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龙门宣
图/黄克锋
每座城市,几乎都有一座古城,惠州龙门也不例外。最早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龙门置县时,作为县治所在地,龙门古城临河据险,围着七个山冈修筑城池,“七星映斗”文化流传,龙门“星城”别称由此而来。
历经数百年风雨,龙门古城饱经沧桑,逐渐被现代城镇化建设包围,不少老街坊备感遗憾。近期,《龙门古城保护规划》启动实施,计划将古城打造成“文化古城”“市民公园”“城市客厅”。“古城首先是本地居民的古城,其次才是广大游客的古城!”有关专家强调,龙门古城的保护发展要让当地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实在福利。
目前,当地以“管控”为核心,踏出古城保护的第一步。龙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接下来将修复提升龙门古城的人文景观,打造多元融合的龙门古城文旅景区。正如当地一名文化学者所言,迈出第一步很重要,期待一步步的努力,让古城焕彩蝶变!
古城繁华热闹依旧 居民期待还原风貌
说起古城最具特色的景观,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七星山冈,这是龙门古城选址和龙门得名的重要渊源。日前,记者走访了七星山公园(二期)。它位于七星冈之玑冈一侧,沿着顺势就弯的山道向上,两边树木林立,道路干净整洁。途中,可见不少居民或在椅上话家常,或在亭下锻炼,或静坐看夕阳,古城舒适“慢生活”刻在骨子里。
站在玑冈山顶上,从七星阁向外眺望,四周群山起伏环抱,“母亲河”西林河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古城景色一览无遗。稍显遗憾的是,不少高大的民居依山而建,散落在各山坡和坡谷间,绿色植被面积不断萎缩。
下山沿着环城西路走,如果不是竖立在一旁的文保单位标识,很容易错过这一段约200米的古城墙遗址。古城墙高约3米,城砖长宽高不一,棱角被打磨平钝,仔细看还保留着昔日的巍峨样貌。城墙上,青苔从青砖墙缝中拱出,有的砖缝中顽强长出植物,四周蔓延着绿意。
漫步古城,浓厚的烟火气更是迎面而来。熙攘的人群,叫卖的喊声以及车水马龙的交通,共同升腾起浓浓的市井气息。谷行街、庙前街、席街、龙江街、饼街、卖箩街……这些行业街就像从历史延伸至今的脉络,较完好地保留古城的格局风貌。在纵横交错的老街巷中,还零星散布着古建筑老宅。两层砖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古典雅致,镂空雕花精美,外观看来保存较好,让古城变得更有历史韵味。
外地人走在城中,仿佛步入迷宫,不知道下个拐角是香火旺盛的宗祠、古色古香的建筑还是熙熙攘攘的集市。本地人对脚下这一方土地则如数家珍。“以前这些街道都是很兴旺的!”今年60岁的谭叔两手在空中比划、指点起来,语气略显急促地说道,“从我父亲开始,我家就在这里做生意,卖萝街就是整条街都是卖箩,后面饼街就是卖饼的,几十家的叫卖声,可热闹了……”说起古城,谭叔最深的印象就是那份热闹劲、那些吆喝声,还有老街坊之间的谈笑互动。这些都让他对这座古城的感情日愈深厚,“现在老了,不想走了,也离不开了!”
“00后”钟雨自小在古城长大,对“七星映斗”的故事只是“隐约有些印象”,但也说不上来,与她同行的小伙伴更是一头雾水。钟雨说,如果能够恢复以前的古城风貌,就可以让年轻一代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她对龙门古城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三级五类”管控 未来提升景观品质
根据《龙门古城保护规划》,古城范围西至风景河,北至谷行街,南至西林河,东至卖箩街、木匠街,总面积共计33.93万平方米,一级保护范围以七星冈山冈本体保护为主,分三个片区,总面积共计13.97万平方米;二级保护范围以龙门古城范围为参考,除去一级保护范围,面积共计15.55万平方米;三级保护范围以古城周边连片老街为参考,包括高街、席街、龙江街、饼街、卖箩街、木匠街等区域,面积共计4.41万平方米。
古城保护,民心所向。近几十年来,龙门古城逐渐被现代城镇化建设淹没覆盖,建筑越来越高,楼房越来越密,交通越来越堵。“整体呈现出了‘三低’的典型特征。”龙门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二级主任科员李小明解释道,即古城呈现低认知度,格局破碎,古城名片未形成;低人本度,空间品质不高,公共空间不足;低生态度,周边建设无序,山水难以显露,“游客来了,却无处可去,更谈不上留住”。
面对这些问题,龙门做起了“减法”:科学合理地进行古城片区的保护,并分批次实现部分建筑功能的逐步退出,既缓解古城交通和人口压力,又留下居民的“烟火气”。“现阶段古城防止大拆大建,只考虑留改拆。”李小明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主要已形成“三级五类”的管控图则,将古城细分为39个管控单元。在对古城建筑现状摸查的基础上,划定保护分区,明确各个分区的管控要求,同时考虑建筑所有权属,确定拆改留的管控要求。
规划指出,在特性管控要求方面,对于核心保护区,强调对山体本体的保护;在私有权属用地,强调各级范围后续是否允许新建、改扩建及其具体要求;在公共权属用地,强调企事业单位逐步退出,建筑拆除或者功能置换。在共性管控要求方面,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以保护专项规划要求进行管控;禁止从事房地产开发活动。
现阶段,古城保护以“管控”为核心,对重点山水空间进行控制,防止其受到城镇化的进一步蚕食。针对“三低”问题,龙门将通过重构古城格局,凸显山水与文化特色;梳理置入开敞空间、增强片区活力;建立古城保护管控依据,管控古城城市风貌。龙门古城片区将建设成为“独具风韵的文化古城”“显山露水的市民公园”“开放共享的城市客厅”。具体而言,围绕“文化古城”,做精龙江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围绕“市民公园”,修复七星映斗、增江绕城的山水格局;围绕“城市客厅”,构建愉悦龙门的游赏空间,打造多元融合的山地古城文旅区,形成错落有致的山城景观。
这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涉及数万居民。李小明坦言:“目前编制规划只是第一步,后续将立足优势,突出主题特色,逐步修复提升龙门古城的人文景观,打造多元融合的龙门古城文旅景区。让广大游客来到龙门,了解龙门历史。同时本地居民知道古城原貌,让人民群众记得住乡愁。”
规划一出,也引起热议。“以后古城恢复了,前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老百姓也能得到实惠!”谭叔在古城经营云吞店,话里行间流露出满满的期待。“一定不要拆这些老屋,老人家对这些很有感情,”路过一旁的麦阿姨忍不住插话,她在这里住了30多年,一路见证了古城的变化,希望未来古城继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发展越来越好,“以后如果政府有需要,老街坊们肯定是会积极配合的!”
