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博罗石下屯村:罗浮山下风光美 兄弟联魁文风盛
2021-12-03 13:43 羊城晚报•羊城派
投入千万打造青云书室,“福长和美”乡村振兴示范带亮点多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图 李海婵 杨锦强 朱文斌 毛锦钦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2月3日版面图

【编者按】

当前,博罗正突出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力争将“福长和美”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广东乡村振兴范例。乡村振兴需以文化铸魂,作为“福长和美”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六村之一,长宁镇石下屯村于近期启动青云书室重修项目,投资千万元,备受关注。

自古石下屯村文风昌盛,“兄弟联魁”佳话至今口口相传。如今,村内宗祠遍布,外观看来保存较好,还拥有青云书室、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等革命遗址,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作为千年古邑,博罗遍布着众多古村落,如何将文化有效地赋能乡村振兴?石下屯村正在探索。

罗浮山下,石下屯村层峦叠翠,岗岭起伏,溪流密布。数百年来,居住在石下屯村的游氏族人,耕田种地,繁衍生息,已历十二代三百余年,人口也从先祖父子三人发展壮大到千余人,游氏成为当地的大姓。

福地山水,人文荟萃。游氏族人先后修建了“八恺堂”“九如堂”等雄伟壮阔的宗祠。他们坚持耕读传家理念,从这里走出过多位秀才、举人、进士,武士也不少。历史上曾有三年内两人中举的佳话,传说道光皇帝还曾恩赐“兄弟联魁”御匾。

九如堂

【壹】艰苦创业 兄弟折桂成佳话

在博罗乃至岭南地区,以“屯”来称呼“村”,较为少见。“屯”一般是北方人对“村”的叫法。直到上世纪80年代,“石下屯”才更名为“石下屯村”。由此可见,石下屯与中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游氏,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郑国,是郑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由于公子偃字子游,他的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游。早在远祖时代,博罗游氏从原河南广平郡(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迁徙嘉应州(今梅州兴宁)。到了明末清初,游氏十三世祖伯鹏公携带如源、如洪二子,从嘉应迁居至罗浮山南麓。

十三世祖父子三人,相依为命,艰苦创业。历三代,至十五世祖,游氏族人发展到三十九个房系。国学生(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学生等于秀才)游梦德生有八子,人丁兴旺。八子为“定”字辈分,他们齐心协力,开垦良田,经商贸易,修房建屋,股实家业。

清乾隆年间,游氏宗族在村子里建了第一座宗祠,封号“八恺堂”。八,即游梦德八子;恺,即欢乐、和乐。八恺堂宗祠坐北向南,为三进两天井的多堂式建筑结构,青砖碧瓦,雕梁画栋。宗祠以上中下厅为中心,围绕天井,房屋对称组合。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游氏族人以祠堂为中心在两侧扩建横屋,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形成共有大小房间35间的小村落,与祠堂相比,显得朴素实用。

八恺堂主体建筑保存较好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游氏家族迎来了辉煌灿烂的一天,七子游定光中举(后任饶平县太守);清道光元年(1821),八子游定佳中举(任职不详)。三年内一家两人中举,成为佳话。据传,道光皇帝还恩赐八恺堂“兄弟联魁”御匾。

如今,悬挂着传说中的“兄弟联魁”御匾的墙壁只剩下几枚锈迹斑斑的铁钉。不变的是,宗祠的楹联依然熠熠生辉。“广平世泽,嘉应家风”“渊源广平堂跨河越江南来百粤传世,基奠罗山麓经明历清创业屯溪发丁”“祖德源流千古远,宗枝奕叶万年长”……这门联、门柱联、堂联,记载春秋时游氏从发祥地广平郡,跨过黄河,越过长江,经嘉应州到屯溪的经历。不忘祖先的遗泽,发扬家族风尚,游氏族人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发扬光大。

