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聚焦】粤东五城“集结”,“深圳都市圈”呼之欲出,“岭东雄郡”惠州当仁不让居于文化“C位”
2020-05-22 10:2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改革开放前,惠州市与深圳市的前身宝安县,长期同属于惠阳地区。当时的惠阳下辖东莞县、河源县、海丰县、宝安县等13个县(市)。此次“深圳都市圈”新规划是30多年后深莞惠河汕五城再次“集结”

五城共饮东江水 林波 摄

统筹策划/马勇 陈骁鹏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黄翔宇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等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龙头,东莞、惠州、河源、汕尾四城协同联动的深圳都市圈呼之欲出。

改革开放前,惠州市与深圳市的前身宝安县,长期同属于惠阳地区。当时的惠阳下辖东莞县、河源县、海丰县、宝安县等13个县(市)。此次“深圳都市圈”新规划是30多年后深莞惠河汕五城再次“集结”。

深莞惠河汕具有天然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惠州历史学者、民俗专家林慧文介绍,追溯其文化渊源,均属于东江中下游区域文化圈,且以惠州为核心,延伸辐射至深圳、东莞、河源、汕尾,五城呈现出了历史的同域性和文化的一致性。他说:“可以说,近一两千年以来,惠州居于东江中下游文化圈潮头。”

》》》古为交通要冲今是枢纽门户

“惠州地处粤东中部,东接潮州汕头,北接兴宁梅县,西接广州,自古以来都是交通要冲、军事要地。”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名誉会长王启鹏撰文指出,惠州的地理位置在岭南非常重要。

罗浮山古道 罗浮山管委会供图

惠州自古以来都是交通要冲。古代,惠州古栈道就是岭南地区以及粤闽赣联系的重要渠道。近代,又建成首条公路,被誉为“吾粤汽车路通之始终”,对各县修筑公路影响很大,起到了开导和推动作用。现如今,惠州提出“丰”字交通主框架规划,更是体现了地处深圳都市圈几何中心的惠州担当和惠州贡献。

目前,《惠州市“丰”字交通主框架总体布局规划(草案)》已完成一批项目的前置流程,正紧锣密鼓开展建设中。规划中,提出建设总里程分别约488公里的“丰”字交通主框架和747公里的“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网。所谓“丰”字,就是“三横一竖”的交通主框架。第一“横”对接广州知识城,辐射粤东北地区;第二“横”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松山湖,辐射河源、梅州;第三“横”对接深圳、香港,辐射深汕特别合作区及粤东地区,以一“竖”连通中心城区与惠州湾。

仔细观察,可发现“丰”字交通主框架正好对接深莞河汕四市,向西紧抓广莞深,向东辐射河汕等地区。惠州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丰’字交通主框架规划将充分发挥承南接西连东启北的区位优势,充分释放作为大湾区东岸辐射深汕合作区、河源、汕尾及粤东北地区枢纽门户的优势潜力。”

除了“丰”字交通主框架,惠州还将加快推进与深圳等地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目前,赣深高铁正加快建设,计划2021年通车,届时深莞惠将实现半小时互通。广汕高铁2022年建成后,从惠州到广州、汕尾也只要半小时。赣深高铁和广汕高铁还将在惠州实现转换衔接。再加上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深惠城际、深汕高铁、深大城际等,轨道上的深圳都市圈将成雏形。

惠州“丰”字大交通规划示意图 惠州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战争时期五城人民并肩抗敌

惠州建设“丰”字形大交通,其中“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当中的“横四”——深莞惠红色干线项目将于下月进场施工。据悉,该干线将带动沿线红色革命遗址发展。

这些革命遗址是红色历史的见证,更是为深莞惠河汕提供了统一的红色革命传承,成为打造深圳都市圈的内在文化联结之一,激发五城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进。

地处海(丰)陆(丰)惠(东)紫(金)五(华)五县中心地带的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四周高山险峻,易守难攻。1927年5月,东江第一次武装暴动后,海陆惠紫工农武装撤出县城,由海丰转移进入中洞,东江革委也随后进入中洞。

至此,中洞成为东江地区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被称“东江红都”、“广东井冈山”,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府。自1928年3月起,中洞人民与海陆惠紫人民、红军一起,抗击国民党数万军队的进犯,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   

被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的东江纵队,则是深莞惠三城人民并肩浴血奋战的见证。“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入侵华南。从1937年9月起,开始轰炸广东城乡。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共4万余人分三路在惠州大亚湾的澳头、霞涌、平海等地登陆。

仅仅10天,广州周边各县和东江下游大片国土沦陷。惠阳、东莞、增城、宝安各县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抗敌。成立了东江纵队的前身“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1943年12月2日,游击总队在坪山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1945年5月,广东省临委领导机关和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及后勤机关先后进入罗浮山,并开展了一系列革命运动,罗浮山成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如今,深莞惠各地围绕东江纵队分别建有纪念馆、陈列馆等,深莞惠三地因为红色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民间交往频繁。

罗浮山曾是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后建立东江纵队纪念馆 李海婵 摄

》》》粤东五城文化同源兼容共生

惠州位居广东粤、客、闽三大民系的交汇点,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叶春生曾撰文指出,“东江文化”就是以惠州文化要素为基础而构成的。

“追溯深圳都市圈的文化渊源,其实同属东江中下游区域文化圈。”惠州市历史学者、民俗专家林慧文介绍,明清以来,东江中下游区域基本形成了典型的集粤、客、闽、本地(惠州)多种族群及多种文化形态为一体的文化兼容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是以惠州为核心,且辐射影响到深圳、东莞、河源乃至香港、汕尾等地,因此深莞惠河汕五城的文化都具有‘兼容共生’的特质,具备历史的同域性和文化的一致性。”

作为地域文化中最准确的文化符号,民俗的相通性最具说服力。惠州民俗文化,可以说是东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一种“兼容”的民俗文化。林慧文举例说,这里的民间信仰倾向基本一致,普遍是多神崇拜。这些神包括了汉民族的俗神观音、关公,潮汕闽南族群倾向的妈祖、医灵大帝,惠州本地人和客家人的本土神谭公、林公等。

一条东江串联五城  黄辉延 摄

特别是谭公神,原本是惠州原产的神灵,后影响到市域外,在如今的深圳、东莞、汕尾等地尤为常见,甚至在澳门、香港乃至东南亚一带扎根,“从地方俗神的造神和崇拜,可见长久积蓄的地方民众文化认同心理和民俗心理。而谭公信仰的辐射力也充分体现出惠州‘兼容共生’特质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针对深圳都市圈规划,林慧文建议惠州继续发扬两千多年骨子里形成的“敢为人先”精神气魄,在此次发展大潮中“先人一步”。“惠州‘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历史上有众多闪光点,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惠州是辛亥革命策源地之一;改革开放后,深圳的前身宝安县从惠阳地区撤出,敢试敢闯建立特区。”林慧文说,惠州应用一如既往的开放包容心态和胸怀融入深圳都市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