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祝枝山卜居惠州之谜
2021-12-10 10:31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何时在西湖安家?为何又有“室人在广”之说?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插图/杜卉  

文/牟建新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2月10日版面图

【编者按】

有惠州“曾厝垵”之称的祝屋巷是有名的网红打卡点,现正持续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区。祝屋巷,与惠州西湖紧紧相依,文化底蕴深厚,因“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得名。

祝枝山与惠州颇有渊源,不仅曾多次盛赞惠州西湖美景,还为惠州府留下了迄今为止幸存的最早一本县志《正德兴宁志》。专家认为,如今祝屋巷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有待挖掘,祝枝山留下的诗文和手迹可成为文旅重要内容之一,需充分运用发挥好名人效应。(李海婵) 

祝枝山手书《正德兴宁志序》
祝屋巷受年轻人欢迎,被称为惠州“曾厝垵”

正德九年(1514),年过五旬的祝枝山出任惠州府兴宁县令,到任后,卜宅惠州西湖,故居位于祝屋巷附近。史料佐证,《惠州西湖志》人物“祝允明条”记载:“祝允明,字希哲,长洲人。举人。正德十年(1515)令兴宁……卜居惠州西湖上,游迹比东坡,有文记之。”史稿还有“祝枝山故居,在下郭(今称下角)官塘西。明正德间祝枝山筑,已废”的记载。

因记载较为简略,也留下了不少未解之谜:其出任惠州府兴宁县令,为何卜居西湖?何时在西湖安家?为何又有室在广之说?本文结合相关史料,试作分析。

对惠州西湖一见钟情

正德九年(1514)秋,祝枝山赴北京谒选,获授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十一月,他南下赴任,翌年(1515)秋到兴宁。在出任惠州府兴宁县令之前,祝枝山长期生活在苏杭。他的生活习惯多在那里形成,他的朋友大多在那里居住,他的名气也在那里产生。当他到惠州府下的兴宁县做官时,曾在惠州逗留,随之看到西湖,就有“卜居惠州西湖”的冲动。这是什么原因呢?窃以为,是祝枝山对惠州西湖的第一印象非常好。

祝枝山任惠州府兴宁县令,大体上是从京师出发,经天津、江浙、江西入粤,然后乘船顺北江南下,经英德、清远赴广州。沿途留有诗词为证:过江西有《赣州》诗,到南雄有《庾岭寄谢江西白大参士珍、宗宪副朝用二同年》诗,到清远有《峡山寺》诗。到兴宁县旁的长乐县(今五华)时,他在诗中总结了沿途历程:“浙水两岐非异土,天涯万里又同官。吴江莼菜皆成梦,庾岭梅花且共看。”(《长乐赠陈参军》)

祝枝山到惠州后,看到府城有与家乡齐名的西湖,非常喜欢,题留了一首《惠州西湖》诗:西寺东城两幅图,长虹脊畔小浮屠。杭州惠郡都游遍,醉眼时将作石湖。他在“石湖”后面自注:石湖,苏之西湖也。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位置和景观特色:西湖处在惠州府城的西面,湖的西边还有寺庙。远处的山上还有一座塔(浮屠)。诗人曾游览杭州,现又亲临惠州西湖,对西湖有特殊感情,已经把惠州西湖当作杭州西湖了。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卜宅记》,文章很短,仅约200字。但却直接表明,祝枝山不仅喜欢惠州西湖,而且把这里当作安居乐业之地。他在文章的结尾处,流露出喜欢惠州西湖的原因:这里优美的山水,与我好像有前世之缘,让我陶醉,让我流连忘返。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安居乐业之地。在惠州西湖边择地居住,不需要效仿苏东坡,也不需要借西湖来传名。

祝屋巷靠近西湖,祝枝山曾在此居住

祝枝山年过五旬之时,远离家乡,到曾被称为荒蛮之地的小县城为官,或许是发配之行。因此,他不想把家眷带到兴宁。那么,祝枝山为什么会选择在“下角西湖边祝屋巷附近”卜筑家宅?经查阅相关史志资料,应该有以下原因——

历朝历代都有一种向中心倾依现象。惠州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自隋朝设立循州总管府后,一直都有“粤东名郡”“岭东雄郡”之称。在向中心倾依的情态下,边远贫穷地区向发达地区依靠,文化落后地区向文明进化地区看齐。惠州既是祝枝山任职地的上司府衙所在地,也是兴宁县到省府所在地的中间地段,且已经具有很好的水陆交通条件,方便祝枝山往来公干或游历。

