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创想】惠州拟打造手信品牌体系,用手信讲好惠州故事 你外出旅行最爱带哪种手信?
2020-05-15 12:3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用手信讲好惠州故事
5月15日《惠州文脉》版面(局部)

【编者按】

“惠之为郡,东扼梅潮之冲,西接汀赣之胜,北负浈韶之重,南瞰渤海之险,崇山奥壑,蛋岛鲸宫,不二三百里而遥,诚雄郡也。”明代进士李义壮所撰《重修惠州府城记》里的寥寥数十字,高度概括出惠州独特的地理形胜。

摊开地图,作为五岭之首的大庾岭,其“脉凡二支,其一南行,自南雄至广州,其末干直走潮州,于潮州又分二支,其一西下惠州至罗浮,而水亦因之”。此水即为东江,与中国大多数河流不同的是,东江由东往西流。《广东新语》云:“或以为无水不流东,此水乃自龙川县夹城十里西流,《道书》最贵逆水,此罗浮所以为仙源。”

东江水逆流,罗浮山由是成仙源,惠州由是成福地。《广州先贤传》称:“粤产素多奇瑰之货。”范晔《后汉书》也云:“旧交阯土多珍产。”逆水为贵的岭东雄郡,孕育出数之不尽的优质物产,可谓物华天宝。

从本期起,《惠州文脉》推出物华天宝溯源系列调查,从东坡文化、葛洪文化、东江文化、客家文化等入手,解密“东江逆水”福地的文化基因。

罗浮山百草油在展会上引起关注

策划统筹/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李海婵 实习生 周婷婷

5月6日,惠州启动“岭东雄郡·惠州有礼”惠州手信产业提升及品牌打造工程,拟打造“一个总品牌+系列分品牌”的惠州手信一体化品牌体系,以此促进惠州“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工业”等融合产业发展,用手信讲好惠州故事,进一步塑造城市形象。

》》》国家级非遗罗浮山百草油:

小小一瓶传承千年技艺文化

最近,疫情带“火”了中医药,岭南中药产品代表之一的罗浮山百草油销量大涨,第一季度同期增长125.82%。小小一瓶百草油,经典的葫芦形瓶装,历经千年而不衰,在岭南地区几乎家喻户晓,成为居家旅行的良药。2011年,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惠州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罗浮山,享有“岭南第一山”的美誉。这里药用植物丰富,罗浮山百草油就诞生于这座“仙山”之中。东晋“医圣”葛洪在山中采药炼丹时,针对其森林茂密、空气潮湿、瘴气密布的特点,采集草药,炼成翠绿色液体,因处方近百味,以百草之意取名为“百草油”。

因为百草油对当时流行于岭南地区的温病时疫、寒热身痛等有神奇疗效,便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更有“百草精华百草油,百姓良药百姓求”的说法。

《广东省志宗教志》记载,“黄龙观道士陈伯辉,创制百草油”。葛洪的百草药油配方并无文字记录,由罗浮山道士口口相授,明代时罗浮山黄龙观道士陈伯辉在古方基础上加工定型,练成了功效奇特、性味平和的“罗浮山百草油”。

在20世纪初期,这一处方因战乱流落民间。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五六代传承人叶国经开始创办药厂,实现批量生产并远销东南亚。经第六代传承人陈新泉和廖志钟优化关键工艺参数,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再上台阶,走入寻常百姓家。

罗浮山百草油经典葫芦瓶盛装,成为当地人的记忆

经过多代人的不懈努力,罗浮山百草油的配方和制作技艺成熟,也有了现代化的提炼手段,但药厂仍遵循传统古法制药。罗浮山百草油第六代传承人陈新泉介绍,该药由68味中草药提取的百草精和11种植物精油,经过反复蒸馏、加炭脱色、冷冻等72道复杂工序配制而成。陈新泉说:“在所有药品类国家非遗项目中,罗浮山百草油的处方成分最多!”

