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飞做客“大师下午茶”:用大作品记录新时代
2021-07-08 21:2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接地气、生活化的创作才能引起大众共鸣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李曼霞

7月8日,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主办的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大师下午茶”活动进行线上直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为线上观众带来了雕塑艺术创作理念及红色题材作品创作的分享。

许鸿飞近年来创作了一系列革命主题及“抗疫”系列作品,如《不忘初心》、《西岛女民兵》,他表示:“新时代需要用大作品去记录。”

新作还原“西岛女民兵”

不久前,许鸿飞结束了他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举办的献礼作品展《以雕塑的名义——讲述太阳下的幸福生活》。

展览分为八个主题,总共展出了许鸿飞从事雕塑创作20多年来的100件代表性作品,分别展出了许鸿飞代表性的“肥女”系列作品、革命主题作品及“抗疫”系列作品。

直播中,许鸿飞向现场观众展示了此次的参展作品之一《不忘初心》。这件作品此前也在广州市文联、广东省美术馆主办的《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中展出。

作品生动地刻画出一对母子形象,受到了市民群众的广泛好评。其中作为母亲的绣娘正对着绣架认真地绣出党徽的图案,而坐在她旁边的孩子,手执一支笔,模仿母亲绣出的图案,一笔一划的在纸面上临摹党徽。

“从这个作品中能够看到一个家庭,两代人的传承。”许鸿飞这样说道。

正如许鸿飞表示:“新时代需要用大作品去记录,所以艺术家要为创作出为大众所记住的作品不断努力。”这一创作理念在他的作品《西岛女民兵》中也有十分深刻的体现。

作品《西岛女民兵》

《西岛女民兵》的故事源于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面对混乱的战争年代,西岛的女性同胞“不爱红妆爱武装”,纷纷提起武器,守卫海防线。这个故事在20世纪70年代被改编为电影《海霞》,一时间风靡全国。

为了还原出当时真实的历史场景,许鸿飞亲自奔赴海南西岛实地考察,搜集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历时半年进行创作,力图还原炮班队员的训练、海防等场景。

他提到,在创作构思上,他打破了一般群像雕塑横向构图的惯例,以前后分布、纵横交错的布局展示出西岛民兵日常交谈、站岗的真实场景,让作品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染力。

作品一经推出,受到了西岛人民的喜爱。同时,这件作品还受邀参与了近期开幕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目前正在北京展出。

疫情让艺术家思考

谈及自己与雕塑因何结缘,许鸿飞分享到,自己在小学时看过一部电影《第八个是铜像》。

影片中,游击队一行八人在战争中共同抗敌,队长不幸光荣牺牲。他的七个队友为他塑造铜像,扛着他的铜像回到他的家乡。

许鸿飞提到,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雕塑能够把一个人的形象如此生动地留住。在后来的求学生涯中,雕塑一直是他坚定的选择,这个选择一直伴随着他到大学毕业以后,他决定将雕塑作为他的毕生事业去经营。

分享现场

自去年疫情爆发以来,许鸿飞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工作室,每个夜里独自思考,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记录一些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经典场面。

在他创作到第八个作品时,他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电影,于是他决定要做一个铜像雕塑。他选择了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卫生队员王烁的形象进行雕塑创作,并为其铸造铜身。

“雕塑可以表达、可以记录、可以变成永恒。”这件作品,既是对儿时启蒙电影的反馈,也是对抗疫英雄们的礼赞。

“人跟这个时代是同步发展的,艺术是离不开生活的。”多年来,许鸿飞醉心于雕塑艺术,既创作出了闻名海内外的“肥女”系列夸张浪漫的形象,也在尝试结合现实主义创作呼应时代的作品。

在前不久刚过去的疫情中,许鸿飞创作了两件“肥女”检测核酸新作,用雕塑的方式记录了这场新的战斗,歌颂在这次战斗中默默付出的英雄们。只见肥女右手摘下口罩,左手握着显示“穗康码”的手机,嘴巴张开,头朝上,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通过抗疫的系列作品,许鸿飞雕刻出人们喜闻乐见、妙趣横生的生活情景,通过细节刻画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对生命的温情守望与对英雄的真挚礼敬,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瞩目成就与发展。

正如他所说的:“接地气、生活化的创作会让人更加有幸福感、引起大众的共鸣。”(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