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
(2019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教师解题】
高考作文题其实是阅读与写作题的延续,只是分值更大,要求更多,任务更隐蔽。
材料作文题一般由材料、引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信息和要求。材料部分是主体,一般暗含写作背景(如政治时事热点)、写作方向、写作角度(单角度或可选性多角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语部分,大都包含着文体要求、写作的重点、身份意识等,有时也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部分则多是常规要求,如标题、字数等,有时也有文体要求。
作为考生,首先要对以上三个部分进行细致审读,弄清写作的内容范围、情感价值指向,其次是文体要求、身份意识等,然后才能进入写作阶段。而在写作阶段当然要依据这些要求,一一落实到位,基于此,再思考和体现议论文的特点,诸如论点的深刻和新颖、论据的丰富和鲜活、论证的严密和方法的多样、语言的文学性,等等。
以上述高考作文题为例。材料中的前两句其实已作出了明确的导向性解读;那一句“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是在提醒考生——要关注社会现象。引语部分则包含了大量的任务信息。
任务一:要紧紧联系材料,不能脱离材料内容;任务二:身份、文体(倡议书、演讲稿);任务三:“复兴中学”隐含时代特征、民族复兴、国家复兴等信息;任务四:主题和思考。其中“思考”是写作的重点,包括观点的深刻和新颖,是体现个性写作的富矿区,也是衡量作文优秀与否的关键考量;最后是任务五:必须提出希望与建议。
通过审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文题材料部分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求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歧视劳动、不愿意劳动的现象,要秉承“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举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大旗。然后,要按引语部分提出的任务要求,在行文中具体落实。
以上解读及写作方法例析,对隐含任务的材料作文较为实用,对其他类型的作文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并非万能。
如下学生作文,考生能认真审题,也把握了文体,从劳动的作用到怎样对待劳动,作了比较细致的论述。但不足的是,其审题尚不全面,没有时代背景意识,没有升华到民族复兴和国家复兴的层面,没有完成“任务三”。另外,考生对作文题的整体把握意识不足,也没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四”——为什么要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广东实验中学教师 朱万喜)
【学生作文】
致复兴中学同学们的一封信
□广东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为同学们进行这个关于劳动的演讲。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劳动。我们手中的笔、桌上的纸、身下的椅子,无一不是人类的劳动结晶。仅仅是一本书,也要经过不同劳动者诸如采伐、制作、运输等复杂的劳动过程。可以说,劳动建立起了当今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当然不能因自己的职业或年龄就觉得劳动与自己无关。毛泽东曾对儿子毛岸英说过,书本上的知识只能说是知识的一半,要完全成熟,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劳动大学”。劳动是一个人迈入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学习任务繁重、科技进步等理由,都绝对不是我们逃避劳动的借口。
作为高中生,参与劳动,首先要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即尊重劳动者以及他们的劳动成果,认可他们的劳动价值。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对劳动者们顶礼膜拜,而是要学会对他们抱有善意,能理解、体谅,哪怕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环卫工人辛苦打扫干净的大街上,我们不要随手乱扔垃圾;比如在服务员端来菜品时,我们可以回敬他们一个微笑;比如外卖小哥稍有延误时,我们能给予多一些包容……这些事看似小,看似简单,却能给劳动者们带来温暖,也能教会我们尊重别人的劳动。
学会了尊重劳动,我们还要学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强调对待他人劳动的态度,而热爱劳动强调的则是我们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劳动,并能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劳动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回报,更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能体会到这种精神上的快乐,我们才能热爱劳动,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有积极参与劳动的原动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践行劳动。在家里洗一次碗,出去当一次志愿者,等等,这些事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是我们作为学生的现阶段简单而实际的劳动选择。只有真刀真枪地去实践,我们才能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尊重、热爱劳动。
只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实践劳动,我们才能在劳动中走向成熟,走向社会。
【非师点评】
劳动在今天应当怎么看?还有什么意义?论证这样的问题,需要引用有力案例,以一抵十,富有逻辑和说服力。而此文缺少强有力的论述逻辑。
倘若从高科技、智能化仅仅只是改变劳动的形式入手,说明劳动虽然已经不是一把锄头、一条扁担的简单形式,但其实质意义并没有改变——所有伟大的壮举,都是从一个小小举动,一步一个脚印开始的;劳动的意义并没有消失——或许更具说服力。
今天,人类的创造力需要更大激发,而所有的激发都离不开劳动。如果文尾能再回到中华民族崛起的高度,劳动的意义就有更多的话题可以表达与阐释。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当下仍然是一个有难度却意义深远的教育任务。
(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