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三洞村:把专家请进来授艺,把村民送出去当厨师当月嫂
2020-06-18 10:1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曾经全村的年人均收入仅4450元左右,如今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385元,河源三洞村是如何产业扶贫的?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图片除另署名外) 

深夜11点,广东河源市东源县黄村镇三洞村村民刘文标和他的母亲,还在自己的店铺里忙碌着。只见他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忙碌着在电商平台上架新商品。见到有人来访,笑容满面。

此时的他,与一年前的自己,判若两人。

作为三洞村的贫困户,身有残疾的刘文标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找不到发展方向,自己也总是闷闷不乐。

而这一切,都在广东省科技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发生了改变——工作队为他建起了三洞村首个电商商店。商店上线的第一个月,就给他带来了3000元的收入。有了奔头,精神头也焕然一新。

刘文标和母亲在自己的商店里忙碌着。

刘文标身上的变化,也是省定贫困村三洞村扶贫攻坚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更多的村民发生了改变

发生改变的,远不只是刘文标一家人。

每天凌晨两点,村民钟旺华和爱人就已经起床开始了生产——在自家的作坊里生产当地特产腐竹。作为省科技厅帮扶的对象,他已经盖起了三层小楼,专门做腐竹。

而在此之前,他大概每天只能生产二、三十斤腐竹,去年6月份,经过帮扶,腐竹作坊的生产力得到了提升,如今的产量将近百斤,而且供不应求,每天的毛利可达千元。

而另一名贫困户,在得到了帮扶的牛只后,利用当地的山区适合放养牛群的优势,用心发展,如今已经拥有十几头牛,形成了良性循环,每年卖三头牛就可以赚三万多元。

“精准扶贫就要做到因地施策,因人施策。”广东省科技厅驻三洞村第一书记许志农说。 

此外,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引入技术扶贫。利用科技厅的资源,引入了农科院优质肉鸡品种,建设了养鸡场,省农科院派出了专门的技术员驻点进行指导,手把手地教导村民如何养鸡。每个贫困户都成为养鸡场的股东,去年每人分红1100多元,最多一户得到分红上万元。

许志农走访贫困户(工作队供图)

首抓党建 形成工作合力

三洞村,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东北部,是一个有着约46平方公里面积,其中山林面积达94%的行政村,距离县城96公里,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较差,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定贫困村。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25个自然村,528户,2800多人。到目前为止,三洞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46户179人。

三洞村曾经有多穷?

许志农透露了一个数据,说此前三洞村村集体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当地水电站的租金收入,每年只有3.5万元。而在2015年年底,全村的年人均收入仅有4450元左右。

去年2月份来到三洞村驻村的许志农发现,首先要解决的是当地的基层党建问题。

就在2018年9月,因三洞村辖区内存在非法矿点,村干部集体违纪,受党纪处分,被确定为河源市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对象。

因此,重整村两委班子,形成有战斗力的村干部集体,成为当务之急。

在驻村工作队的推动下,选举产生了新的村支书——长期在外地经商、但是有志于为家乡发展出力的何南阳。同时,还实现了让何南阳同时担任村主任,支书主任一肩挑,消除村两委之间的扯皮现象。

提升班子成员素质、强化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抓问题整改、加强制度建设……渐渐地,村子里形成了一支能做事、爱干事的村干部队伍。

筹集各类资金 改变村貌修通道路

村子要发展,必须要有资金的扶持。

许志农掰着手指头向记者细数,从2016年以来,已经筹集了各类资金4000万元投入到三洞村的发展中去。其中,除了财政投入外,省科技厅投入约800万元,发动乡贤投入540余万元,碧桂园集团投入了1000万元用于村容村貌的整治等。

有了资金,许志农首先要做的就是修路,目前已经修成的道路为3.1公里。通过修路,能够将山林打通,将更多的农产品运出来,实现生产力。

此外,三洞村还充分结合当地的特点,在已有的三华李、山楂、优质鸡养殖项目之上,又引进了腐竹加工厂、农家乐。其中,腐竹厂和农家乐项目都将计划于今年6月底建成投入运营。   

三洞村的腐竹作坊

把村民送出去 把专家请进来

除此之外,驻村工作队还拓展思路,通过与碧桂园集团的合作,请来了职业培训机构,在当地办起了粤菜师傅培训班和月嫂培训班。

仅去年10月份的月嫂培训,就吸引了150多人参加。当地月嫂们接受培训后,在深圳、广州工作的起步价格是每月8000元以上。而市场上粤菜师傅的需求量同样很大,当地村民在培训班毕业后由碧桂园推荐酒业,第一个月就能达到3500元。给村民们传授技能,拓展了他们的就业渠道,把他们“送”出去。 

