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冯玮瑜
作者介绍:著名收藏家、广州市当代艺术研究院理事长、著有畅销书《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收藏》《藏富密码》
瓷器里有一种釉色,要出窑后才知道会烧成什么效果,往往是釉色发生幻变,非人工所能事前控制,那就是窑变釉。
窑变釉的最初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某些釉料,施于瓷器坯胎后入窑焙烧后,产生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有的像春花秋云,有的像夕阳晚霞……釉色变幻而不可捉摸,完全离开了施釉时的设想,人们对此现象称之为“窑变”。
实际上,窑变釉属于高温单色釉的一个种类,在烧窑前,各种瓷器都是敷施同一种釉料,但由于放置在窑内不同位置,窑温有所差异,釉料在窑内些微差异的温度下,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出窑后产生奇诡变异,出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非人力所能为。
到了乾隆时期,窑变釉烧制工艺已炉火纯青,窑工大体上已能掌控色泽,唯窑变效果仍难每件相同。
2016年10月中旬,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又开始了,我应邀到著名的“嘉德讲堂”作《御用陈设瓷的荣光》讲座,同时也选择喜欢的拍品准备参与竞拍。适逢英国BBC电视台来拍摄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我作为中国收藏家的代表,将由BBC电视台跟拍观看预展、参加竞拍的过程。
拍卖是在第二天的嘉德瓷器大观夜场。轮到这件乾隆双耳瓶上拍时,我一边参与举牌竞价,一边留意现场情况:委托席有三个牌号在出价,现场还有另一个牌号在争抢,总共5家在竞争。
这件拍品由20万元起拍,竞价到40万元后,委托席早已偃旗息鼓,现场号牌也歇息了,眼看就要敲槌被我竞得,不料坐在我前几排的一个小胖子这时突然举起了牌子,又有新人加入,这回捡不到“漏”了。只得敛裾衣裳,继续战斗。
没想到这小胖子不依不饶,不停举牌跟我较劲。
奇怪?小胖子不会跟送拍人一伙吧?俗语说真人不露相,可昨天BBC电视台来跟踪拍摄时,我拿着这件瓶子解说过,那么多人看着,莫非消息传到送拍人那里,小胖子故意“做局”而来?
全场都静下来,看着我们二人龙争虎斗。
我举起一个手掌,示意拍卖师应价50万元,小胖子仍然不依不饶,拍卖价仍不停地加上去。
……
“60万元。”小胖子叫出新高价。
这时我等了一会儿,有意让竞价节奏放缓一下。拍卖师喊了好几次后,我伸出一根手指,向拍卖师示意一下。
拍卖师心领神会,随即喊出:“61万元。”
拍卖师连续吆喝多回,小胖子没有动静了。“啪”的槌声一响,这只乾隆窑变釉双耳瓶终被我拿下了。
其实,此瓶在60万元左右落槌是合理的,以往远不止这个价格,现在刚遭遇艺术品市场调整而略有下滑,我是理性的人,如果价格再往上走更多,即使是BBC跟踪拍摄,我也会放弃的。
这件乾隆窑变釉双耳瓶唇口,长颈,两侧饰祥云耳,折肩收腹,肩下凸起弦纹一道,腹下渐收至底,圈足微外撇,器形挺拔隽秀。通体施铜红窑变釉,釉层肥厚,斑斓无比,光彩夺目,艳丽的紫红色釉中夹带着一片天蓝色釉,天蓝釉又自月白至紫蓝等多层次渐变,红紫交融,蓝白掩映,虚幻奇诡,浑然一体,器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覆以芝麻酱釉。
窑变釉以变幻奇诡为美,虽然人工,却道法自然,釉彩水乳交融,变幻莫测,不见人工痕迹,体现了人工向自然的致敬。
这件窑变釉双耳瓶的入藏过程,交织在一连串故事里,被英国BBC电视台全程拍摄记录下来,在2017年6月3日在英国BBC电视台和中国江苏卫视同时在全球播放“你所不知道的中国”里呈现,后来又反复多次播放,在艺术品收藏界,好评如潮。
2019年11月16日,北京诚轩拍卖2019年秋拍瓷器工艺品专场里,一件同样器型、大小一样,釉色近似的乾隆窑变釉双耳瓶以126.5万元成交,成为该场成交最高价排名的第四位。短短两年,类似的器物,价格已翻了近一倍。
是金子总会发光,价值总会被市场证明。
玮瑜说陶瓷
窑变釉知多少
窑变釉是单色釉里的一种,例如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瓷器,就是著名的窑变釉品种之一,清代著名的康熙郎窑红釉、豇豆红釉等瓷器,都属于窑变釉。
瓷器在入窑焙烧之前,本来都是敷施同一种含金属矿物质的釉料,由于窑内纵向和横向都存在着温差,或因氧化焰或还原焰的不同,烧成后瓷器出现非人力预设的釉色变异,这种釉就叫做窑变釉。
窑变釉由于釉汁在窑内高温下流淌,颜色变幻,任其自然,所以出窑时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效果。
同治、光绪时期,窑工们利用铁元素在经过还原反应后会呈现为黑色的原理,在穿带瓶的四个角单独施上含有铁元素的釉,出窑后器物四角为亮黑色,其他为窑变红色,这种效果被称为“三羊开泰”。此种釉色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发展至今。
以往窑变釉的釉料全部是矿物质釉料,没有精细的化学成份分析,对窑变效果凭窑工的经验而不能随心所欲。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化工釉料的出现,以及温度稳定可控的汽窑、电窑的使用,现代技术已可以控制烧造窑变釉瓷器了,唯化工釉与矿物质釉烧造出来的瓷器质感仍有相当大的区别。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施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