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阎晶明:不断抵近鲁迅的世界
2021-11-27 16:3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2021花地文学榜揭晓特刊⑥ :年度文学评论得主阎晶明专访

 2021花地文学榜揭晓特刊⑥ 

11月23日,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盛典在深圳举行。阎晶明《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9月)获年度文学评论,特发表其致敬辞、感言、专访——

【致敬辞】

在汗牛充栋的鲁迅研究中,阎晶明不避险难,以执着的情怀,稳健扎实的研究,不断地抵进鲁迅的世界。《野草》被认为是鲁迅最深晦、玄奥的散文集。

阎晶明钩沉稽隐,以 “本事考”的方式,还原其创作背景,对其诗性哲学作出新的阐释,拓展《野草》研究的学术空间。这既是阎晶明作为文学批评家的一次成功的学术实践,也是他长年致力于鲁迅研究而启动的一次“箭正离弦”。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左)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李时平(右),一起为阎晶明颁奖

【感 言】

批评和创作要形成交流对话

阎晶明

在我心目中,《羊城晚报》是一份活跃而有品位、有担当的报纸。还记得4年前在广州,我曾经见证了《羊城晚报》为了助力文学事业,组成专业团队,打造融媒体文学评论平台的新举措。

今天,我本人有机会接受《羊城晚报》授予的有关文学评论的荣誉,荣幸的同时倍感亲切。

我同时也很荣幸一年之后再次来到深圳。去年此时,我携新书《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参加深圳读书月活动,亲身感受到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同样充溢着浓浓的书香味道。从这一渊源上讲,深圳还真的是这本小书的一块福田、宝地。让我产生格外的欣喜。

说到对《野草》的研究,的确是我写作历程中特殊而难忘的经历。

从2018年开始构思并撰写,长达两年时间处于搁置中进一步思考的阶段。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突然发生,工作和生活节奏被迅速改变。在各种焦虑和防控的过程中,倒似乎有了比以往更充裕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于是一鼓作气完成了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写作。

阎晶明

在我看来,《野草》是鲁迅创作历程中的一个特例,同时也是他的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高度都达到极致,思想与艺术又实现完美融合。对于研究者来说,理解和阐释《野草》会遇到极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野草》被看成是鲁迅用诗性语言写下的哲学之书。这些结论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这样的理解还不能概括《野草》在思想上、艺术上达到的深广度。《野草》同样是鲁迅现实人生中的某种折射和投影的结果,而并非是玄虚与冥想的文字记录。

我的这本书,从《野草》的本事缘起,考察了《野草》的成因,也从诗性和哲学以及艺术表达的角度,探讨了鲁迅对本事的改造、升华和艺术创造,还试图从《野草》的发表、出版流变,观察《野草》的传播史。

书名《箭正离弦》,试图对《野草》营造的环境、氛围,情感流动的起伏、张力,以及鲁迅思想的玄妙、精微所做的某种概括。“箭正离弦”是想表达一种状态,比箭在弦上更有动感,比离弦之箭更加紧张,它已开弓,无法收回,但它的速度、方向、目标并未完全显现。

《野草》里的情境,一个接一个的相遇、对峙、告别场景,各色人物的内心涌动,仿佛就是正在离弦的箭,令人期待,让人紧张,也有许多不解和迷惑。鲁迅的文字,《野草》的语言,那种张力有如弓、弦、箭的配合,力量、精细、速度、茫远,读之总被深深地吸引,放下又很难认定已经清晰掌握。这就是它的魅力,也是它引来无数阐释的原因。

就我自己而言,阅读中感受到的,远远大于、多于、深于写在纸面上的,尽管我自己也知道,话已说得实在很多了。阅读《野草》和阐释《野草》之间,有时也会产生鲁迅在《野草·题辞》中描述过的那种莫名的感觉: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完成这部著作,也让我对文学研究与评论的意义、价值和作用有了新的感悟。 文学评论不应该纠缠于一些外围性问题重复表态,比如关于如何制止虚假的吹捧,如何看待无边界的酷评,我们在这些问题上花费了太多精力和笔墨,而真正属于文学批评的内部问题得到的探讨却越来越少。

批评家面对作家作品时,既要显示真诚的态度,对创作者的必要尊重,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可以、敢于说出自己的独特见地,以求得和作家形成真正的交流与对话。研究和评论一部作品,既要重视文本,也要留心并知悉作家创作的背景、环境、情感状态,还要适度了解作品的发表、出版、改编以及读者接受等传播史。做到这种立体的观察,一定会有助于提高文学评论与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对获得花地文学榜这一荣誉最信心的一点是,评委们和主办单位的朋友们,在文学评论的理念上和我达成了最大限度的一致。果真如此,我会感到格外的欣慰。

让我共同期待中国文学这块花团锦簇之地永远枝繁叶茂,百花竞放!

(文字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园)

阎晶明,1961年出生于山西偏关。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出版有著作《独白与对话》《我愿小说气势如虹》《鲁迅还在》十余部。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访 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雪媛 陶奕燃 林桂炎 王磊

1、“本事”是理解鲁迅的一把钥匙

羊城晚报:阅读《箭正离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流畅,一改以往看研究鲁迅文章的艰涩感,这种简明的语言风格是您有意为之吗?

