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缸说 |年味与花香百年情缘:老广为何对“行花街”如此执迷?
2020-12-30 17:1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即便在敌机呼啸的年代,仍未停下“行花街”的脚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瑕

2021年要来了,老广们将入手一专属喜讯

“行花街”有望从“省字号”非遗

升级“国字号”

近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推荐项目公示

民俗类的广州“行花街”

走过十年申报路后,终于入选!

“行花街”(粤语音hang fa gai)

即逛迎春花市

广州的年味与花香纠缠百余年

有“行过花街先过年”的说法

不逛花市就仿佛没有迎新春

而作为岭南最具特色的传统年俗

早在2007年6月

迎春花市就入选了广东第二批非遗名录

趁着这回要“晋升”

小缸也“行”了一次“时空花街”

先沾沾新年喜气


唐宋:广州花市现身

在广州,新年和花市的缘分从何而来?

广州地处岭南,雨量充沛

一年四季都花木葱茂

以花为市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

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春江晚景》中描述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津亭”又名“余慕亭”

唐时在广州兰湖东岸

(现流花湖至西华路一带)

已有花船往来、买卖频繁之象

2020年广州荔湾水上花市。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摄

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记载

素馨花,番禺甚多,广右绝少,

土人尤贵重。开时旋掇花头,装于他枝

或以竹丝贯之,卖于市,一枝二文,人竞买戴。

这里的“市”就是广州最初的素馨花市

到了明末清初

以素馨花为主的固定性花市形成

广州花市跻身广东四市之列

粤中有四市,花市在广州之南,

有花地以卖花为业者数十家,市花于城,

与合浦之珠,罗浮之药,

东莞之香称四市。

——檀萃、凌鱼《番禺县志》(清乾隆刻本)

1858年,芳村花地翠林花园

这其中,一陆一水两个花市最具代表性:

芳村“花圩”、五仙门对岸的“花渡头”

芳村人家一年四季以种花卖花为生

逐渐在花地观音庙形成一个鲜花市场

即“花圩”

(也是正搬迁的岭南花卉市场前身)

1902年,芳村花地,一个经营性的花园

而珠江南岸的河南庄头村人家

自南汉时就遍载花木

卖花人常满栽鲜花渡珠江售卖

艇仔多泊在五仙门对岸渡头

鲜花+卖花女常引来“狂蜂浪蝶”驻脚

所以这里也被称为“花渡头”

清代外销画里的卖花女

花渡头,秋波桂楫木兰舟,

红妆障日影悠悠。

悠悠一水不可即,谁不怜花似颜色。

钗头玉燕亦多情,不爱明珠爱素馨。

君不见,卖花儿女钱满袖,春风齐入五羊城。

——[清]方殿元《羊城花渡头歌》

1905年的五仙门一带广州花市码头


清朝:除夕+花市携手迎春

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

花市开始瞄准除夕

此时,花市已转移到了市中心的

前(今财厅前)

清代文人潘贞敏《佩书斋诗钞·花市歌》云

粤省藩署前,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

花市的热闹可见一斑,到了年底则更盛

学者梁鼎芬修《番禺县续志》

以“岁除尤盛”来描述

花市的热闹逐渐被辞旧迎新“看上”

上世纪50年代初,广州财厅前商业中心(今北京路)。图/广州越秀发布

此后,藩署前花市又迁移延伸

形成双门底花市(今北京路一带)

光绪年间,“官二代”张心泰

随其父广西巡抚张联桂到两广工作时

就记录下了岁末双门底花市的盛景:

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

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

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

——张心泰《粤游小志》

除夕花市至此已具雏形

而天津举人冯向华在《羊城竹枝词》中

则首次提到除夕买花过年的习俗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

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


民国:敌机来了也淡定行花街

1919年,广州拆城墙,辟马路

双门底花市扩为永汉路花市(今北京路)

广州大规模除夕花市逐渐定型

(亦称年宵花市)

民国时的永汉路。图/广州越秀发布

而当时最大的花市

是商户聚集的“十三行”一带的浆栏路花市

各大花市每年腊月廿八开始搭架布置

初一凌晨拆架

架子一搭,花市的排面就出来了

四方花农赶来摆满鲜花

高低错落的栅架和络绎不绝的人群

民国期间的广州花市,当时人们喜欢戴礼帽

此时的花市多是简简单单地摆花卖花

没有其他“花哨”

行人多赏,商户则多买

因为当时的商户较为迷信

把生意的好坏和花的荣枯挂钩

特别舍得砸钱买寓意好的花

平民百姓则到花街走一走“行大运”

民国选桃花的市民

民国时期,尽管时局动荡

尤其是抗战时期,天空时不时有敌机飞过

但花市仍倔强地开着

甚至警报响起时

市民还在从容淡定地买花挑花,讨价还价

1938年除夕,广州花市在战火纷飞中举办


新中国:迎春花市成为广府名片

新中国成立后,年宵花市纳入市政工程

规模、人气都有了大幅提升

1950年,在西关浆栏路举办的花市

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年宵花市

1956年起

广州花市又迁往教育路、西湖路

因此越秀西湖路花市成为此后几十年的

C位花市

1955年永汉路(今北京路)花市

1958年,广州首次以“迎春花市”为名

在太平路(今人民南路)办起了一个

有200多个档口的花市

牌楼以简易的竹竿搭成

此后,过年行花街便成了

陪伴老广从少到老的年俗

1961年,外国人在花市拍电影

1959年,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

所作50首《广州好》就有对花市的喜爱

广州好,花市百花开,

除夕东风花共醉,芬芳盈掬挈春回。

曙色破天来。

1959年版《广州好》书影,关山月绘插画

长居广州的作家秦牧不断给花市“表白”

1961年,他在《花城》中说

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

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

真是感到美妙。

他把“花城”的标签牢牢贴给广州

1963年的广州花市

1978年,他又在《花街十里一城春》赞道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

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

1978年的广州花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迎春花市

开始引进国外花卉

荷兰“郁金香”、南非“五代同堂”

亚热带雨林“蝴蝶兰”等纷纷进驻

花市愈加绚烂多彩

1989年,广州越秀西湖路花市。图/叶健强
1997年的海珠花市。图/海珠发布

进入21世纪

迎春花市被打造成了广府文化名片

“标王”档位竞争、“灵魂景观”牌楼等

成为每一年的重头戏

2019年天河花市。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摄

尤其是11个区都开设花市后

牌楼比拼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同时也是花市打卡必不可少的背景板

2020年,越秀花市牌楼前舞狮。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巍 摄

广州迎春花市出圈能力极强

一路开枝散叶

友邻如佛山、珠海,香港、澳门等

甚至海外华人聚居的

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地

都有迎春花市

“行花街”规模越来越大

已成为广府人过年不可缺少的仪式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花市牌楼前的全家福

新的一年

广州迎春花市又张罗起来了

天河、越秀已经迫不及待地筹备、招标

老牌C位越秀的时间也明确了:

明年2月9日至11日(腊廿八至年三十)


以花为媒、迎春祈福

准备行花街咯喂!

2019年天河花市。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巍俊 摄

参考资料

谢中元、石了英《行花街》

谢中元《论岭南“行花街”年俗及其传承》

卢锡铭《广味狂欢节——行花街、逛庙会,穿越千年古道》

王长庚《花市:香街十里一城春》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