“制作的关键在于百草精的提取。”陈新泉介绍,经过切片或粉碎的68味中草药置于药锅中,加茶油适量,浸泡15天,再反复过滤,方得百草精华。一般来说,500公斤的药材经过浸泡提取,仅能获得50公斤膏体,相当于提取了药材的1/10,其他9/10都是不可再用的药渣。

值得一提的是,罗浮山百草油68种药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珍贵中药材。罗浮山百草油时对药材要求严格,而且部分药材要求必须是属于野生的,比如野生金线风。近年来,随着山体开发和环境破坏,野生金线风的数量急剧减少,为购得符合生产标准的野生金线风,罗浮山国药以3万元/公斤的高价收购,保障药效。

在原材料及技艺上的一丝不苟,成就了罗浮山百草油的奇效,也使其成为惠州单品上亿元的药品之一。百草油能祛风解毒,消肿止痛、止痒,适用于治疗各种风毒、湿毒等。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罗浮山一带的东江纵队,就是用罗浮山百草油来提神醒脑、驱虫消炎的。该药被称作“罗浮山一宝”,在岭南地区和海外华人中曾大范围使用,有着广泛影响。

罗浮山百草油从一千余年流传至今,除了优良的功效深受老百姓喜爱,其背后的蕴含的文化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百草油以罗浮山的道家医学为源头,以岭南医药学为支撑。”罗浮山植物学家周天来表示,岭南医药源于罗浮山,而百草油是罗浮山地区地理、气候、医药、文化的综合统一体,因此其制作技艺在整个岭南地区传统医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岭南地区传统医药制作技艺和文化的缩影,对研究岭南医药和罗浮山百草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罗浮“圣水”酿米酒:

东坡饮此酒去疟疾留华章

除了罗浮山百草油外,古代惠州人还饮酒祛除因空气潮湿、瘴气密布等气候因素带来的寒热身痛等病。据《东坡寓惠传》记载,900多年前,东坡刚到惠州时,就因水土不服而身患疟疾,在惠好友将当地酿酒的配方赠与他,按照配方,东坡取罗浮山水,用糯米等原材料制酒,每日饮下此酒,身体日渐好转。他在《寓居合江楼》诗中留有关于酒的名句:“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一项名为“惠州糯米酒酿造技艺”的非遗项目,惠州糯米酒的原材料、制作工艺与《东坡寓惠传》中所记载的罗浮春极其相似。惠州糯米酒酿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钟兴玲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罗浮春极有可能就是惠州糯米酒的前身。

经过挑选的优质糯米即将入酒缸酿造

惠州糯米酒,承载着代代惠州人的记忆。以前惠州人爱饮酒,每日黄昏时分,结束了辛勤劳作后,惠州人会取几瓢经过悉心酿制的糯米酒,与邻里乡亲分享,品酒话家常。家中女主人生完小孩坐月子时,糯米酒更是少不了,所以惠州糯米酒也有娘酒、月子酒的别称。

“一瓶好的惠州糯米酒,原材料选取必须精益求精。”钟兴玲表示,做好糯米酒需要“好水”“好米”和“传统好工艺”。据传说,七月初七的水质甘甜而且还能久存不变质,雍正《广东通志》也有记载:“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现在他们也还保有这样的习惯:每年七月初七都会前往罗浮山取水来酿酒。

浸泡、蒸饭、下饼、糖化、发酵、压榨、炙烤、澄清、勾兑、检测、灭菌、装瓶……一瓶好的糯米酒由制作加工到装瓶出厂最少需要10个月,12道工序缺一不可。钟兴玲说,在米酒酿造的过程中,最需要把控好的是“糖化”。糖化的温度一般在28℃至36℃,在夏天会用空调降温,这样糖化过程放慢,口感更好。

“惠州糯米酒的顾客群体基本上在三四十岁以上,许多年轻人对此都不是很感兴趣。”钟兴玲说,现在他们也在“稳中求变”,一边正在申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边尝试改进糯米酒的包装,同时推出客家黄酒、青梅酒、蜂蜜酒等,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选择。

钟兴玲正在酒窖中忙碌中,再过几个月,将可品尝到醇香的糯米酒

2016年的广州春交会上,惠州糯米酒因为一个“巧遇”走出了国门。当时,一位美籍华人偶然发现了惠州糯米酒,品尝过后,感叹这就是自己寻找了很久的味道,很是惊喜,立马下单订购。惠州糯米酒因此远渡重洋,同时也让惠州传统文化、东江文化,借着酒香飘出了国门。