另外,宋元明时,惠州府城北门外至元妙观一带已是名胜地带。到民国初年,都是民众聚居得较为热闹的地段,且风景可跟其家乡媲美,惠州西湖边自然是定居首选之地。

祝屋巷可见祝枝山元素,展示文化底蕴

兼任南海县令,后移居广州

祝枝山到惠州后,喜欢西湖,急忙择地建宅。然而,他在到任的第三年,又说家安在广州。正德十二年(1517),祝枝山在《将归行》诗中自注:“丁丑九月,还兴宁。廿七夜渡头舟中作。时慈亲在吴,室人在广,儿在燕。”(《怀星堂集》卷五歌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目前的资料中,暂时没办法知道祝枝山具体是何时在惠州西湖安家。但有一则罚俸记载,可以反证其安家和证明他移家广州的原因和大体时间。

正德十一年(1516),祝枝山到任后的第二年冬天,他因“拙于催科秋税,后停给俸米”。惠州府问责他催缴粮税不力,停发他的俸禄。罚俸的文书送往兴宁县,而他却已“受巡按御史陈言所召到广州修《广省通志》”。对修《广省通志》这件事,他曾推辞过,但没有获得批准,不得不“赴召登途”,于十二月抵广州修志。对这件事他是很不情愿的,他在《归与》诗中自注:“予丙子冬暮入广,上司以拙于催科秋税,后期停给俸米,文移在县,而予身在广也”。

此事说明,最迟在正德十一年(1516)冬,祝枝山已在惠州卜宅安家。也正因为在上司不管“召修《广省通志》”的原因,就作出“停给俸米”的处罚后,祝枝山对惠州失去兴趣。这是符合祝枝山“狂放不羁,玩世不恭”的性格,加上官方要祝枝山同时兼任南海县令,“蒙委署摄南海,此系公法,不敢违抗”,所以,他索性移家广州,这在他后来的《游罗浮山记》可以印证。

民国钟玉文编的《罗浮山游记汇刊初编》收录有祝枝山《游罗浮山记》。该游记说:“余迹逸者而处粤五载,无虑十过,犹趾违心口。戊寅小更解符入会府,乃始克之。”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五年十过罗浮,第一次登山。二是十过罗浮,必然是十过惠州。祝枝山自到任时对惠州西湖有美好的印象,卜宅安家后,因受“停给俸米”处罚而淡化。所以,十次往返,除第一次提到惠州,其他都没有提到惠州府城。

为惠州府留下现存最早的县志

祝枝山专攻书法,亦善诗文,给惠州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他编写的《正德兴宁志》,是惠州府迄今为止幸存的最早的一本县志,而且还是手稿本。他还为惠州西湖留有《惠州西湖》诗和《卜宅记》文,在西湖丰山前的归云洞曾镌刻有《归云辞》石刻。明朝博罗籍张萓,有两篇评祝枝山真迹的文章。明嘉靖年间,郑维新撰《惠大记》,收录有祝枝山《铨望罗浮》诗一首,民国钟玉文《罗浮山游记汇刊初编》收录祝枝山《游罗浮山记》一文,其文末有诗四首。

祝枝山编写的《正德兴宁志》手稿本影印版

《正德兴宁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祝枝山任兴宁县令时,兴宁属惠州府。就目前已知的惠州地方志来说,明嘉靖年间的《惠大记》是现存最早的一本州府级地方志。而《正德兴宁志》虽然是县志,却比《惠大记》还要早。其中一些记录,更是为研究当年惠州府的历史提供了细节材料。如:第一卷【城隍】条:“旧无城,围筑土垣仅二百丈……天顺辛巳,贼破县治。甲申,藩臬请立城,未就。成化丁亥冬,知县秦宏始征民之有田者筑之,每税石筑城尺有三寸。”这“旧无城,围筑土垣仅二百丈”的史料,证实明代以前一般的城墙多是土围,而知县秦宏按税额多少来分摊修筑城墙的做法,对明朝惠州府大规模修筑砖城历史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又如第三卷【风俗】条:“然多力农,有田者耕人,无田者耕于人,故鲜病饥。大抵自其中秀俊者入游黉頖,其余黠者执官役,鲁者力傭作。不工不商,齐民率为农畯,斯亦事之美也。”“女不朱粉,贫者无老少,与男子同务耕获樵苏,戴笠徒跣,髻鬟襦袂不同中州,饮或男女同席。”这寥寥数语,便将五百年前客家耕读持家的文化传统,妇女与男子同等劳作地位勾勒出来。兴宁客家在入明后,陆续迁移到惠州府其他地方,所迁达的聚居之地,至今仍可看到这一特色。因此,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祝枝山在粤为官,一边任兴宁县令,一边兼职南海县令。同时,兼修《兴宁志》和《广省通志》,在往来兴宁、广州途中,记录风物诸多。通过这些诗文,既可看到奔波中官员的劳碌和风流身影,也可看到东江沿岸风情。其中最有影响和价值的是,正德十一年(1516)十二月二十九日,祝枝山在广州—惠州—龙川这东江水路中完成了《正德兴宁志》手稿本四卷。“余舟中稍为之芟除比联,以成书四卷,题曰《正德兴宁志》”(祝枝山《正德兴宁志》序)。

