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姚梓婷 企石城管
今年以来,企石镇因地制宜推动东江滨江景观带建设、江边村——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全域文明美丽村居建设等特色城市“精品”工程,着重打造玉兰女子执法队、无人机中队以及城管片长制,助推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破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顽症痼疾,用一针针“绣花功夫”,“绣”出企石镇的华丽蝶变,“绣”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探索管理新模式:“城管进社区”逐步实现镇内全覆盖
小区内违法搭建、占道经营、乱倒垃圾、噪音扰民……社区事务纷繁复杂,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有些事情,社区看到了,但苦于没有执法权,管理起来难度大;有些事情,通过突击性行动有成效,但整治效果难以维持长久。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群众身边事,成了社区管理的“老大难”。
对此,企石城管局探索推行“城管片长制”的执法管理新模式。今年9月3日,企石镇举行城市管理执法片长现场会暨社区工作站揭牌仪式,意味着企石城管片长队伍正式启航,城管社区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目前,企石城管通过升级改造的方式建设2座城管驿站、3座社区服务站,并将分局执法股、环卫绿化巡查人员等力量全部下沉到20个村(社区),安排17名村级城管片长,36名片区巡查员,进驻各村(社区),执法力量下沉一线,定人定责管理,真正打通了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社区长久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再也不难了。
“在全镇推进片长制需要一个过程,场地选址、人员配置等问题都需要解决,企石先通过江边村、铁炉坑村、东山村三个村设立工作站作先行示范,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协调统筹,结合三个村工作站的运行情况,逐步推进其它社区工作站建设,完成社区城管工作站全覆盖的建设,以推动企石镇城管工作的进一步前置下沉,助力城乡品质提升。”企石城管分局分管负责人告诉记者。
高效解民忧:让“城管”成为群众“好帮手”
铁炉坑村靠近企石镇中心,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立着众多沿街商铺及自建房,老旧街道狭窄、店面多、人流量大,占道乱摆卖、广告牌乱安装等城市乱象丛生,日常管理难度大。按照以往城管的职责,企石城管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控制这些乱象,但常常会“死灰复燃”。
在此背景下,铁炉坑村城管工作站应运而生,不仅服务居民,还主动对接商家,做好各类服务,作为铁炉坑村的片长刘桂良,负责片区内的日常巡查、黑点驻守、临时摆卖点管理、宣传教育、安全应急处置等工作,整合社区资源从源头治理各类城市管理难题。
成立以来,铁炉坑村工作站解决了社区内多个“老大难”的问题。如长期存在的小货车和机动三轮车占道摆卖乱象、“打游击”般的小商贩占道经营、违规乱悬挂的广告牌等,整个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给刘桂良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次清理占道经营的整治活动。当时,有一阿姨总在一个十字路口转盘处摆卖水果,那里车辆川流,非常危险。村委会劝导多次都没有效果,常常是劝导完她配合挪进附近的菜市场摆卖,没几天她又出现在原位置。刘桂良了解情况后发现菜市场是有提供固定摊位的,只是该摊位正对着停车位置,一有车辆停放就会挡住人流,阿姨就不愿意在菜市场摆卖了。“我们就跟菜市场的管理者协调,在那摊位前设置栏杆防止车辆停放,阿姨后面也愿意规范摆摊了。”刘桂良说。
“以前我们投诉,城管部门过来处理需要一段时间,自从有了铁炉坑村工作站,我们一投诉很快就有人来,而且跟进很到位。”住在村里20年的居民刘阿伯点赞片长的高效和负责。
共建人居新环境:江边村建设特色精品示范村
