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脉】广东非遗“旅味正浓”,非遗成文旅蝶变新契机
2021-07-07 15:1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南粤又增1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时尚、多样的非遗旅游线路大受年轻人欢迎

主办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星彤 通讯员 粤文旅宣 穗文广旅宣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广东近日又添喜讯:今年6月,广东新增1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各地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指出了更明确的路径及目标。目前,广东正如火如荼地围绕全省各项非遗资源进行文旅开发建设。

非遗与旅游融合,这一岭南大地上的新热潮,正为人们带来更加精彩多元的文旅生活新体验。(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文脉现状】

非遗评定激活传统文化

“功夫茶里说功夫,米酒香里唱山歌。”广东不仅有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和少数民族,还有风俗特异的“水上居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广东人民族文化印记与独特的生活方式烙印成繁花似锦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合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广东非遗地图”。

今年6月,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东主会场(江门)暨新会陈皮文化周活动上,刚刚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新会陈皮炮制技艺闪耀登场,再次为侨乡江门进行“文化代言”。

在现场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中,包括中药炮制技艺(江门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在内,广东省共有18项入榜。

据悉,该批新国家级“非遗名片”不仅知名度高,影响力也大,体现了广东非遗鲜明的地方特色与行业特点。以广州市为例,此次该市共有4个项目入选,不仅数量居全省最多,且呈现百花齐放的行业与地方特色——

包括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春节(行花街)、针灸(岭南陈氏针法)以及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至此,仅广州一地就已坐拥2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广州米粉制作技艺获选国家级非遗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广东省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65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37人。

一连串了不起的“非遗勋章”,让一度埋没于民间的乡土风俗、古朴艺术、能工巧匠声名鹊起,从乏人问津一举成为众人瞩目的文化标签,在全社会激发起体验“非遗打卡”的复古潮流,引发“非遗+旅游”的开发热潮。

 
2019年在余荫山房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番禺区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打卡非遗成业界新商机

如何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非遗,真正带入现代时尚生活?“旅行”,或是最佳答案。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院长戴斌指出:文化遗产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动能,非遗要重归当代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重构功能、重建价值。

综合携程、驴妈妈等多个在线旅游平台近年发布的假日出游报告可见,高品质文化体验游的受欢迎程度正逐年递增,“文化融入生活”正成为周边游的最新潮流。美丽乡村、非遗民俗等洋溢着地方及民间风采的多元文化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魅力吸引着现代都市居民。

2021年年初寒假期间,一组由广州本地旅行社推出的“非遗99”省内旅游线路,吸引了不少家长的目光——龙舟说唱、舞火龙、雷剧、茶山公仔、瑶族银饰制作技艺、达濠鱼饭、疍家糕、杏仁饼以及岭南传统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等各类非遗项目被精选、融入到旅游线路中。

还有专人带游,讲解非遗故事、寻味非遗美食、对话非遗传承大师、体验非遗亲子课堂……相比单纯的游山玩水、吃喝看景,这样的行程叫人眼前一亮。

 
游客在佛山黎家狮狮头工作室学做袖珍版佛山狮头 广之旅供图

旅行社统计,今年“五一”期间,报名2至4天“非遗99”文化休闲线路的游客中,超七成是80后、90后家长及其亲子家庭。寻味汕头市级非遗美味——达濠鱼饭,到中山学做咀香园杏仁饼,或是到潮州金牌老店“载阳茶馆”听戏品茶……不同的口味均有不少拥趸。

今年1月到5月,广之旅共开发了39条省内非遗旅游线路,覆盖广州、佛山、潮州等15个地市,成为“五一”假期省内游板块的“明星线路”。广之旅粤港澳游总部常务副总经理苏颖珊表示,非遗旅游线路激活了广东数量巨大的文化资源存量,既丰富了旅游供给,同时提升品牌形象、增加品牌黏度。下一步,非遗主题线路还要融入更多互动体验元素。

 
非遗主题线路强调互动体验元素 广之旅供图

不止本地旅行社在行动。此前,一站式旅行平台爱彼迎也曾携手广州市越秀区推出非遗体验产品,聚焦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百年洋房别墅群,打造非遗体验漫步线路,让年轻人重新唤起对非遗的热情与传承意识。广东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吸引旅游业界以时尚、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旅行亦给古老的非遗赋予了鲜活的时代色彩。

