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夏杨
惠州风景首推西湖,而西湖之美景,称得上是点睛之笔的,泗洲塔算一个。在西湖景区里,无论从哪个角度瞥向这片山水,泗洲塔都在水天连接之处凌波而立,十分醒目。设想一下,如果西湖风景中没有泗洲塔,这幅山水画的颜值会逊色多少!
在中国,到处可见塔的身影。惠州泗洲塔单从建筑层面观之,并无格外奇特之处。为何泗洲塔对西湖来说那么重要?除了现实的风景因素外,恐怕还和它的历史和故事有关!
身世来历远溯盛唐时代
惠州西湖上的泗洲塔始建于唐代,为纪念西域高僧僧伽所建。
其实,僧伽大师并未到过惠州,惠州建此塔,只是大兴佛教时的顺应潮流之举。
在唐代,敬奉佛教的皇帝热衷于建塔修寺,比如武则天时全国纷纷修建“大云寺”,唐玄宗时各地道场纷纷改名“开元寺”。
唐中宗时,为了纪念高僧僧伽,在他生前传道弘法时间最久的泗洲(今江苏盱眙)建塔。此后直至宋代,随着僧伽信仰的持续高热,全国各地纷纷仿建泗洲塔,惠州的就是其中一座。
然而,历经烽火战乱和岁月洗礼,各地的泗洲塔保留至今的已寥寥无几。除了惠州这座,河南南阳还有一座。南阳泗洲塔位于唐河县境内,不过这座塔的修建时间要比惠州的晚一些,始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
惠州泗洲塔坐落于西湖中的西山之巅,是西湖上最古老的建筑。泗洲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高约37.7米。登塔瞭望,西湖全景尽收眼底。
惠州泗洲塔始建于唐中宗年间,泗州塔的历史从那时算起,至今有1300多年了!
不过,如今的泗洲塔并不是唐代那座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泗洲塔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万历初年改建为“超然亭”,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复建为塔,至今也有400多年历史了。
泗洲塔的选址和设计都独具匠心,它挺立在西湖之上,群山之间,和周围的湖山风景形成了极好的呼应,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过来,它都是山水风景的视觉焦点,并增添了湖光山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对此画境,清代惠州诗人寥贞曾写道:“浮屠孤峭插云烟,金碧辉煌夕照边。倒影入湖翻彩笔,凌空书破镜中天。”
古往今来,惠州西湖之美,湖光塔影都是最妙的一笔!
“泗洲大圣”曾被尊为“国师”
惠州泗洲塔是为纪念唐代高僧僧伽所建,因此又名“僧伽塔”、“大圣塔”。僧伽是谁?
历史上的僧伽,是唐代西域何国(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高僧,唐龙朔三年(663年)来到大唐,并南游江淮,在当时的泗洲一带(今江苏盱眙)建起普照王寺(又称普光王寺)传经布道。
僧伽道行高深,声名远播, 在民间信仰中受到了佛一样的礼遇,人们造寺庙供奉他。僧伽在佛教典籍中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因此唐朝时的观音像就是以僧伽的容貌为模本的,后世才演变为女相。
708年,僧伽应召入长安,被中宗李显尊为“国师”。但两年后的710年,他就圆寂了,享年83岁。唐中宗为其敬漆肉身,送回泗洲筑塔供奉,称之为“泗洲大圣”,用来供奉他的佛塔,即为“泗洲塔”。泗洲塔成了当时佛塔的样式典范,此后各地建塔,对之多有模仿。
后来泗洲寺塔毁于大火,僧伽肉身受损,遂火化,得舍利。
关于僧伽的真身舍利一说,考古发掘已经证实。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江阴市青阳镇清理悟空寺塔遗址时,发掘出土一石函,内有影青瓷钵,钵内有影青点彩净瓶,瓶中有数十粒舍利,五彩斑斓,圆润光滑,晶莹发亮。石函上的铭文证实,瓶中即为“泗洲大圣”舍利。
塔名来自神秘的“泗洲城”
现代人对僧伽的认知度已经不高。不过有一个大致同时代的人,我们都知道。那就是“诗仙”李白。李白和僧伽是同乡,都出生于“碎叶城”。
“碎叶”是一个古地名,唐代属西域都护府,是“安西四镇”之一,现在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托克马克城附近,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正经过那里。
李白曾专门写诗给这位同乡。这首诗流传至今,诗名就叫《僧伽歌》:“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
李白接下来的诗文,简直为他画了像:“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可见,仙风道骨的李太白,对这位佛家同乡,还是充满崇敬的!
与这位唐代高僧的身世一样神秘的,还有僧伽所在的泗州城。这也是泗洲塔名字的来历。
泗州城被考古学上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传说它一夜之间消失不见,沉入了洪泽湖。和泗州城一起沉没的,还有僧伽当年弘法的普照王寺。
泗州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消失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此后,它只出现于当地人的传说之中。
2014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淮安市盱眙县勘探发掘,沉没水下330年的泗州古城终于重见天日。经考证,位于淮河与汴河入河口的泗州城,是受黄河泛滥影响,被洪水和泥沙淹没、填埋的。考古工作者还找到了普照王寺的遗址所在地。
沧海桑田,僧伽大师的踪迹已经不见,而受其影响在南国惠州建起来的泗洲塔,经历兴废沉浮,至今仍矗立在西湖山水的天际线上。
与惠州风景人文完美融合
泗洲塔建成后,便和惠州的风景人文融为一体。它矗立300多年后,惠州迎来了一位大文豪,他就是苏轼。
这位被贬到惠州的诗人,在西湖的美景中迷醉。仕途坎坷令他郁闷,他在山水中汲取着慰藉心灵的能量。他很“爱玩”,游兴一来,不分白昼黑夜。
时间跨越近千年,西湖一定还清晰地记得那一晚。苏轼和朋友饮完酒,已经是深夜,他乘着夜色徜徉在西湖山水中。“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他用诗词记录下来了那一刻的所见所想,至今令我们如临其境。
苏轼称泗洲塔为“玉塔”,月色溶溶,波光中塔影摇曳,那一刻的独特感受,东坡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定格下来了!
后来,南宋诗人刘克庄游惠州西湖时想到苏东坡和这首诗,认为“玉塔卧微澜”堪称千古绝唱,留下了“不知若个丹青手,能写微澜玉塔图”的感慨。
早在苏东坡到来之前,有个叫陈偁的惠州太守,将泗洲塔纳入“惠州八景”之中,称为“雁塔斜晖”。清代藏书家吴骞曾赋诗赞扬泗洲塔,写下的正是“雁塔斜晖”的意境:倒景入湖塔影长,湖光袅袅动斜阳。不知自起浮屠日,几度金乌下复翔。
泗洲塔如画龙点睛之笔,点亮了惠州西湖这一方山水的大美。有研究者认为,泗洲塔在唐代初建时为“佛塔”,而到了明代重建,更多演变成了“风水塔”“风光塔”“人文塔”。明代学者李焘在《重建泗洲塔记》中就曾说,泗洲塔对当地风水而言是个“巨镇”!
时光荏苒,泗洲塔历经兴废枯荣,至今矗立在湖光山色之中,成了这一方山水的守护神。从宗教信仰到百姓生活,从山水风光到心理感受,泗洲塔真正走进了惠州人的心灵深处。每当看到它,既感受风光之美,也感受到内心的安宁。
无疑,泗洲塔早已成了惠州的象征,它浓缩成了一个文化符号,维系着惠州人的家园感情,无论你在天涯海角,想到它,你就会想到家乡!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