夕阳西下,余晖如金,江边村“龙潭”里的荷花娇艳盛开,清澈的池水里,小鱼儿在水底悠闲地嬉戏,晚风轻拂,河岸边鸡蛋花树花香随轻风吹送……这一幕美不胜收的景致,映照着企石城管狠抓市容环境治理的努力和成果。
年过七旬的黄阿伯是江边村的老居民,提起村里以前的环境,他直言心里“堵得慌”。据他介绍,原来江边村内村巷路面坑洼不平,角落还经常有人乱丢垃圾,老鼠、蚊子等滋生,路面泥泞不堪。“下雨天老人们都不敢出门,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黄阿伯说。
2020年,江边村成为东莞市首批“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单位之一,今年“城管进社区”更是为江边村精细化管理注入一剂“强心针”。
“之前江边村的市容环境卫生是由村城管办来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一是人手不足,二是负责的工作职责混淆权限不清,三因为不具备专业的执法能力,不能很好的使用相关的法律条例对窝棚整治、环境治理等行为进行一个良好的管控。”江边村片长姚汉权告诉记者。“我们刚来到这里开展工作的时候,发现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等现象非常多,工作推进也比较缓慢,很多村民不理解也不配合。”村民的生活习惯没有完全转变,对城管工作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成为了推进江边村环境治理的最大“拦路虎”。
日积月累形成的老问题都是多年无法根治的“旧疾”,过去没有楼房,自家屋子里、门口的小巷上想放什么放什么,露天焚烧垃圾等现象也十分普遍,譬如村里就有一户90多岁的独居阿婆,除了种菜养鸡,还靠捡废品维持生计。“其实住附近的村民已经多次向村委会反映了,屋内门前堆满废品、臭味大,加之村巷又窄一到下雨天,污水横流,影响出入。”姚汉权说。
我们去到当事人家里了解情况,发现阿婆年纪大腿脚不便,对于捡来的废品堆满了才拿去卖,造成环境脏乱差。“一开始提到要把废品清了,阿婆是无论如何都不答应,我就耐心解释是找废品站的人过来帮你把废品收了卖了,阿婆听后态度才软下来,真的嘴皮子都磨破了,她才答应不在门前乱堆废品。”姚汉权笑称。“刚好我认识收废品的老板,我就跟他商量,以后按照比市场价每方多几毛钱的价格给到阿婆,还要每周定期上门收,最后面包车整整拉了两趟才把废品全部清理。”
“村居环境整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上岗一个月以来,天天处理村民的烦心事,小到路灯不亮了、路面砖头缺了赶紧让人修,有次村民散步遇到蛇,我们立马联系相关部门处理,还会立警示牌提醒,就是这些点滴小事让我跟村民更贴心了,工作也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理解,现在一去村里巡查,听到大家喊我一声权仔又来啦,特别亲切。”姚汉权笑言。
推出城管考核监督机制:给城管片长上“紧箍咒”
建立城管工作站是城市管理工作下沉延伸的硬件阵地,接下来还需要提升各项‘软件’功能。企石城管先后组织了片长运行工作布置会、培训交流会、全员工作分析会,并推进一系列针对社区人居环境的整治措施。同时,片长的工作绩效全面实施月量化考核,分局内部督导对片长的日常执法工作如违法建设、城镇燃气、环卫监督等工作进行任务数据量化,给城管片长上“紧箍咒”,全面倒逼工作的落实和提升执行力。
第一个月考核结果出炉,东山村排名垫底。“知道排名倒数后,心是沉甸甸的,担子猛一压过来,也只能一个个解决。”东山村片长罗伟强表示。“每个社区都有自身的难题,东山村的问题不少,要多巡查、多观察,把底子摸透了,才能对症下药。”
据悉,东山村毗邻东部产业园,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厂企林立,务工人员流动性强,素质参差不齐,急剧上升的人流和车流,激发出商业活力,东山村主要两条交通要道两侧涌现出大量餐饮、日用等店铺,城市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自城管力量下沉到东山村以来,加强了东山村内执法频率与力度,使整治行动从集中突击整治向后续常态化管理过度,有效防止了占道经营、油烟、噪音污染生活环境等乱象回潮。“我们片长来到这条村,就是切切实实为大家服务,村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日程,给大家传达城市整治工作绝不是‘一阵风’的信号。”罗伟强告诉记者。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