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嘢,广州匠|藤匠梁雁嫦:40余年“挑”起一方清凉地
2020-07-23 17:3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今日记者来到广州荔湾区龙津东路驿巷35号的嫦记藤器店,这里是不少老广寻找解暑“神器”的好地方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实习生 林东苗、张晨露

精彩内容点击视频观看↑↑↑

藤生南海滨,引蔓青且长。经纬线交织,藤器手中现……藤编,是一种以藤类植物茎杆的表皮和茎芯为原料,编制器物的手艺。

据公开资料显示,藤编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以前,人们坐卧用家具多为席、榻,其中就有藤编织而成的席,而藤器的兴旺发展,又属岭南为多,上至桌、椅、几、柜等家具,下至篮、盒、盆、罩等器皿,数不胜数,因其原料易得、坚韧耐用、美观大方,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因此催生了不少藤匠,清代《广东新语》就有记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跨越千年,各种材质的家具器皿涌现,织作藤器者渐渐淡出我们视野,但自带清凉感的藤器在夏天仍是部分老广的选择。

日前,记者来到广州荔湾区龙津东路驿巷35号的嫦记藤器店,这里由梁雁嫦与丈夫经营了20余年,是不少老广寻找解暑“神器”的好地方。

约25平方米的店面被古雅的藤席、藤枕、藤编菜篮塞得满满当当,还有如今已难觅踪影的单车儿童前置藤椅、时髦的“网红”童兜椅、应运而生的转椅……

梁雁嫦说,只要客人还在,她就会做到做不动为止。

编席心有图,织椅可定制

几捆湿了水的藤皮、两把被手磨得锃亮的织刀和挑刀,就是梁雁嫦编织藤席的全部工具。梁雁嫦告诉记者,这两把不锈钢刀跟了她十几年,其中一把因为需要保持锋利,已经从原本的20公分被磨成了15公分。

“藤席从中间编织起,最难是开口和收边,在编织时要做到心中有图、心中有数,考虑如何平衡疏密排列才能让最后形成的四边周正能对齐。”梁雁嫦说罢,就坐在矮桌前,先拿了十来条色泽相近的藤皮,用小刷子蘸水一捋,使藤皮柔软,接着手指翻飞,熟练地挑动藤条,经线压纬线,纬线压经线,在不断重复的压与挑动作下,一张小小的藤席面逐渐在经纬线的纵横交织中显现,“这就是藤席的心脏部分了”,梁雁嫦说道。

编织完“心脏”,并不是直接外扩,梁雁嫦紧接着拿起织刀将经纬线排直拍密,席面便缩成原本的1/3大,“编藤席一定要耐心,只有每一处编密排直再往外扩,客人才能用得长长久久。”编织到最后到收边步骤,梁雁嫦先放一条固边用的藤皮到四周,这样藤席的边缘就会更加坚韧,然后将四边的藤皮收拢至席底,利落地用挑刀挑起多余的藤皮割断。

据介绍,编一张1.5m×2m的藤席,需要用到约1700条藤皮,经过数万次的压与挑,耗时约五天,成品可以使用三四十年。

除了各种颜色、各种尺寸的藤席,店内还有款式多样的藤椅。以一张刚制成的手工菊花椅为例,只见椅子通体米黄,中椅背、宽椅面,椅身上的编织菊花纹十分精美,每一朵都是由9条藤皮编织而成,可见编织过程的繁杂。

“这种藤椅要用到藤枝和藤皮,首先是用蒸汽将藤枝弯曲,搭出椅子的外形,拿钉子固定,然后用藤皮编织,最后打磨。这张椅子大概要用两天才能做成。”记者坐上去试了试,发现十分透气凉爽,倚靠位置也贴合人体曲线。

据梁雁嫦介绍,他们制作藤椅,都是根据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尺寸编织藤椅,比如坐面离地高度为40-45公分,直径为45-50公分,椅背弯曲多少也是有标准的,但一切都可以根据顾客的特殊要求做“定制款”。

学艺四十年,妙手远近驰

在记者采访期间,梁雁嫦时不时就要起身接待客人,有的买藤枕、有的订做藤椅,还有的取修补好的藤席。五十多岁的张阿姨是特地从芳村过来取她在嫦记藤器店修补的第二张藤席,“夏天睡藤席很舒服很凉爽,我家的藤席买了很多年,睡破了洞,知道她‘手势’(手艺)好啰,专门过来找她修补。”

王叔则是跟着朋友找到嫦记藤器店的,希望能订做一张舒服的藤椅,“现在做藤器的太少了,还好我朋友认识,说她技术好,所以专门过来挑选。”

由于藤编技艺高超,在客人中口碑好,梁雁嫦曾收到顾客赠送的礼物,包括店铺的招牌和挂在墙上的五十六字藏头诗,“头两年我们店铺连招牌都没有,一位客人觉得我做得好,他又是做招牌的,就送了我一块。”十几年过去了,“嫦记藤器”这个招牌依然亮眼。

梁雁嫦的远近驰名并非一蹴而就。现年52岁的她6、7岁就开始跟着父母学习藤编,“家里就是靠着这个谋生的,一开始先是帮忙修理藤边,后来越学越多。做藤器,手很容易割破,割多了,起茧了,也就没事了。”梁雁嫦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嫌藤编又繁琐又脏,试过反抗,但由于父母严苛,在挨打与藤编之间,她选择了后者,“现在回想起来,我是感谢他们的,让我有了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靠着一双手和丈夫一起养活全家。”

广州匠学堂:
藤编难精通,传承颇费力

然而梁雁嫦也坦言,由于买藤器的人越来越少,近几年店铺生意在逐年变差,“就像我奶奶说的:‘做藤就是烂棉袄’,冻不死你,但也不能大富大贵。”梁雁嫦表示,现代人常开空调,对藤席需求减少,藤编又费工时,成本高,直接导致了愿意买的人少,愿意做的人也少,“比如一张40cm×60cm的藤垫,编织要7-8小时,卖100多块钱,不懂藤器的人是不愿意买的,但这个价格其实是很低的。”

梁雁嫦也曾参加政府为弘扬藤器文化而举办的非遗学堂,想要培养学徒,但学徒基本都是刚学了点皮毛就离开,“藤编易学难精,特别考验人的耐心,而且赚得不多也让藤编传承雪上加霜。”梁雁嫦表示,尽管她认为藤编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但自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自己做不了为止”。同时她希望现代人能更加环保、少开空调,政府能多多宣传藤编这门传统手工技艺,扩大市场,从而推动传承。(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郭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