同时,工作队还积极地把农业科技专家们“请进来”。

许志农说,虽然三洞村不是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点,但是当地有着蜂蜜、山楂、三华李、蜜柚等丰富的农业资源。于是,驻村工作队经常将专家教授请到现场进行指导。

广东省农科院专家来到三洞村作技术指导。(工作队供图)

为了发展山楂加工业,特意请来了暨南大学食品深加工专业的两个教授;蜜柚的虫害比较多,于是就请来了仲恺农学院的相关专家,还建立起了农户与专家之间的交流群,有任何问题的,农户都可以随时获得最专业的指点。 

贫困户全部达到“八有”标准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驻村以来,工作队围绕一项任务(脱贫攻坚)、实现两个目标(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摘帽)、发展三个产业(农家乐、腐竹加工厂、扶贫鸡场)、落实四项政策(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履行五项职责(党建工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村集体经济、扫黑除恶)、推进六项实事(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坚持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脱贫,达到预期目的,取得较好成效。

广东省农科院支持建设的养鸡场

截至目前,三洞村10项退出核查指标全部达标,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46户贫困户全部达到“八有”标准,脱贫率100%;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385元,比2018年底增加3850元,增长率23.5%。实现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户退出目标。 

对话省科技厅驻三洞村第一书记许志农:

记者:你到三洞村之后,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许:作为扶贫工作队的第一书记,我有五项职责,其中首先就是要抓基层党建,当时我走访了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去了解村子里面一些深层的情况。在2018年,三洞村曾经因为一个非法矿点的问题,而被通报批评,通报中称三洞村的党建涣散,所以我首先要强化党建。

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选出了新的村支书,新的村支书也同时担任了村主任,实现了支书、主任一肩挑。这样可以减少村委和村支委之间的扯皮,统一了思想,建立了村委的规章制度,形成合力,对村子的管理、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好处。

记者:作为第一书记,你是如何定位自己的作用?

许:曾经有人说,第一书记要把村子的大小事情都给管起来,但是我的思路不同,扶贫工作不能完全推给第一书记,如果我什么事情都管起来,那么我离开之后,这个村子的发展怎么办?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背后的推动者,把村干部们推到一线去,我的工作职责首先是指导,指导他们怎么去做,要给三洞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记者:一年多以来,三洞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许:来了三洞村之后,我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要给村子的发展筹集资金。去年一年三洞村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在村容村貌的建设上就投入了好几百万元,而且一定要修路,三洞村山林面积占了94%,虽然通过异地搬迁把几个“两不具备”的村民小组从山里搬出来,但是他们的林地还在山上,没有道路不行。

上一次好几个村民见到我说感谢我,我问谢我什么,他们说感谢我能够在春节前修通了通往山里的道路,这样他们种植的山楂就可以及时运出来,否则就只能烂掉。去年我们筹集资金修了3.1公里的道路,但是还有将近15公里的道路要在今年想办法修好。

记者:在产业扶贫上,如何做的?

许:我们现在在村子里主要有两个新的产业化的项目,一个是农家乐的项目,一个是腐竹厂项目。农家乐和腐竹厂两个项目都可以在今年6月底建成交付,不仅能够给村子带来至少每年16万元的经济收入,还能直接带动就业。

将建成投产的腐竹加工厂

我和投资方说好了,必须首先保证村里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而养鸡场项目,是得到了省农科院的支持建设的,去年给每个贫困人口的分红就有1100多元。

正在建设中的农家乐项目。

记者:你觉得扶贫工作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难点?

许:我觉得最大的困难,还是贫困户自身的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户可能手上有点钱,但是不敢投入,害怕万一失败,所以自己可能有想法,但是却没有信心,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帮他们推一把,让他们起步。

还有少部分人确实懒,扶贫要“扶志”和“扶智”,我曾经把贫困户全部召集起来开会,说如果不愿意出去就业,那就在家做点事情,总之得自己搞一点东西,如果既不愿意就业,也不愿意自己在家搞,那就要把他“请”出去。

还有些人自己的收入水平已经远远高于脱贫标准了,但是却不想脱贫,我们得跟他们把政策讲清楚。我们还建立了明白卡制度,把每家每户的收入情况都列清楚,让大家确认签字,杜绝这种不愿意脱贫的情况。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