八恺堂的门柱联

【贰】人丁兴旺 再建九厅十八井

游氏深深扎根于当地,在十七世祖迎来了“家和顺人丁兴旺,徒昌隆社稷繁荣”之景象。在族人中,十七世祖游登赢大亨公生有九子,俗称“九龙过江”。家族壮大,各分门户各成家。清嘉庆年间,游登赢举家迁居独岭村,这是石下屯游氏首次分支。

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九厅十八井”建筑。因为大亨公九个儿子属“如”字辈分,所以祠堂得名“九如堂”。九如堂坐北向南,是石下屯游氏宗族的第二间祠堂,占地1万多平方米,布局为前面池塘,中间空地,后面宗祠,三进式院落建筑,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

随着人口的增多,横向扩建多堂式住宅两边各设一门户,右边称“观音菩萨厅”,左边称“五公经菩萨厅”。对于“观音菩萨”,人们有所了解;对于“五公经菩萨”,就鲜为人知了。《五公经》是专门讲述世界末劫的。游氏族人供奉五公经菩萨,可见他们祖先的宗教信仰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或是游氏族人已经有了更高层次文化的需求,或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受到罗浮山丰富的浓厚宗教色彩所影响。

以九如堂为中心,形成三进三厅二井格局,合“九厅十八井”。“九厅十八井”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九如堂展现了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造出飞檐翘角、雕梁刻柱,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大小房屋两百多间。建筑群高低错落,层次分明,雅俗有致。最兴旺热闹的时候,里面居住着两百八十多人。

九如堂属于客家围屋建筑,建筑风格独特,既是多堂式“九厅十八井”结构,又是“围屋式”结构,建筑布局结构复杂,防御森严。四周还筑有高2米多、厚1米的围墙,设炮楼。炮楼内设枪眼,居高临下,可以满足不同角度、方向的防御要求。前排房屋“麻石半壁,青砖到栋”,三个大门两侧布局枪眼,互为犄角,相互照应。有了这坚固的建筑,游氏家族平安度过了三百多年,迄今,九如堂的游氏后裔已繁衍至四百多人。

石下屯村建筑

【叁】有文有武 家国情怀代代传

游登赢开基独岭村九如堂的同时,还建立了私塾学校——青云书室,其初衷是为游氏家族的学文习武用,距离百米开外还有一座马路山,建有练武场,供族人骑马射箭、比武锻炼用。可见,游氏族人倡导的“有文有武”,超越了传统的“耕读传家”。

青云书室,意为“学无止境,青云直上”。坐北向南,东西横向17米,南北纵向20米,占地340平方米,是四合院形式的砖瓦房结构,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其最大特色是倚山而建,前面置月牙形池塘,后面山林布设“黄猴弄狮”风水局。据说,其建筑风格和特色,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建筑规模都十分气派,可见当年这个家族对教育的重视。

自然而然,青云书室成为石下屯的文墨福地,从这里走出过多位秀才、举人、进士,武士也不少。民国初期,二十世祖游佑添曾任惠州府团练使,并领头联合毛、刘、梁、共四姓族人开基创建长宁圩。他造福四方百姓,保护地方平安,行善积德,受到人们的赞许,至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游佑添炮仗一响,什么事情都妥当。因他为民办事后从不收任何礼品,只点燃一排炮仗告知众乡邻。

游佑添的长子游鼎新自幼就读于青云书室,后来考进惠州中学(即现在的惠阳高级中学),游鼎新思想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毕业后回乡在青云书室任教,经常组织一些进步人士在青云书室聚会,宣传革命思想。抗日战争时期,青云书室成为地下党组织和东江纵队活动的重要场所,以办学作掩护开展地下工作。1945年2月初,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和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率部北渡东江河,开辟了罗浮山抗日根据地,石下屯成为根据地的核心地区,村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东江纵队在青云书室举办青训班,为根据地培训人才。

至1946年东江纵队北撤前夜,成百人的队伍在青云书室隐蔽了一天一夜,由当时的东宁乡长游鼎新和其弟博罗农抗会总会长游遇春亲自给队员们煮饭。吃饱饭后,队伍当晚才出发前往澳头乘船。

