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玉兰100故事⑨】坚守城管工作岗位25年,见证“城管蓝”城市形象变迁
2021-08-12 22:3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尽职尽责的万敏玲成为虎门女子中队的一面旗帜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隽杰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伟 通讯员 虎门城管

早晨6点,天刚蒙蒙亮,虎门镇的大部分居民还在睡梦中时,万敏玲已经穿好制服,准备迎接一天新的工作,而直到晚上11点,万家灯火点亮夜空,她才收拾好一天的疲惫准备下班——这是万敏玲工作日的常态。25年城管生涯,万敏玲换了许多岗位,但她始终奔波在工作一线。认真尽责的她是同事们口中值得尊敬的前辈“玲姐”,更是虎门女子中队的一面精神旗帜。

万敏玲在工作中

从“女子铁骑队”到“女子执法服务队”,两代女子队的精神传承

1996年,还不到20岁的万敏玲就进入了城管系统(时称城监大队)工作,从有些懵懂的新人到如今资格老、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她一干就是整整25年。提到这位较真负责的“玲姐”,同事们赞不绝口。东莞玉兰女子城市执法服务队虎门中队的中队长邓静文说:“组建虎门女子中队时,玲姐说年纪大了想给年轻人机会,我说你有经验,你一定要过来帮我。”

邓静文回忆,早在2005年左右,虎门分局就曾成立过一支“女子铁骑队”,这可能是东莞城管系统最早的女子队伍,当时万敏玲就是队长。这支队伍共有12名队员,每周外出巡查4次,风雨无阻。回忆起当年“铁骑生涯”帮助过的群众,万敏玲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60岁左右的阿伯。“当天是下午五六点左右,下着暴雨,天刚擦黑,他要去虎门渡口,找了很久都没能找到路。”万敏玲回忆道。尽管当时暴雨倾盆且已是下班时间,万敏玲没有丝毫犹豫,在大雨中骑了近40分钟的摩托将阿伯领到渡口。在万敏玲的心中,这是一个城管人的职责所系。

万敏玲和同事在虎门高铁站巡逻

东莞玉兰女子城市执法服务队成立后,万敏玲也成为了虎门女子中队的一员,执法、抗疫巡查、宣传,每项需要协助的工作她都一丝不苟地完成。从曾经的“女子铁骑队”到如今的“女子执法服务队”,一脉相承的是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与群众优先的服务精神。

从执法现场到抗疫一线,哪里需要去哪里

去年疫情期间,万敏玲常驻在虎门高铁站,负责为进出站的旅客测量体温,每天都要重复抬起、放下手持温度计的动作八九个小时,下班后手臂酸痛不已,“持续了大概半个月,手都快动不了了,肩膀肿了一圈。”即便如此,万敏玲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列车时刻表就是她的工作时间表,“车不停,人就在,列车晚点我们也要一直等。”最长的一次,万敏玲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疲惫的她在岗位上站着睡着了。

今年6月,虎门镇开展了三轮全员核酸检测。每一次,万敏玲都是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防疫工作。她被安排到金洲检测点,负责信息检录,每次都是最早来、最晚走。最忙的时候,她只有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匆匆扒完盒饭,赶紧眯一下眼,甚至连水都不敢多喝,就怕喝多了水要经常上厕所、耽误了工作。

除了抗疫一线,万敏玲的身影还活跃在各个工作现场,除了自身本职工作外,她还会主动帮其他请病假的同事顶班,“那个位子空在那里,总是需要有个人去做的。”万敏玲说。对此,邓静文称:“玲姐是一个很有党性和血性的人,总是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哪里需要她就会去哪里。”

万敏玲在虎门金洲核酸检测点工作

万敏玲一直长时间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去年寒假在外地读书的儿子要来找她,被她拒绝了。当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抗疫工作繁忙,“我跟儿子说,你过来我可能也没有时间陪你。”。接近一年半的时间她都没见到儿子,说到这里,这位工作上的“铁娘子”微微红了眼圈。为了虎门镇这个“大家”,万敏玲舍掉了与自己“小家”团聚的休息时间,负起了为群众服务的责任与担当。

从“见面就跑”到“主动信任”,“蓝制服”的形象变迁史

作为一个有着25年工作经验的老城管人,让万敏玲感慨万千的是身上这一抹蓝色的形象变迁。2000年左右,一些群众对城管还有着负面的刻板印象,“那时候很多群众一见我们就跑。”邓静文回忆道。刚工作时,万敏玲负责窗口工作,但她会主动利用下班时间跟随执法队员到一线去亲身体验,“我是一个较真的人,我要自己去看一看。”亲身经历让她明白了城管工作中的执法困境——很多时候人们容易不问是非,出于刻板印象指责城管队员。

万敏玲为旅客指路

20多年过去,万敏玲见证了“城管蓝”的形象变迁史。得益于执法规范化和各种正面的宣传工作,人们对城管的形象已有改观。现如今身穿城管制服的队员,是群众心目中“值得信任的人”。在执法过程中,人们不再“逃跑”,而是主动上前反映问题;在核酸检测现场,一身“城管蓝”是人们值得信赖的秩序引导者。万敏玲说:“我们城管总是被分配在抗疫第一线,就是因为这一身被群众信任的制服。”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