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评论】苏方桂通俗小说浅析:看似寻常最奇崛
2020-07-03 11:2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据粗略统计,苏方桂从1954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荷花与莲蓬》到2004年出版《烟花妃子》,共出版长篇小说16部

《惠州文脉》报道版面图

文/陈雪

苏方桂先生有一则“自画像”:“老苏生于渤海之滨,乃祖八旗破落子弟,自幼嗜书如命,家人嘲为‘书蠹’。至今两袖清风,四壁皆书,自诩‘富甲王侯’,乐在其中……数十年笔耕不辍,奉‘真、善、美’为文章精魂。小有所成,不求闻达,惟愿俗民愉悦。噫,烛之光诚微弱兮,停电时亦不可或缺也!”

这则自题,既是他诙谐幽默的自侃,也是他坚持通俗文学创作数十载之总结。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苏方桂先生从1954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荷花与莲蓬》到2004年出版《烟花妃子》,共出版长篇小说16部。在这整整50年的创作时段中,苏方桂写下了洋洋500万言。他的创作是如此勤奋,作品是如此之多,作品质量呢?评论家认为:苏方桂是一位熟知历史的通俗文学作家,他的写作是严肃的,他的审美情趣是高雅的,他的通俗小说既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更有艺术的创新和探索。

苏方桂的小说特点一改传统小说中小说人物的神化写作,打破那种虚无缥缈、超越尘世及至依附神力武功成为饱含江湖义气的救世主形象。他把创作的题材放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去展现,在努力挖掘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传奇因素过程中,让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浸染浓重的时代氛围。以长篇小说《羊城丐王》为例:小说主人公秦起风出身洪门,依靠帮派势力统一了广州四路丐帮,他恪守洪门反清复明的宗旨,看破清朝是一个腐朽没落的无能朝廷,凭着官府、警署、巡防营、尼姑庵以及洪门各路“师爸”织成严密庞大的关系网,在革命党人的启发引导下投入反清运动。正是由于秦起风的多谋善断,料事如神,引发了一连串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他秉承命党人的旨意,发动丐帮以极其严密的组织行动,从清兵荷枪实弹看守的“曝尸场”中惊险、巧妙地抢回七十二烈士遗体,最终入殓安葬于广州黄花岗。

苏方桂先生的创作是严谨而认真的,他不但具有娴熟驾驭长篇故事的能力,对历史以及民风民俗的研究和运用更是令人叹服。在《羊城丐王》中,他对清末民初的广东民俗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考证。如丐帮的分类,洪门的帮规、尼姑庵“煀尖头艇”、操办红白喜事的“爷门堂馆”、珠三角的“自梳女”与“不落家”、“睇花”及开烟局的“打三星”等都写得栩栩如生,无懈可击。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不仅使小说中的人物活动背景真实可信,还让读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中了解到诸多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

通俗文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读者群。从先秦的寓言故事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从唐宋的话本到明清的章回,数千年时空长河的淘洗,留下了许多经典名著,成为了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中国故事。通俗文学并非流俗、庸俗和低俗,苏方桂先生用50余年的创作实践致力于通俗文学写作,创下了单本200万册的销售量。其中长篇小说《罗浮传说》、《梅娘曲》、《羊城丐王》分别获得广东省第二届鲁迅文艺奖;建国40周年广东省献礼优秀作品奖和广东省通俗文学大奖。由《羊城丐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丐王》拍成播放后,反响巨大,好评如潮。在这奖章的背后,凝结着苏老先生的多少辛劳和心血。借用宋人王安石的一句诗为本文作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