“古城首先是本地居民的古城”
龙门古城,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也寄托着人们的乡愁与记忆。在重视文化和回归传统的背景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资源。把握发展大势,《龙门古城保护规划》出台并实施,加快了打造多元融合的龙门古城文旅景区的步伐。那么,在整体保护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好精度、尺度与温度?
“古城首先是本地居民的古城,其次才是广大游客的古城!”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古城整体保护中,要注意让当地社区参与到古城系列规划、政策决策中,还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古城创新创业行动,让当地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古城保护和发展的实在福利。
吴志才认为,古城保护需要遵循“三个共生”原则:居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共生,践行“主客共享”,让“幸福居民、快乐游客”成为古城的靓丽风景线;社区更新与景区发展共生,统筹好社区更新与古城文旅发展的有机融合,创新龙门古城历史文化与城市社区现代生活景观、生活方式的跨界融合,实现“城景一体”;在地文化与新兴业态共生,注重在地文化的挖掘与活化,引入新兴文旅业态,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本次规划提出将以七星冈为抓手进行古城保护,实现靠山水又见山水、见山水更亲山水的美好愿景。吴志才表示,要恢复原貌这一特色景观,需要从重塑、造景、找魂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重塑,深入梳理七星冈的生态与人文格局,协调控制周边民居建筑,逐步恢复七星冈的历史格局;二是造景,加强公共文化、休闲空间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及休闲游憩基础设施,提升生活与休闲品质;三是找魂,加强地方民俗文化传承与活化,将文化内涵融入到风貌建设与提升中,引导非遗展示、文化艺术、研学教育等业态自然生长。
龙门古城保护已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该如何走出高质量的改造发展之路?吴志才提出,龙门古城是鲜活的古城,既要有烟火味又有现代气息。首先,要打造“宜居”古城,推进社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宜居品质。其次,“古城的灵魂与生命力在于历史文化,打好这张牌,方能激活古城的生命力。”吴志才建议,要打造“宜文”古城,挖掘好龙门古城历史,保护好文脉基因,使其逐步成为龙门县对外形象展示的文化窗口。同时,要打造“宜游”古城,活化利用在地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夯实好文化旅游产业承载力和市场吸引力。最后,要打造“宜创”古城,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培育好文化创意产业。
【文脉故事】
“七星映斗”引文人吟咏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龙门于明弘治九年置县。设县后,城池之设是头等大事。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有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考虑设险防卫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而选择水陆交通要冲等。
七星冈在城内平原突起,大小相连,犹如天上七星。七星冈周遭多田畴、少村落。更为独特的是,七星冈南面是奔流的增江,西北面有小河,可防可守,也是水路要害之地。
围着七个山冈修筑城池,龙门人创造性地用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之名,分别将这七个山冈命名为枢精冈、璇冈、玑冈、权星冈、衡冈、闿阳冈、摇光冈。围绕七个山冈建城,铸就龙门古城城河山岭融合共生的城址环境。这在国内的古城建设中,都较为少见。“七星映斗”为古八景之首,龙门因此得“星城”之别称。
对龙门“七星映斗”这一景观,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断。300多年前,明末清初大家屈大均化身游侠,在岭南山川中恣意行走。他来到龙门山川大地,在《广东新语》中书写七星冈:“龙门县有崇冈环之,冈从平地特起,大小相联若七星,其顶皆圆,名曰七星冈。冈之外,自高明、铁岗以迄天岭、圣磜诸峰,由北而西,西而复北,而东而南,为山千万,皆如楼台屏障,森列无际,而七星冈其堂奥几席也。”
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卷三山川篇《龙门山经》也云:“东西南北之中,有七星岩,岑峦突起圆顶如星者七,临河以受县而县设焉。”梳理这些史料能发现,古代龙门人是以七星冈为中心和坐标,去环顾和观察境内万山。
清康熙年间岁贡、龙门人戴桓英诗咏之:“七星分列灿银河,谪下凡间共结窝。累累珠连同拱立,双双璧合自森罗。天开地轴成形巧,地映天文毓秀多。错落江干环雉垛,龙门胜概有谁过。”
如今,龙门县档案局收藏着一幅绘于清康熙年间、距今300余年的“广东广州府舆图”之“龙门县图”,该图原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龙门县档案局多年前从广州将其复制过来,名曰 “龙门山川图”,成为“镇馆之宝”,龙门古城与山水在图中一览无遗。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