祝枝山在西湖归云洞的《归云辞》石刻,虽已失传,但还是为惠州留下了几首诗词和文章。其中《游罗浮山记》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他入山、登山、游历的过程,特别是对冲虚观的细致记述,为今人了解罗浮山,了解冲虚观,大有裨益。

【文脉链接】

才智非凡 科举不顺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图/周婷婷

祝允明,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字希哲,因“有枝指,号枝指生,又曰枝山”,还自称枝山道人,世人多以其号名。祝枝山曾被称为神童,9岁能诗,10岁已博览群书,不足20岁即中秀才。祝枝山“为人流放不羁”,但他的“文章瑰丽,才智非凡”。《四库提要》称其“文取材富,造语妍,有六朝遗意,所为《归云洞辞》,则知者颇少云”。祝枝山“犹工书法,名动海内”,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祝枝山科举不顺。《明史·文苑传》说:允明以弘治五年(1492),“举于乡,久之不第”。正德九年(1514)秋,祝枝山赴北京谒选,获授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十一月,他南下赴任,翌年(1515)秋到兴宁。祝枝山在兴宁担任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县令,《明史·祝允明传》称誉其“授广东兴宁知县,捕戮盗魁三十余,邑以无警”。据兴宁有关资料,历代的兴宁县令中,祝枝山最有名气。除了剿匪安民,祝枝山还在“教化礼仪,移风易俗,讲学授课,奖掖后进,兴建寺庙,兴修水利”等方面“颇有政绩”,获得“流芳于世”的评价。

祝枝山任兴宁县令的第二年,即正德十一年(1516)冬,受巡按御史陈言召修《广省通志》。他曾推辞,但未获准,只好于当年十二月,赴抵广州修志。于是,祝枝山便在广州、兴宁两地往返。

嘉靖元年(1522),祝枝山任南京应天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嘉靖五年(1526)十二月辞世。

【文脉走访】

祝屋巷二期拟打造多项文脉主题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冬日清晨,走进祝屋巷,既能体验到文艺范又能感受“烟火气”。五彩斑斓的墙绘、满庭芬芳的客栈小院、韵味十足的文创工坊、潮流时尚的茶馆酒吧、惠州特色的美食小吃,吸引不少年轻游客市民前来打卡游玩……整个街区既保留了原有风貌,又有现代气息,可谓颜值和气质并存。

祝屋巷,与惠州西湖5A级景区紧紧相依。惠城区江南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黄佳志介绍,整体呈一街十巷格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常住居民1250户。这里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虽是惠州老城区的中心街区,但由于面积较小、屋巷破旧、设施落后等,此前只能靠出租收取微薄租金维持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一度举步维艰。

祝屋巷颜值与气质并存

近年来,惠城区以打造“城市会客厅”为契机,以祝屋巷升级改造为示范,促进了祝屋巷旧貌换新颜,切实将其打造成为集“人文底蕴凸显、红色元素突出、文化创意新颖、老街特色鲜明、城市名片响亮”五大特色于一体的新型文创街区和惠州网红打卡地。

在祝屋巷升级改造中,惠城区投入3000万元资金改造街区环境和基础设施,撬动社会资本2亿元,对商户物业进行改造。如今祝屋巷的街区门楼、道路、灯光、导视系统、文化节点、公共空间等基础设施已完成,整个街区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同时,结合文旅街区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业态,当地还引进文创公司,通过“以租代拆”的方式,租赁村居民老旧房屋,在保留老房屋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进行升级改造,并引入、消化、整合、创新商业形态。一期微改造项目完成后,吸引了80多家文旅企业和团队进驻,活化利用改造旧房屋100多栋(套)。改造后祝屋巷街区内的商铺租金收入从原来的5-8元/㎡,提高到现在的15-25元/㎡,提高了居民的房租收入,增强了发展生机与活力。

黄佳志介绍,接下来将继续推进祝屋巷二期工程建设,拟改造下角东路城市界面、完善慈云路商业界面、提升沿湖界面,打造西湖印记、桃园日暖、下角新尚、慈云烟火、祝屋风情等文脉主题,进一步将祝屋巷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区。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