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杂谈】岩溶洞穴:人类最早的生存避难所
2021-01-29 10:3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我们从洪荒走来,身上也带有源自洪荒的“胎记”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  资料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忙碌的现代人,总希望有更安心的住所,向往更诗意的栖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不奇怪,人类对安居环境的追求,是深入骨髓的。

早在上百万年前,人类祖先还是人猿交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追求更安全、更舒适的生存空间。

在人类建筑文明出现之前,老祖先们能找到的最好的地方,也就是那种天然的岩溶洞穴。

天然溶洞 资料图

洞穴可以帮他们躲避猛兽与寒冬的威胁,这对尚没占据绝对竞争优势的原始人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然界中天然溶洞分布很广,是可溶性岩石经水流冲蚀作用形成的。洞穴有深有浅,有横有竖,有向阳有背阴,有在山腰有在山脚……条件好的洞穴,受到动物们青睐。其中一些洞穴里,还留下了原始人类的足迹。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上世纪20年代发现于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他们所住的猿人洞,文化堆积最厚达40多米(包含洞穴崩塌形成的砾石层),时间在70万年前-20万年前。

原始人在洞穴内生活的场景  资料图

而上世纪30年代,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顶部,还发现了山顶洞人,距今约2.7万至3.4万年,已经属于晚期智人了。

现在想一想,老祖先们在一个山洞住了几十万年,该是多么喜欢这个“大房子”。连最后他们搬走,还是因为堆积太厚,把山洞都填满了,实在没法住了。

北京猿人复原塑像  资料图

而发现于重庆龙骨坡和玉米洞的巫山人,也同样存在类似情况。从洞内文化堆积考证,时间可上推至200万年之前。

还有发现于湖北龙洞和鲢鱼山洞穴内的长阳人,发现于湖北恩施巨猿洞的建始人,发现于湖北龙骨洞的郧县人……

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原始人居住的山洞,可不是随便选择的,那些洞穴都非常适合安居。比如山洞要有一定大小与深度;洞口要向阳,洞内温暖、干燥、明亮;洞口要开阔,开口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容易出入,且不易有洪水灌入;附近要有水源……

巫山人遗址  图/巫山网

研究发现,选择山洞而居,是原始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从猿人到智人长达200万年的漫长时光,他们在天然洞穴中居住;早期智人(20万年前-5万年前)则移居到山前台地洞居,晚期智人(5万年前-1万年前)更进一步移居到山前河谷或平原丘岗洞居。

他们的居所,也逐渐由天然洞穴过渡到人工洞穴,进而学会筑墙、立柱,建造地上的房子,逐渐发展出了人类的建筑文明。

一些少数民族民居还保留了原始建筑风貌  资料图

人类居址环境之变,不仅衍生出建筑文明,还影响到宗教、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

古人在洞穴中居住,会赶走野兽,但难免与虫蛇杂居。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蛇便进入不同地域人类的文化之中。

尤其是华夏人,因蛇演变成了龙,成了图腾,成了宗教,也成了文化和传说。

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独特意义 资料图

在沅湘流域和洞庭湖地区,至今还流传着“南蛇娘娘”的传说。这一传说从20万年前的洞居时代,一直流传到1万年前神农氏(炎帝)发明农业的时代。

炎帝姓姜,“姜”在《说文解字》中从“羊”从“女”,而在甲骨文中则是个“羊头蛇身”的形象。南蛇娘娘的传说衍生出来的原始宗教“娘娘教”,正是一种关于蛇图腾的母系氏族宗教。

南蛇神符  资料图

“娘娘教”是沅湘地区流存的有母权制残余的一种巫教。“娘娘教”中有“立洞”仪式,南蛇氏族与虎氏(图腾为虎)、鱼氏(图腾为鱼)通婚,分居上、中、下三洞。三洞与天、地、水三界相对应,又称天霄、地霄、水霄“三霄娘娘”,这也衍生出了最原始的三界宇宙观。

不只在原始宗教中,洞穴居住的记忆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经历更多时代变迁和族群演变后,蛇图腾逐渐演化为龙图腾,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族是龙的传人,成了我们的民族共识。

故宫九龙壁 资料图

萨满教就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上世纪50年代前流传于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6世纪建立“后金”的女真人就信奉萨满教,依祖制祀蟒龙祭天。他们入关建立“大清”后,在紫禁城内设立祭坛,立起高达8丈(约26.7米)高的白玉蟠龙华表(新中国成立后置于天安门前),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之一。

天安门前的华表  资料图

人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产物,我们从洪荒走来,身上也带有源自洪荒的“胎记”,那些天然的洞穴,曾是我们祖先的家,庇护他们躲过重重磨难,人类才一路走到了今天。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