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杂谈】颜伯焘与厦门海防战:道光皇帝的豪赌与惨败
2020-07-31 11:5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是从军事到政治到人心,一步步加深的

道光皇帝画像 资料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近代中国史充满屈辱与血泪,林则徐虎门销烟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因清政府惨败而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外辱,主战派除林则徐、邓廷桢等,还有广东连平人颜伯焘。林则徐在广东力主禁烟时,颜伯焘还在云贵总督任上,他上书皇帝力陈鸦片之害,支持林则徐硝烟。

当时的道光皇帝,还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自我感觉良好,对外国势力态度摇摆不定。一开始他支持林则徐硝烟,战争一开,他又贬斥“主战派”,将林、邓革职,发配新疆。

林则徐虎门销烟 资料图

随后,道光皇帝派颜伯焘接替邓廷桢任闽浙总督,抵抗英军沿海路北上威胁北京。

这时,道光皇帝对颜伯焘充满信任和期许。史料记载,颜伯焘抵京后,三天内被召见五次,“荷诲之周详,实铭心刻骨”。颜伯焘也热血沸腾,誓与英军大干一场,报皇恩,扬国威。

颜伯焘制定了《军需章程》,列出各项海防军费,总数高达200万两白银。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当年邓廷桢署理闽浙总督时,想增加10万两军费时,都战战兢兢地表示以后分年扣还。一向以勤俭著称、龙袍上都打着补丁的道光皇帝,这次竟眼也不眨就批准了!

大概在道光心里,这是一场豪赌,并且很有胜算。他要在厦门好好教训一下英国侵略者,挽回一点清帝国的脸面和荣光。

厦门一处炮台旧址  资料图

对即将到来的海防战,颜伯焘摩拳擦掌,一到任就大干起来,迅速筑起一条长约1.6公里、高3.3米、厚1.6米的石壁海防。石壁每隔16米设一炮口,共装100门大炮。黑洞洞的炮口对着大海。

这道精心构筑的防线,可谓是大清帝国最坚固的海防要塞之一。颜伯焘信心满满,相信一定能痛击英军。这种自信流露在他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若该夷自投死地,惟有痛加攻击,使其片板不留、一人不活,以申天讨而快人心。”

1841年8月25日,英军36艘军舰,载着2500名士兵、336门大炮,径直闯入厦门青屿口。机会来了,颜伯焘精神抖擞,亲自坐镇厦门指挥,石壁海防炮火隆隆,攻击英军舰船。

近海炮战图  资料图

然而情况完全出乎所料,中英战力差距实在太大,开战仅1个多小时,鼓浪屿3座炮台中炮哑火;两小时后,英军抢滩登陆,石壁防线失守;4小时后,颜伯焘无奈败退,厦门陷落。

苦心经营的防线瞬间瓦解,颜伯焘大为震惊,当场与同僚痛哭失声。他怎么也没想到,耗费巨资构筑的防线,在英军炮火下竟如此不堪一击!

颜伯焘将英军战力如实上报。道光皇帝同样震惊不已,终于意识到,面前的敌人不是落后的“蛮夷”,而是前所未有强大的敌人!

面对军事失败,道光帝的心理天平再次倾斜,他将颜伯焘革职回籍。主和大臣与英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资料图

经历此败,颜伯焘和道光皇帝都被打掉了锐气。颜伯焘回到家乡,闲居达12年之久,直到1854年才被咸丰帝起用,派往江南办理军务。次年卒于任上。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是从军事到政治到人心一步步加深的。厦门海防战的失败,对清帝国的君臣都是沉重打击,他们终于痛苦地意识到,“天朝上国”早已落后于人。

近代抵抗外辱的斗争  资料图

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也逐渐让中国社会各阶层认识到,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已陷入沉睡,要让它觉醒过来,需要惊雷,需要猛药。此后,近代改良与革命运动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民众也积极投身到了这场抵抗外辱、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