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街道空间应该怎样设计?专家们建议这样做……
2021-07-06 19:4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第九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有温度的设计需要回归到日常生活当中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图/主办方提供

近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九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来自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广州街道空间营造与品质优化”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颇有启发性和实操性的建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专家围绕“广州街道空间营造与品质优化”主题进行探讨

实现人车共享的城市街道空间

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王世福教授与赵渺希教授主持。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郭德焱与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潘海啸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邓昭华副教授、美国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中国区副主管刘少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黄幸副教授作了主题演讲,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胡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刘晖副教授与魏宗财副教授作为点评与讨论嘉宾参与研讨。

邓昭华副教授作主题演讲

街道空间是城市的“毛细血管”,触及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主题演讲环节,邓昭华以“街道的尽头是广场”为主题,分享了他在参与海珠广场品质提升项目的历程以及心得体会。

他认为,街道和广场相加才能形成完整意义的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具有的现实意义在于公众的可达性,同时应提供可持续地关怀与引导。

刘少坤以亚洲多座城市为例,从国际机构的视角展示如何看待社区建设和城市街道的设计。他认为,构建包容性街道是亚洲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个好的街道设计需要满足不同群体的市民需求。我们需要从以机动车为主导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步行友好的街道空间设计,通过增加合适的过街通道、无障碍设施、压缩机动车使用空间、营造丰富的街头活动等方式,最终实现人车共享的城市街道空间。

街道空间设计需要有人文关怀

在圆桌讨论环节,潘海啸回应了电动自行车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这一问题。“交通工具的小型化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居民对电动车的依赖日益增强。如何使得城市环境与电动车融合并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有待深入讨论。”

他认为,电动车在一定程度上能取代小汽车。因此,应相应转变部分车行道为非机动车道而非新建道路,这能有效降低小汽车的使用。在此趋势下,原本熟悉的系统也将进行技术和管理方式的调整。

刘晖从历史遗产保护方面解读了街道空间品质提升。他认为,街道品质生活见证了广州建市100年来的城市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与交通工具的迭代,对于上世纪30年代的城市设计章程的4个要点——安全、经济、卫生、美观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

在圆桌讨论总结环节,赵渺希指出广州需要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和周边街道的衔接;潘海啸希望广州通过街道设计把潜在的文化价值变成广州的竞争力;

邓昭华表示公共空间首先要有灵魂,然后是满足各方需求,这些将指导表皮的设计和建造;

刘少坤指出要共同用心去感受世界的变化,用心去感受人们的实际需求,然后用心去做有浓度的设计,共同营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城市空间;

黄幸表示,街道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它展现出了日常生活中丰富的一面,可以还原日常生活中丰富的片段,有温度的设计需要回归到日常生活当中。

王世福(左)作总结发言

王世福在对会议总结时提出两个关键词。其一是“不忘初心”,即要重视街道作为城市基本的最具精气神的公共空间、最体现地方性的载体的基本品质。街道的初心,是为人的舒适的社交活动、甚至多维目的的个人实现需求去服务。

其二是“追求卓越”,设计的力量可能会有宇宙级的爆炸,敢想就有可能发生。此外,在街道品质营造中一定要尊重街道作为城市重要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和艺术呈现。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黎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