“广东手信”积极牵手非遗

在今年5月举办的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上,广州主会场首次推出“文创非遗集市”,邀请了省内十多家非遗单位在广州陈家祠“集市”现场展销各类文创产品。事实上,创新开发文创产品,正是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发受到重视。

谈到文创,就不得不说到“广东手信”。自古以来,粤人交友重视手信礼仪。作为探访亲友随手携带的礼物,“手信”成为广东人重交情守言诺的载体。

 
广东手信与非遗文创彼此成就 资料图

一盒糕点,一罐陈酿,一个泥塑,一幅绣品……时至今日,饱含着能工巧匠心血和深挚人文情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广东手信的“最高规格”,传递出非一般的南国风情:

“非遗”能吃。以广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为例,传统做法是取白云山九龙泉水浸泡大米,磨成粉浆蒸制。用水、选米、磨浆、蒸制等步骤均极为讲究,做成的上乘沙河粉,应是“薄而透明、韧而爽滑”;

“非遗”能喝。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韶关石塘堆花米酒,要选用本地出产的上好黏米与古井泉水酿造。为此,石塘镇至今保留有四十多口古井,而用本地草药配置的酒曲更是秘方所在;

“非遗”能赏。同为省级非遗的潮州珠绣,光针法就有垫针、平针、乱底、过桥、散点、喷点、吊片、吊穗等二十余种,其中散点、乱底、吊片、吊穗等针法更是独有,绝无翻版……

将非遗和广东手信结合,既可助力非遗走出“深闺大院”,又让“广东手信”更富有文化气息。

旅游规划专家、奇创旅游集团总经理马磊说,非遗文创开发,不能局限于传承手工艺、戏剧舞种、美食本身,而应遵循以非遗为根基,将历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实用性结合在一起,既注重文化属性、同时强调创意及功能性的开发思路。

一手牵着非遗大师、一手牵着市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积极助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现代产品和现代审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目前,“非遗新造物”年度评比已成为广东省非遗品牌活动。该活动通过开展对话交流、评比互动,激发传统手艺人的积极性,帮助和带动传统工艺改进设计、改良制作、提高品质,从而促进形成富有民族特色、且能走向国内外市场的系列产品和品牌。

【文脉案例】

传统佳节老广扎堆“叹”非遗

在古色古香的岭南古典园林中,居民徜徉在国乐之美中,聆听传承千年的美妙乐音。2021年“五一”假期,广州市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余荫山房共同举办4场沉浸式传统音乐体验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体验打卡。统计显示,在此期间入园的人数较2020年同比增长约1.2万人。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的主题互动游览体验,直接刺激景区人气。

番禺区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端午期间,余荫山房首次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引来大波关注及好评。此后,他们便开始将区内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包装打造,巧妙融入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荫山房中,每一场都反应热烈。

“这样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市民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融合文商旅,以岭南文化充实景区,还带动了岭南非遗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

 
余荫山房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番禺区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据悉,为吸引公众,番禺区非遗保护中心还持续举办“非遗进校园”、暑期青少年非遗传承班等活动,带动市桥中心小学等一批区内学校开展广绣、广东音乐、鳌鱼、灰塑、醒狮、武术等非遗传承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将众多青少年及其家庭拉进关注、保护非遗的阵营。

值得一提的是,各类传统佳节因最适合怀古追思,已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支点。广东省文化馆打造“节庆‘叹’非遗”系列活动,深挖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连接点,将非遗化为好玩、好吃且真实可感的体验,在节日的休闲、喜庆氛围中,释放传统非遗项目的文化艺术力量,自然传承非遗技艺。

在2021年节庆“叹”非遗——“五一”系列活动中,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了五场“趣味非遗”线下体验课,传授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技艺、彩扎(佛山狮头)、镇濠泥鸡、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粤绣(小榄刺绣)技艺。

