他怒作文以诮鬼,“辞严义正,情哀意恳”,长辈们读后不禁感动落泪。十岁即能诵古文《尚书》。有一次,杨传芳让杨起元写一篇讲义,测试一下他的学问,结果发现少年杨起元已经能将四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杨传芳惊讶之余深感欣慰,认定“传吾业者此儿”。十四岁那年,即明嘉靖四十年(1561),蓝溪吴万能率矿工数百人起义,从紫金夺矿艇顺东江而下,攻入归善县城东平,刚刚成为府学生员的杨起元“为贼所掠,从容赋诗自若”。小小年纪竟能临危不乱,令“贼人”诧异不已,敬而释之。而当时官府无能、社会动乱、家计拮据,也让求学艰辛的杨起元自小明白世事,立下澄清天下、造福社会的大志。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督学使者罗公来惠考校诸生,慧眼识人,预言明年乡试,惠郡杨起元有夺魁实力。次年,杨起元果然高中解元。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这年正值隆庆皇帝登基,他接纳言官“正文体”的建议,规定科举考试文章字数不得超过五百字。这年乡试的作文题目是《定公问君使臣》,次题为《云鸢飞戾天》,杨起元成竹在胸,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最后以“道之费隐,始为天下裂矣,然后知子思。子之善立言也”作结,意见高远,而全文仅用了三百三十七字,“海宇既争传颂之”。

《杨复所先生诗集》上下两卷,收录杨起元的诗作 慈云图书馆供图

杨起元考取进士之道路很坎坷,前后足花了十年时间。落第让他“愤学之无成”,愧对先人,决心践行读书行路的古训,游览河山,增广闻见,开拓心胸,“不远千里而师友是求”。他在砥砺自实,等待时机。明万历四年(1576),杨起元再游南京,与著名学者黎允儒一见如故,“欢然相得”。特别是黎允儒详述其老师罗汝芳的思想学说,让他“一语豁然”,心生向往,找到了学问追求的目标。正是这次邂逅改变了杨起元的人生轨迹。

继承罗汝芳衣钵 被尊称为“岭南杨夫子”

明万历五年(1577),杨起元以二甲五名考中进士,因文行俱优而被选授翰林,多年的苦读终于得到回报。同年,时任云南参政的罗汝芳进京为天子贺寿,趁便在城外广慧寺聚众讲学,杨起元即前往谒见请益,“以弟子之礼礼焉”。

这两件事,都是杨起元的人生大事,但他更看重的似乎是拜师而不是当官。当厌恶讲学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疏劾罗汝芳“事毕不行,潜往京师,摇撼朝廷,夹乱名实”,勒令其致仕归里时,廷臣对此多讳言远祸,而杨起元自如不惧,扼腕长叹道:“吾师且老,今若不尽传,终身之恨也。”从此,他对被逐出官场的罗汝芳尊崇有加,虚心问学,与罗门弟子引以为同志而相互激励。也许正是这一点,让罗汝芳看到了杨起元的忠诚品格和勇气,称赞他“英年奇质,世不易求,而笃志力行,独超俗见”,把他看成是实现自己夙愿的接班人。

明万历十六年(1588)罗汝芳病逝,杨起元承接衣钵,与泰州学派的另一个核心人物李贽结成思想同盟,在南京主盟讲坛,互为呼应。晚明大学者焦竑就曾记述:“当是时,温陵李长者(贽)与先生(即杨起元)狎主道盟。然先生如和风甘雨,无人不亲;长者如绝壁蛲岩,无罅可入。二老同得法于盱江(即罗汝芳),而其风尚迥绝如此。”焦竑还记述:“岭南复所杨先生倡道金陵,问学者履常满户外,二三弟子有契于中,辄笔其语以传。”明崇祯初惠州知府周以典作《文懿复所杨先生传》,也说杨起元“摄南礼部事”时,“虽簿书日亲,然道执体要,了无烦剧之态,益讲学不辍,受业者得片言只字,咸曰‘岭南杨夫子之书’。天下士家不藏先生书,识者以为未尝学。”由此可见,当时广大士人学子对杨起元思想学说的痴迷程度。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起元赴任南京担任礼部右侍郎后,金陵人就开始修建生祠来纪念他,尊称他为“岭南杨夫子”。

作为晚明著名的理学教育家,杨起元承认人欲的自然性和合理性,强调教育可以改变社会和人生,因为人皆有其赤子之心,即使是匹夫愚妇,亦可以“为学而至圣人”。他又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尧舜即人也,人即尧舜也,识得此,人斯可以为尧舜矣。”这表现出一种对人性尊重关爱、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同时他又认为:“凡吾人为学,将以学为圣人也。学为圣人者,将以学为人也。人者何?仁而已矣。”在这一点上,仕与学并无二致,学问求仁必须知行合一,得君行道,经世致用。

明万历十七年(1589),他被晋升为国子监司业,为此他写信给门生表白心迹:“民生系乎吏治,吏治关于士习。士习之不端,起于圣学之不明,而趋向之无路也。明圣学以开趋向之路,正士习以清吏治之源,不佞志也。”就是说,要使吏治清廉,必须先抓教育,让官员自小就确立高尚的人生信仰和道德操守。他在任国子监司业,以及吏礼二部侍郎期间,无论是考校生员还是培训官吏,始终坚持宣传民本思想,并以此为标准发现和培养人才。

在惠十年重视文教 著说讲学弟子无数

杨起元身为国之大臣,却热心于民间讲学,对岭南的理学发展和惠州的文化建设贡献甚巨。从明万历五年(1577)他考中进士到万历二十七年(1599)病逝,他入仕二十二年,其中在惠州的时间竟有十年之多。

