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作文 | 重拾“上课礼”,该不该让新鲜事变成常态?
2020-08-14 17:4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找准要点,条分缕析,文章自然就有深刻的力量

图/视觉中国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扬州大学在迎来新学期第一堂课时,又呈现了最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大学作为传播、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重拾课堂礼仪这一“新鲜”事引起师生热议。

《××时报》就此开展《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征文活动。请以读者的身份,使用“尚理”这一姓名给该报的《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专栏编辑李明写一封信,就这一“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畅谈亲身体会。

要求:①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学生作文

重拾礼仪,时不我待  

□ 陈泽萱 广州市第六中学 高三(9)班 

尊敬的李明编辑:

您好!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我十分认同。

“上课礼”是前辈留下的无数优良传统中的一种,是同学们对老师表示尊敬的课堂礼仪。重拾“上课礼”既是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优良传统对个人、对社会的一种积极塑造。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这亲切、熟悉的上课礼,在大学校园中再现,甚至被用上了“重拾”二字,只说明这种优良传统在现代课堂中正日渐消失。

传统礼仪亟需被“重拾”。华夏泱泱大国,向来是古老东方的礼仪之邦,我们崇尚礼仪、传承礼仪,礼仪教育为先民们带来“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和谐共处”等许多至今仍在发挥积极影响的先进思想。

我们都曾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先生求学时“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的故事,这不正是古人用礼仪表示对老师尊重的方式吗?只是如今,在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现代社会,各种传统礼仪均在由繁变简,一句“你好”、“再见”就能代替所有。甚至像“上课礼”“下课礼”这些并不耗费多少时间的礼仪也在日益消减。不得不说,传统礼仪正在被我们忽视、淡化。

可见,重视礼仪的传统重建迫在眉睫,这也是打造学生良好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青年是未来的一代,礼仪教育更应从青年做起。扬州大学作为“先行者”,重拾礼仪教育,及时挽回传统礼仪的颓势,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他们的做法无疑做了个好榜样。

也许有人认为,礼仪是“老东西”,浪费时间。但礼仪是中华传统的一部分,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方式。孔子曾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学会礼仪,就无法在社会立足。学习礼仪是学会做人的一堂很重要的课,不管是古时的拱手揖拜,还是现在的“你好”、“谢谢”、“再见”,都是礼仪教育下人与人相互尊重的体现。

我们可以简化礼仪,但不能没有礼仪。看看现实中的部分校园,老师在讲台上上着课,同学们却在座位上开着小会;老师上课时,迟到的学生大摇大摆地推门而入;老师一宣布下课,学生就蜂拥而出,全然不会礼让老师先行……缺少礼仪教育的年轻一代,将来步入社会时必将受到重重打击。但如果在校园里就开始强调礼仪,哪怕只是简单的“上下课礼”,也能好好教育学生尊重老师、尊重他人。这不仅利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修养。大学校园是传播、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重拾课堂礼仪应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个人修养体现在我们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细节上,它来源于我们曾经的教育,却影响着我们的未来。提高全民修养,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校园中重拾“上课礼”,重拾更多优秀传统,既能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又能构建未来更和谐的社会,何乐而不为?我急切地希望更多学校能像扬州大学一样,重拾礼仪教育,让这种“新鲜”变成“常态”。

 尚理
2020年4月4日

教师点评

深刻是本文的优点,它的深刻之处体现在对材料的聚焦透视。材料中的关键词包括:上课礼、大学、重拾、新鲜事等。一般同学都会关注“上课礼”“大学”这两个关键词,因为这是事件的主体,但往往忽视后面两个关键词“重拾”“新鲜事”,而这两个关键词恰恰就是这则材料的关键。

本文作者首先抓住了“重拾”一词,表明“重拾课堂礼仪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抓住了“新鲜事”一词,突出礼仪教育在全民个人修养中的重要作用。找准要点,条分缕析,文章自然就有深刻的力量。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教师 郭子健)

非师点评

文章写得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层层递进,文字铿锵有力,显示出很好的文字功底,是一篇非常合乎要求的命题作文。

如果进一步要求,我会不满于文章中与少年人年龄身份不相符合的老成之气,无论是观点还是论述方式,都比较传统,如果能够引入一些较新的观点,比如从现代生活的角度来谈“仪式感”的丢失与遗憾,比纯粹谈礼仪会更贴近孩子们真实的生活。

(作家、阅读推广人、花城出版社编辑 麦小麦)

【学生作文】

师道不改,礼仪长存  

□ 宋睿琪  广州市第六中学 高三(10)班 

尊敬的李明编辑:

您好。我在贵刊上看到一则关于《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的报道,我想就此事件与您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扬州大学的开学第一堂课传出久违的“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等上课礼的声音。我对这件事表示高度赞同。对于“上课礼”,许多人持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这只是拘于表面形式;还有人觉得这过于形式主义。但在我眼中,“上课礼”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细节,是一种礼节,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素养。

“上课礼”是一堂课的开始,一声声的“老师好”构建了师生交流的桥梁,传递了师生之间的情谊。古有云:“君子隆师而亲友。”师生之间的交往更应注重礼仪。“上课礼”所蕴含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并非“形式”二字可以概括。身为一名高三学子,我认为重拾“上课礼”,是一种尊重“师道”的体现。

“上课礼”是一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上课礼”是一种传统礼仪,而这种优良传统不应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上课礼”承载着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不仅需要传承,更应在现代社会散发其独特光彩。

小礼仪彰显大文明,我们学校在平时上课时,也十分重视“上课礼”。老师们会因学生朝气蓬勃的问好声获得愉悦的心情。现在,不少学校还重启“开笔礼”这一传统习俗。与“上课礼”一样,这都是承载了尊师重道的礼仪传统,同时“开笔礼”还能让学生领略中华传统艺术——书法的魅力。这种形式上的“礼”不仅传承了文化,也激起了现代人对礼仪的兴趣和认知。

以传统习俗激活优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意义与内涵,让礼仪以“旧形式,新内涵”的方式,在神州大地上永久地存在,这也正是重拾“上课礼”的意义所在。在行“上课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的不是形式,而是其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就没有任何价值了。”重拾上课礼的关键在于重拾礼仪。

其实,这种礼仪的体现不应只局限于师生关系之中。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礼仪也不应缺失。当下“怼”文化盛行,我们更要懂得何为“克己守礼”。礼仪的存在使人们彼此多了份尊重,多了空间,多了秩序。礼仪需要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礼仪的教育与传播必不可少。“上课礼”在大学这种传播、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中盛行,更体现了“师道不改,礼仪长存”。

希望“礼”能扎根在教育这片沃土,扎根在人们心中。

尚理
2020年4月4日

【教师点评】

题目《师道不改,礼仪长存》即揭示了本文的两个写作要点:师道及礼仪。在下面的行文过程中,这两个要点也是并举出现,这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写作构思,有借鉴意义。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从两个方面指出重拾上课礼的意义,再指出施行“上课礼”的具体做法,递进式的结构表述清晰,思维深刻。不足之处是,全文拓展外延的力度不够,只有“开学礼”一例,略显单薄。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教师 郭子健)

【非师点评】

凡是选来刊登的作文,应该都是满足了作文基本要求的、在平均线以上的,这篇也不例外。比起上一篇,这篇显得更贴近现实生活一些,读来也更加面目可亲一些,而不是像个少年人故作老成地说古话。如果加上一些大家更加耳熟能详的论据,比如《小王子》中小王子对仪式感的评说,或者是张爱玲对仪式感的论述,再加上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文章可能会更好看一些。

(作家、阅读推广人、花城出版社编辑 麦小麦)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