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调查】有的破败失修、有的未入文保、有的拒绝参观……惠州清代名人故居问题多
2020-07-31 11:0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专家表示,政府需负起修缮活化责任,让古屋旧址焕发活力,重现书香气息

黄氏祖屋年久失修,时常漏雨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吴大海 实习生 郭妍欣

清代惠州府城颇多书香门第,时过境迁,是否还留存着他们的痕迹?记者近日在府城区域走访发现,不少清代进士的故居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门紧锁无人问津、缺乏修缮破败不堪……怎么办?专家表示,政府需负起修缮活化责任,让古屋旧址焕发活力,重现书香气息。

陈培基故居大门紧闭

“陈培基?不认识。”两位偶然路过的阿姨驻足站立,指着陈培基故居端详片刻,随即摇头走开。金带街居民介绍,陈培基故居是当地保存最为完整的故居旧址,但很少人知道,陈培基究竟是何人。

据张友仁所著《惠阳新志》记载,陈培基是惠城河南岸人,清光绪十九年中举,曾任永春县令,1925年曾出任惠阳县县长。这故居本是惠州明代“三尚书”之一杨起元后人所住,后杨氏家道中落,将其转卖给了陈培基。

“他们家老关门,有人经过想看也看不到。”古井老院古董店老板陈子平向记者抱怨,自己和陈培基故居做了五六年街坊,至今未曾一睹故居内真容,游客、路人更不必说。

陈子平认为,既然陈培基故居是金带街保留最完备的市级文保单位,政府及陈氏后人应将故居开放,发挥其历史文化影响力。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陈培基故居属私人住宅,仍有其后人居住,业主自然可自行选择是否对外开放。

黄氏祖居后人无力修缮

与神秘的陈培基故居相比,房门大敞的黄氏祖居显得有些落魄。祖居屋檐下的壁画褪色、斑驳,已看不出画像中人物原貌。屋内已拆掉大部分电线,没有开灯略显昏暗,原黄氏祠堂早已被封,只剩下一副空架子。自去年搬走后,除黄氏后人黄中枢会在白天过来闲坐之外,这个200多平方米的三进四合院只有四只母鸡守着。

“政府光挂个市级文保单位牌子是没用的。”黄中枢操着一口本地客家话絮叨着:黄氏祖居年代久远,是个不折不扣的破房子,边边角角偶有破损,需要自己掏钱修缮,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租借黄氏祖居右侧厢房经营古董店的陈子平介绍,黄氏祖居保护情况糟糕,也不出名,吸引游客少,后人自然无钱维修它。前几年黄氏祖居屋顶漏雨,修缮费用大部分就来自他每月缴的700元房租。

街坊邻居有疑惑:作为惠州市文保单位,黄氏祖居没有专款维修吗?记者致电惠州市文广旅体局文保科,相关负责人解释:“房子产权在谁手中,谁有义务修缮……如果业主无力承担修缮费,可向属地文管局申请拨款。”

廖氏家祠已成政府公房

从黄氏祖居往下直行,绕过一个小弯道,右手边就是廖氏家祠。

廖氏家祠杂草丛生,青苔遍布。这里走出过清代惠州进士廖贞、廖佩珣,但目前建筑并不是文保单位。

廖氏家祠已成为政府公房

记者叩开大门,迎接的却不是廖氏后人。“廖家人好几年前就想要回这里的房子,要不回,只好走了。”住户黎婆婆指着门匾旁绿色的“公房”标识说,她与军人父亲从广州搬到惠州已有50多年,当时的廖氏家祠就已是政府公房,供政府单位员工居住。

黎婆婆介绍,圆形拱门最有特色,很多游客特意穿上古代服饰,在拱门前拍摄婚纱照。但老旧大门不能上锁,也曾惹来麻烦:“院里本来有一个石磨,是这里的标志,几年前在夜里被人偷走了。”

廖氏家祠不仅不能评为文保单位,甚至遭了贼,这实在让人痛心。对此,惠州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级文保单位的申请需经屋主或其后人同意,符合条件并经专家评审认定才可过审,“廖氏家祠作为公房,可能属于房管局管理,需要由其负责。”

【专家建议】

政府应负起修缮活化责任

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历史系主任、副教授包国滔认为,有关部门“打报告才拨款修缮”的做法有待商榷,老人对故居、老屋情感深厚,手里头没钱,不熟悉拨款申请流程,修缮不当也情有可原。他提议黄氏祖居收归部门统一管理,拨款修缮,招标、吸引文创企业入驻,实现三方共赢。

至于保存完好的陈培基故居如今大门紧闭的情况,包国滔建议由政府出面,与陈培基后人达成协议,解决其住宿问题,以租代购,取得其经营权,将陈培基故居改造、开发成景点。

对已成公房的廖氏家祠,包国滔认为,惠州市政府要以更加动的态度进行管理,先迁出现有居民,改造修缮后再迁回来,让古屋焕发活力。

“金带街现存许多清代文人故居,应进行规模化保护、开发,形成一个极具地域和文化特色、适合游客步行游览的故居群。”包国滔说,让游客多停留一秒,就多一分消费的可能。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