杨起元归葬地杨爷山 望江 摄

在惠期间他做了许多实事,如编修《惠州府志》、倡建文星塔等,尤其重视惠州的教育事业,通过民间讲学的方式培养人才。他在西湖永福寺构建文昌阁,聚徒论道,阐阳师说,来学者接踵;还在归善县城购地数亩建敦仁精舍(今惠城区第六小学即其故址),平日读书讲学,“朋友自远至者,留之常经旬逾月而后去,其近者朝夕度径相从。凡相与游衍者,无问久近,谈笑真率,礼数疏简”,学习的氛围融洽和谐,宽松自由。

除了惠州永福寺和敦仁精舍外,当时岭南著名的广州禺山、天关书院,也是杨起元设席传经的地方,从学的地方子弟不胜枚举,较著者有归善的陈运、罗良厚、黎遵指、龚克修、骆雷鸣,河源的李树祯、李树东兄弟,东莞的卢台麓、卢瑛田父子等,皆一时名士,其影响之深刻贯穿晚明直达清初。明代著名学者邹元标曾这样评价杨起元在岭南理学的学术地位:“五另自新会开斯道之传增城,继之及公起而不永年,然由盱江而直接新会以近遡孔孟嫡传者,舍公谁属。昔人云:南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信哉。”

杨起元在惠州的最后一次讲学是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这一年,他以南京礼部右侍郎加摄南京礼部尚书事,接着又被召为北京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加摄北京吏部尚书事,离官拜尚书仅一步之遥。正当他准备行装北上赴任,他的母亲病逝于南京官舍,遂改道扶榇南归。杨起元是出了名的孝子,突如其来的母丧,使他身心深受打击,对仕途再也无意进取。在家乡守孝的次年,竟因哀毁过度而罹患疾病,卒于墓庐之侧,享年五十二岁。

晚明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亲自为他的葬礼主持法事,好友李贽闻此噩耗,即在业已编成的《续藏书》中,临时加作《杨侍郎公起元传》,对杨起元的文章道德和学术思想作了很高的评价。在《续藏书》中被李贽列入理学名臣而正式立传的明代人,连杨起元在内只有二十五位,足见杨起元在李贽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讣闻传至北京,万历皇帝“哀悼辍朝,赐祭葬如礼”。二十多年后,天启皇帝又“集廷臣请”,谥杨起元为“文懿”。鲜为人知的是,杨起元在文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不仅被惠州人誉为“盛世文宗”,在清人梁章钜《制艺丛话》和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书中,皆称王鏊、唐顺之、瞿景淳、薛应旗、归有光、胡友信、杨起元、汤显祖为“时文八大家”。韩日缵在《杨少宰祀录序》中论较惠州晚明三先生张津、叶梦熊和杨起元时说:“要以事功节义理学文章,三先生具矣。主着以杨先生明遭淑人,功最巨。”充分肯定了杨起元“一代文宗”的历史地位。

由于杨起元的理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他的著作《识仁篇》《证学篇》《诸经品节》及《杨文懿集》虽然获盛名于当世,却只被《四库全书》存目而不是著录,《杨复所先生家藏集》八卷更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全毁版禁书。

【文脉走访】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望江

杨起元在惠州踪迹丰富待挖掘

近日,记者在惠州市民协副主席、民间艺术大师刘汉新的带领下,探寻杨起元留下的踪迹。

如今,桥东塔仔湖居民稠密、商业繁华,杨起元便出生于此。据刘汉新介绍,因杨起元多年在外游学为官,本地人对其事迹知之较少。塔仔湖附近遍布着古老的杨宅,但究竟哪间是真正的杨起元祖居,有待进一步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杨起元曾居住在金带街61号,后家道中落,后裔将故居转卖给惠州籍举人、教育家陈培基。2004年陈培基故居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当地保存最为完整的故居旧址,属私人住宅,仍有其后人居住。

杨起元旧居转卖给陈培基,现仍有陈氏后人居住 望江 摄

据悉,陈培基在杨起元的旧居上兴建了三进四合院,其结构为前厅、圆拱门,进为大院、二进,天井,两边为书房、后厅、储藏室。建筑中遗存了明代用材,陈在修复时旧物新用,将红沙岩鼓形柱础和圆形柱及六角形柱木质用作圆拱门的支撑。现院中尚存清中期所建的围墙,还保存了“光绪十九年癸巳广东乡试中式四十四名举人陈培基立”夹石一柱,陈培基任官画像一幅。

杨起元死后安葬在惠州下角的官田山,为了纪念他后改名为杨爷山。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吴骞又建五先生祠祀之。五先生祠,又叫五贤祠,为祭祀明朝惠州在官绩、文化等方面有突出业绩的叶萼、叶春及、叶梦熊、李学一、杨起元五人,可见人们对他们功业的认同与人格的敬重。可惜的是,杨起元墓上世纪被毁,现已毫无踪迹。而五贤祠在抗战时被毁,现遗址之上建惠州宾馆。记者多方获悉,惠州市博物馆现存一块残缺的“五先生祠”石碑。

惠州市博物馆现存一块残缺的“五先生祠”石碑 望江 摄

旧时,惠州府城四牌楼中有一座牌楼刻有“盛世文宗”匾额,就是为杨起元建立的。后因战争等,相继被拆毁,如今已难觅踪迹。半个世纪过去了,坍塌后的牌坊连根基也在历史风雨中消失殆尽,无从寻找,“四牌楼”这个名字也只是偶尔能从老惠州人口中听到。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