不仅如此,近几年东江糯米酒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拓宽了自身的销售。乘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春风”,惠州非物质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

》》》惠东、博罗沉香:

越来越多人点名要“惠州香”

沉香被称为“药中黄金”,广东省沉香的代表“莞香”更是久负盛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惠州也是莞香的主产区之一。据惠州市沉香协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惠州沉香种植面积约9万亩,植株超过1000万棵,是中国最大的区域性沉香种植生产原料基地之一。这里还诞生了广东唯一一家上市沉香企业,而在全国也仅有两家。

备受市民喜爱的“惠州香”手信

早在明清时期,泰美车村沉香产品已开始加工外销。那时村里有一家张姓农户,男丁在南洋务工时,发现“香”在南洋市场广阔。颇有经济头脑的他,就带动家人,在村里种植沉香树,并成立制香作坊,在家专门制作香品,基本形成初步的产业链条,慢慢成了数代张家人的营生。因为路途遥远、利润较低等原因,制香技术慢慢失传,他们家族产业也逐渐衰落。

近年来,“惠州香”的历史面纱被揭开,惠州也开始着力打造自己的沉香品牌。从历史源流上来讲,惠州沉香入药可追溯至东晋时期。“小仙翁”葛洪在罗浮山隐居时所著《肘后备急方》里,记录了许多用香药疗病的医方,其独创千古名方“五香连翘饮”,就以沉香、丁香、麝香、木香和乳香入药,治疗积热、结核、恶疮和肿痛等。这开启了用香入药的南药发展史,给惠州留下了沉香药用的历史文化财富。

在惠州博物馆三楼展厅里,有一件惠城区东平窑头村出土的北宋东平窑黄釉莲瓣纹炉。据工作人员介绍,此类香炉被称为折沿炉或行炉,初为礼佛香具,后逐渐成为日常香器。其刻花、姜黄釉等工艺上的成熟,反映了当时惠州香炉烧制业的卓越成就。

文献记载,早在宋代,开辟于罗浮山冲虚古观旁的“洞天药市”与广州芳村花市、广西合浦珠市和东莞寮步香市一起,被称为岭南四大集市。罗浮山“洞天药市”是当时岭南地区最大的药市。鼎盛时,药市绵延数里,岭南乃至东南亚的药商云集于此。

由惠州本地出产,可以畅通气脉功效的沉香茶

在水东街一家名为“香系缘”的沉香店,店内摆着的沉香香薰、沉香手链、沉香茶等手信产品,有不少产自惠州本地。据店主介绍,海南香、莞香在“香圈”中的地位很高,向来在市场上比较“吃得开”,但近两年,也有不少顾客直接上门找“惠州香”,这令他十分欣喜。

惠州市文化馆·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袁学欢说,其实惠州香与海南香、莞香品质差不多,但以前经营“惠州香”的商铺很不自信,经常把它当海南香卖。袁学欢说:“现在惠州香逐渐被认可,这种情况也很少了,目前惠州香的产地惠东、博罗两县均在筹备将制香工艺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石界新宠惠东玉:

玉石雕件跻身惠州手信行列

这两年,在国内玉石圈中出现了一位“新秀”,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一举拿下“天工奖”“玉魂奖”“琢越杯”等多个奖项,它就是产自惠州惠东县东北部莲花山脉、乌禽嶂山脉、西枝江流域的“惠东玉”。

2011年,有外乡人在西来古刹附近挖采“黄蜡石”,后警方将缴获的石头回埋。从那时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禁止在此地挖掘玉石资源。

精雕细琢下,惠东玉更加受欢迎

也正因此,惠东玉出产的数量极少,大都靠当地石农或美石爱好者,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以捡石的方式在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寻找获得。