石下屯还是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1945年7月7日,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在坪埔岭隆重举行,气氛空前热烈。虽然下着细雨,地面泥泞路滑,但会场上站满了五千多名老百姓,道路十分拥挤,有的走六七十里远路也赶来凑热闹。如今,石下屯坪埔岭集会会场旧貌变新颜,宽阔的广场雄伟壮观,成为一道风景线。

【文脉走访】

建设热火朝天 文化资源串珠成链

文/李海婵

从惠州市区出发,驱车一个小时便可到达长宁镇石下屯村。站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眼前绿色绵延,质朴优美的村庄令人心旷神怡。作为“福长和美”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六村之一,石下屯村正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景象。

近日,记者在石下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游勇明的带领下,先后来到了八恺堂和九如堂。经过几百年风雨洗礼,两座祠堂已经略显凋零。游勇明介绍,自从上世纪90年代,族人陆续搬出后,民房瓦面部分坍塌,祠堂前那两对旗杆石早已不知去向。

令人欣慰的是,八恺堂和九如堂四面高墙保存完好,主体建筑还在不断维修中。值得一提的是,八恺堂宗祠屋檐的墙面上雕刻着壁画及文字,再现了前人事迹以及对后辈的谆谆教导,以供后人瞻仰。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部分精美的壁画褪色,但轮廓仍依稀可见。游勇明介绍,一直以来,宗祠都维持着旺盛的香火,村民都会自发筹集资金维修清理。

在九如堂附近,挖掘机轰鸣、工人加紧施工,这里正在建设青云书室以及配套公园。据长宁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预计投入千万元,将为游客展示辛亥革命事迹、抗战时期事迹以及游氏子弟学习情境等。博罗县委书记谢远区表示,青云书室的重修必将重焕红色遗址魅力,成为博罗县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

建成后,青云书室是“福长和美”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一大景点。据悉,目前“福长和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中,该示范带将以“罗浮山下四时春”为总体发展愿景,通过营造“四处有景、四季花开、四时蔬果、四令康养”的整体环境,来再现和丰富苏轼笔下的岭南“三生”图景,规划投资总额约12.3亿元。

青云书室建成效果图

“石下屯村发展可期!”游勇明介绍,借助“福长和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东风,通过村企合作的形式,石下屯村将联动本土知名品牌“葛仙堂”,打造集生产研发、展览展示、培训研学为一体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同时,整合周边的文旅资源,串联起生命健康产业基地、青云书室、特色宗祠、蔬果采摘园等景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提升村民收入。

【文脉故事】

舞狮远近闻名 或将搬上舞台

文/李海婵

石下屯村民风淳朴,民俗传统,至今还保留着客家地区春节期间,举行“上灯”活动的风俗。农历正月初二,凡是上一年添了丁的游氏子孙(包括九如堂和外出子孙),都要到八恺堂里上一盏红红的大花灯。为此,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便早早到宗祠打扫卫生,维修清理。

“上灯”活动场面热闹

正月初二当天,由户主抱着男婴先参拜列祖列宗,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是”表示祝贺。随后,在八恺堂前的空地上举行大型舞狮活动,场面热烈,喜庆吉祥,隆重地庆祝一番。完毕后,全村男丁开怀畅饮“上灯酒”。喝过了“上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宗族行列,将名字写进了族谱。

在“上灯”活动中,精彩的舞狮表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盛大的巡游队伍吸引了附近村民前来围观,有说有笑,热闹非凡。据悉,石下屯舞狮已经有几百年历史,远近闻名。“舞狮表演具有本土特色!”游勇明介绍,与其他地方不同,石下屯舞狮表演会使用上农具,还融入了杂技,出招切磋招式了得。此前,还曾多次受邀到深圳、东莞等地演出,叫好声不断。游勇明表示,接下来会不断完善创新舞狮表演技巧,将其打造成具有较高观赏性的演艺节目,搬上舞台,吸引游客观看。

舞狮表演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