阎晶明:这本书其实是以一本以学术态度进入的散文随笔,写的时候我的确有意追求这种文风,但是没有专门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

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研究太相似了,太格式化了,当然研究各有各的价值,但是像鲁迅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我觉得特别需要专业的研究者以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术的准备和能力,把鲁迅推向社会,让更多公众了解鲁迅作品的真正价值和艺术魅力,包括鲁迅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学者都应该有这种自觉。

羊城晚报:一般做研究都是分析文本的精神内涵为主,您为何会反其道而行之,从“本事”入手?

阎晶明:就像你一开始说的,作为一本表达鲁迅哲学观的散文诗,《野草》在很多读者看来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无论是阅读、解读还是研究,大家会关注文本中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到底象征着什么,隐喻着什么。

但是在我看来,事实上《野草》不是鲁迅从大脑中空想出来的结果。我研究时发现书中绝大部分篇章里其实都有很多现实的依据。对《野草》的研究和阐释,不能离开现实中的烟火气。它们有大有小,有对人生的解剖,也有对现实的关切,有对强大人类共性的描写,也有对稍纵即逝个人梦幻的捕捉。

理解《野草》离不开这些具体的情节,甚至书架上的一册书,书桌上的一盏灯。这就是我所谓的《野草》的本事。我从本事切入,是因为我认为这应当成为理解《野草》的一把钥匙,是接近鲁迅、理解鲁迅的一个通道。

如果一直把作品当成象征物,那我们会忽略很多东西,很多研究也变成空转式的。从这些具体的情形切入去读鲁迅,你会发现也没有非常困难,也更有助于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11月23日,阎晶明做客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谈鲁迅作品

2、不要“神化”,也不要庸俗化

羊城晚报:关于鲁迅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了,有人质疑我们是不是高估了鲁迅的成就,对此您怎么看?

阎晶明:写完该书,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鲁迅思考的深度、艺术表达上的高度,以及他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度,同时他能把这三者融合得天衣无缝,而且在融合交错碰撞后,还能产生出更加复杂多重的内涵。我觉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没有第二个人可以跟他相比的。

羊城晚报:为何我们对鲁迅的研究一直长盛不衰?

阎晶明:因为鲁迅确实不仅仅是作家、文学家,他同时是思想家,而且他也是一个多重地参与社会工作,甚至社会斗争的革命家,所以我认为用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概括鲁迅是非常准确的。

鲁迅身上所承载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文学的高度,它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个时期中国社会或者中国现代文化所达到的一个高度。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鲁迅当然是以文学界为主,但是我认为应该也不限于文学界。

羊城晚报:今天我们对鲁迅的研究是否有一个重心或者落脚点?

阎晶明:过去我们说鲁迅是被“神化”了,现在我们又让他回到人间,就变成一个跟普通人一样的人,所以他也有生活情趣,他也爱吃爱玩,这些都没错。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经典性和最伟大的作家,我们还是要研究、要寻找他身上不同寻常的地方,超越一般人的地方,不要“神化”,但是也不要把他庸俗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符合历史事实的鲁迅形象。

3、专业学者应放下身段去传播鲁迅

羊城晚报:用一个时髦词,鲁迅在网络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大IP、大网红,他之所以可以跨时空传播,与他的创作方式、作品特色息息相关?

阎晶明:是的,鲁迅作品的语言本身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就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他的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同样一句话,它既是直接针对当下的某个对象,也有可能被别的方式表达别的事情的时候借用。因为鲁迅总是在描写具体的事情上能够超拔那么一点,但是超拔的那一点就非常了不起,就使他的语言更具流动性和丰富性。

现在网上很多人引用鲁迅的“金句”,有的是个别人编造的,也很多的确是鲁迅说过的。为什么这么多人用?就是因为即便在不同的心情、背景、语境、环境下,你读他的某句话,也能感觉会心一击,不同的人能够做出不同的解读,这就是鲁迅作品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当然,鲁迅也说过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其实这表达的是他对国民性改造的迫切心情,他觉得倘若现实改变后,那么他的文章也就无效了,如果他的文章仍然是有效的,那说明他批评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也反映了鲁迅是一个对中国社会、中国历史非常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作家。

羊城晚报:现在都说文艺的阵地在哪里,文艺批评家就该在哪里。您如何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

阎晶明:我觉得总体上对于传播鲁迅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网上还有人把鲁迅的《野草》改编为说唱,我觉得效果还是挺好的。当然网络传播过程中也有一些错谬,但在我看来这就是鲁迅研究者的责任所在。面对流行热议中产生的误读,研究者应该及时指出来,尽可能为大家呈现一个真实、客观、准确、生动的鲁迅形象。

虽然每个人能做的都是有限的,但是老一代的鲁迅研究者中已经有人开始在做了,针对网上出现的一些说辞或者议论,选择其中一些重点进行辨析更正。

鲁迅研究界高水平的学者是非常多的,但是我特别希望我们这些学者能够放下身段,能在鲁迅的社会传播方面发挥更重要、更主流的作用,但是这也急不得。


【2021花地文学榜】

2013年羊城晚报正式创设花地文学榜,一年一度,对上一年中国当代文坛创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也为广大读者提供最具含金量的年度专业书单。

2020年“花地文学榜”首度联手深圳福田成功举办,今年继续走进鹏城,文学在场,双城呼应,为这座“世界之窗”再开一扇文学之窗,眺望湾区最美文学风景。(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发起主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联合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深圳市福田区委区政府
网络支持:广州阿里巴巴文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孙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