惠东玉属石英质玉,相比于广东台山玉、云南黄龙玉、新疆金丝玉等,惠东玉发展时间不长,没有知名度,也未被国家正式命名。

不过近几年,在各类展会上,越来越多喜爱玉石文化的人关注到了惠东玉。2018年2月,惠东县观赏石协会正式成立。春节期间,协会策划举办了首届观赏石展览,展出近300件惠东玉石,极具观赏性的玉石也引来众多石友与惠东市民关注,顿时名声大噪。

随后,“惠东玉”不断走出惠州,外出参展、参赛,名气逐渐打开。更让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惠东县城逐渐出现了雕刻群体,补上了玉石产业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玉雕师的巧手,玉石有了文化意义,变身为文化产品。现在,惠东玉已经成了玉石圈的新宠,逐渐成长为惠东县的文化名片,用惠东玉所雕刻的挂件渐渐跻身惠州手信行列。

【文脉观察】

惠州手信急需发展平台

“我们现在做的是鸡仔饼。鸡仔饼是客家地区特色传统饼类名小吃,它吃起来甘香酥脆……” 5月8日,惠州市博罗县观音阁德源楼内,惠州市非遗传承人李超宏、李晓聪架起手机,开始了网络直播卖货。

这是由惠州市文化馆、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探寻非遗之美”系列活动之一,该系列活动启用非遗传承人直播带货模式,探索非遗活态传承。

数据显示,当天直播间的点击量达3.8万。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不少网友热情下单。传承人上午做饼,下午发快递,忙碌了好几天。看似简简单单的直播,其内里有着大学问,怎么样把文化生动地传播出去,怎样把产品卖出去,需要做更多的思考。大众在购买食品时会选择有QC认证的产品,但受条件限制,目前惠州的非遗产品基本上未有申请。

工作人员正在包装产品

惠州要推广手信产业,用手信讲惠州故事,袁学欢认为急需解决的就是发展平台问题。她表示,自己从2011年开始,就进行了不少探索。2011年合江楼重建后,惠州曾将一楼打造为惠州特产区,但由于当时临近的水东街正处于建设时期,来往旅客不多,特产区的人流量也不是很理想;她也曾在惠州西湖丰湖书院试点,但因地理标识等原因,未能与西湖形成连片效应,再加上往丰湖书院运货十分不便,最后只能草草作罢。

“我们需要一个平台,将我们的好东西推广出去。”袁学欢说,目前线上经济发展的势头很好,但这并不代表只做线上就可以,我们要线上与线下兼顾,才能更好地推广惠州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说:“这段时间,惠州也学习其他城市,在惠州汽车站设置手信销售点,但因为费用等问题,目前在汽车站展销的非遗产品只有博罗凉果。如若政府部门能够在平台搭建、店面租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区域,搭台给非遗传承人唱戏,最好不过。”

【文脉探讨】

什么样的手信最受欢迎?

那么,对市民来说,什么样的手信最受欢迎?

在旅行社工作的李先生主要负责的是“轻旅行”线路,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为90后、00后一代的游客,他告诉记者,这类游客外出游玩,更多是为了放松心神,他们到某个地方旅游时,会购买具有当地明显标志或文化韵味的明信片、邮票,写下自己的心情或见闻,寄给朋友作为分享;另一种则是购买便携的特色食品,带回去给家人、朋友品尝。

市民许女士是个旅游迷,她很喜欢给家人和好友带礼物,也喜欢带些东西回来留个纪念。“有一次我去印度尼西亚玩,回来的时候给爸妈带了衣服,给朋友带了咖啡……塞了满满一行李箱,最后发现网上都有得卖……”许女士表示,如果景区卖手信的地方可以提供邮寄服务或开设线上店面,这对于游客来说是一大便利。

开设香道课,市民品味香文化

市民郑先生则比较偏向于带回有传统色彩的手信,比如他去西安旅游后带回了兵马俑的手办。他说:“它是我旅行的记忆,就好像还可以跟我讲述古时西安发生的故事,算是一种寄托吧。”

近年来,康养成为大众所关注的话题,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他们更倾向购买比较有特色的康养产品。市民林先生就喜欢这样的手信产品:“身体健康最重要,带点药材回来,还可以给小孩子补补身子,他们平时学习、工作怪辛苦的。”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