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耸立在城市天际线上,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泗洲塔文星塔提振了惠州文气
2020-03-13 11:4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耸立的泗洲塔坐镇湖山  王锭铨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吴大海

“明代西湖建设的最大手笔,就是新建三台塔(文星塔)和重建泗洲塔。” 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惠州文史学者何志成介绍,西湖八景之一“雁塔斜晖”所指的文星、泗洲双塔,原来是由一对明代师徒先后建设。这两座宝塔分峙于西湖南北,像雁行一般相互呼唤照应,可惜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文星塔被拆除,只留泗洲塔形单影只。

时代演变

古塔成了文气所在

“这两座塔的建造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振兴惠州的文运。”何志成介绍,三台塔位于惠城区下角回龙寺中,因高踞于东江边三台石(原糖厂内),又称大江塔。

回龙寺是明代惠州三尚书之一的叶梦熊为真空和尚而建,而三台塔则是由他的夫人廖氏出资建设,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建成。建此塔的目的是“壮龙运旺气”,故塔又称为文星塔。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西山之巅的泗洲塔倒毁,万历初年有人在塔基上改筑一超然亭。万历四十三年(1618年),时任惠州巡抚见惠州人文不及前朝,便捐金三百重建泗洲塔,以振惠州文运,前后费时五年建成。

“建筑物所蕴含的内涵会随着人的思想演变。”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研究员李明华如是说。他是明代云南巡抚、河源人李焘的十六世孙,他的先祖曾为泗洲塔写下《重建泗洲塔记》,惠州著名画家黄澄钦还曾经画下李焘修塔一图。

据李明华介绍,唐朝人建造泗洲塔的目的是纪念泗洲大圣僧伽,到了明朝该塔反而成了文气所在:“明代官员对山川、人文地理十分热衷,认为泗洲塔能提振惠州之文气,从这以后,该塔的宗教意味就淡去了,成了人文之塔。”

青出于蓝

徒弟手笔超越师傅

“相传主持建造这两座宝塔的设计师是一对师徒,文星塔由师傅先建,泗洲塔为徒弟后建。这泗州塔的规制风格虽与文星塔颇相近似,但审美效果之佳却是青出于蓝而远胜于蓝。” 何志成认为,在岭南众多宝塔中,惠州泗洲塔既非最高,亦非最大,但正因为它不盲目攀比气派和排场,才与西湖相称,“无论是位置、材质、形体还是高度,它都与湖面宽窄、湖山起伏、湖岸曲折、湖景疏密一一匹配。泗洲塔朴厚静穆的气度,与娥眉淡扫的西湖气质十分契合。”

惠州文星塔

事实上,这样的观感正来自于设计者的巧思。何志成介绍,徒弟在建设泗洲塔时有意将三至五层建得稍稍粗壮一些,这样就在视觉上给瞻仰者以负重挺身的动感,令人感觉塔身含有一股昂扬向上、直冲霄汉的气势。此塔厚重,立于西山之巅,便令惠州西湖有了中心和重心。正如清代大诗人宋湘诗曰:“此塔立此湖,此湖泄其大。塔影落湖中,塔气出天外。”

历史遗憾

“文星”被拆“泗洲”落单

数百年来,两座塔分峙于西湖南北,像雁行一般相互呼唤照应,“雁塔斜晖”也成为惠州西湖最为经典的风景之一。可惜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师父建的文星塔被无端拆毁,仅余泗洲塔形单影只。

2013年,惠州在距离原址约200米的地方重建文星塔,次年落成,但毕竟并非原塔,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不过,泗州塔得到了越来越好的保护,这值得欣慰。何志成感慨:“直到今天,泗州塔仍然是西湖乃至于整个惠州城当之无愧的标志性建筑,显示了明代惠州建筑水平的高超和审美情趣的高雅。”

【记者手记】

西湖古塔仍是打卡圣地

如今,提到惠州西湖,人们就会想到泗洲塔,该塔已经成为西湖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从景区正门进入景区,直走便可到达泗洲塔。只可惜,由于疫情影响,景区如今人影寥寥。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除夕到十五,惠州西湖景区接待人数共计10.0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94.16%。

下午5时,太阳逐渐落山,在平时,这正是此地客流最旺的时候。但记者在西湖景区门口观察了15分钟,仅有21位游客进入景区,大多数人看见花灯未通电就匆匆离开。

民国老照片上的泗洲塔和六如亭 资料图

不过,这时有两位穿着入时的年轻女性来到泗洲塔下,先是将泗洲塔当做背景自拍,又录起了抖音小视频。

她们表示,自己闲暇时偶尔会来西湖逛逛,而泗洲塔是必到之地:“因为这里是西湖的地标,建筑好看又适合入镜,别人一看就知道我们在西湖。今天这里人好少,这很少见,相信疫情结束又会很多人,我们就趁人少赶紧多拍几张。”(吴大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