其中,佛山狮头是我国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兴起于清乾隆年间,其艺术风格、制作技艺均独成一家。在黎家狮第六代传人周嘉欣的现场指导下,学员们不仅了解到佛山醒狮的渊源,更亲手制作出一件件精巧的“佛山狮头”。

“禺山记忆—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番禺市桥中心小学 番禺区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端午学习包制东莞“庾家粽”,中秋学习制作广式红木宫灯、大良鱼灯、佛山彩灯……在广东,种类繁多的体验课程已成为不少家庭最喜爱的接近非遗、叹享非遗大餐的途径之一,为传统非遗增添了新的活力。

【文脉走向】

强化“非遗+”融合最关键

根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并印发的《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广东正在加快非遗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非遗旅游目的地,挖掘“非遗+研学”“非遗+康养”“非遗+演艺”“非遗+文创”“非遗+民宿”等市场潜力,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放眼全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已然成为岭南大地上的新热潮——2020年8月,广州首条非遗街区在西关永庆坊开市,诸多非遗传承人还在佛山岭南天地、潮州古城牌坊街等地开展传承活动,催生一批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吸引大批“Z世代”年轻人及家庭游客蜂拥前往体验。

与此同时,广东还启动开展“全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策划工作,对外发布“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沿海经济带粤东文化遗产体验游”“沿海经济带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游”等首批3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其中,“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线路更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成为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范本。

广州永庆坊非遗街区  刘星彤 摄

在省内多地,非遗与文旅融合方兴未艾,旅游成为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的《玩转广东非遗,出发!》一书,被部分学校列入指定课外阅读书目,成为节假日家庭省内自驾游的“口袋攻略”。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透露,接下来,广州将进一步推进“非遗+”新业态发展,探索“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更多业态;潮州将在古城区辟建非遗展示馆,推动非遗进景区;佛山则抢抓共建人文湾区历史机遇,强化大湾区非遗商业融合。

广东还将鼓励汕头、佛山、东莞、肇庆、韶关等地整合利用现有历史文化街区、景区,精心挑选非遗项目入驻,推动全省形成更多以非遗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街区、景区。

相信,在鼓励支持旅游企业充分利用省内现有非遗资源开发设计非遗主题线路的政策下,将有更多“可观、可学、可游、可玩”的非遗新玩法,为大众旅游贡献新的看点和福利。

【专家点评】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金波:

非遗文旅融合模式亟须升级

 
江金波(资料图)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深深融入岭南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更成为岭南地方标识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开放性、商务性和包容性,独树一帜。

历史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与旅游交互融合的良好传统。粤绣、佛山陶瓷公仔、香云纱等是传统文旅商品,粤剧、波罗诞、舞狮等则是重要的文旅活动、娱乐项目。

一批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旅产品不断涌现,如珠村的乞巧节、客家山歌节等。同时,更有阳江开渔节、河源花灯节等一大批现代节庆赓续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时代文旅融合中的一抹亮色。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赋予非遗文旅融合创新特质。从历史文化到现当代文化,其创新内容跨越时空,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其创新的形式和路径包括仪式发掘、活动策划与组织、商品化、剧场化等,力图以旅彰文、以旅促文,相得益彰。

 
传承千年的非遗美食——广东客家擂茶  刘星彤 摄

当前,本土非遗在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是融合的层次尚不够深入,以表层融合为主,表现为旅游业文化标签化或文化舞台庸俗化;其次是融合的广度亟待扩展,广东非遗旅游融合急需顺应全域旅游的时代需求,由独立的文化企业“点”拓展为遍布城乡的“面”。

为此,要遵循保护性开发、永续性利用、开放式发展、产业化谋利等原则,展开深度、广泛、系统的融合,实现非遗文旅产业融合模式的蝶变升级。

非遗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深化文旅融合的政策创新至关重要。为此,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大促进非遗政策创新的研究,旅游产品研发部门则应着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性,站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增强岭南文化地域话语权的高度,强化非遗内涵支撑,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动岭南非遗旅游系统构建及整体发展。

相信,在此基础之上,非遗旅游发展必将为广东省“强基、提升、振兴、传播、双创、融合”六大非遗行动计划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总策划/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本期统筹/陈桥生 邓琼
视觉统筹/胡军
责任编辑/吴大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