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黑字见真情,从家书中读懂最真的中国人
2020-09-26 21:3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百年家书——习之堂藏家书百种特展”开展,持续至12月26日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9月26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哲学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百年家书——习之堂藏家书百种特展”在中山大学锡昌堂开展,展览持续至12月26日,对公众开放。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哲学教育方式

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叶金宝表示,家书中含有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本次展览对我们从事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以及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把抽象的哲学概念融入具象的家书展览中,也是哲学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

家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唐锐提到,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人生当中接受到的第一种和最重要的教育,要通过展览和新媒体方式,让好的家教家风文化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家是爱的生长点,我们在爱家的过程中体会到对社会、他人的爱,回归家庭的爱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起点。”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教授表示,本次展览引领我们向前辈学习如何营造家、铸造爱,并把爱延伸到学习生活的各方面。

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表示,家书展览让我们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凡人视角”反映最真实的中国人伦理观

“手写的家书包含着思想、情感的沉淀,还有一种严肃的仪式感,是现在的微信时代不可取代的。”本次展览的筹划者、中大哲学系教授周春健表示,家书不仅包含家庭亲情,也有做人的引领,还有对国家、社会的关爱,因此家书与天下国家有着密切的关联。

记者留意到,本次收藏的家书多出自普通人,没有太多的名人家书。对此,周春健指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恰好能够反映一种本源的观念状态,折射出中国人最真实的伦理观。“细细品味家书,我发现内容丰富,尤其反映中国人日常生活、用中国话语系统表达中国人的精神观念和伦常道德家教家风,家书展某种意义上是做中国哲学的一种实践。”

记者发现,本次藏品中还有不少名人后代写的书信,例如郑振铎之子郑尔康致袁锦翔,叶圣陶之子叶至善致《中国教育报》编辑部,章太炎之孙章念驰致李楚材,陈寅恪之女陈流求、陈美延致邓瑞等。周春健告诉记者,此类书信虽不属于“家书”,但信中反映出名人之后对于先辈功业德业的缅怀、继承、弘扬,体现了“立身行道,家奉严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百种家书,分为五类

百种家书,据其内容分为五类:一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主要展示父母对儿女之教导关爱,以及儿女对父母之孝顺敬重,以强调“父子有亲”之伦理意义。

二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主要展示兄弟姐妹之间血缘上之手足深情,事业上之相互支持,以强调“兄友弟恭”之伦理意义。

三曰“君子之道,造端夫妇”,主要展示夫妇之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之亲情与态度,并强调婚姻家庭在社会构成中之重要地位。

四曰“立身行道,家奉严君”,主要展示作为子女后辈,当永远铭记先人教导,立身行道,慎终追远,努力营就好各自家庭事业。

五曰“先严手泽,躬行传承”,则主要收录周春健父亲当年致他的书信以及他致小女书信数通,以见一家三代家庭文化之传承。(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