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珍惜春光 不负节令
2020-03-13 10:0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二月二刚过,男人们牵出囤养了一冬的牛,开始翻耕肥沃的土地

农民在整理水田

特约撰稿/苗理洁

惠州农谚里有唱:“二月二打雷,谷尾较重捶。”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传说的土地阿公生日,若这天打雷,可预测夏季稻谷丰收。这日惠州城的天空果真传来轰轰的雷声,行雷还夹裹淅淅沥沥的春雨,湿润了干燥一冬的土地。至此,惠州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乡村,悄然掀起了春耕的热潮。

以惠州为中心向东江上游溯去,坐落风景秀丽的芦洲镇芦村,二月二刚过,男人们牵出囤养了一冬的牛,开始翻耕肥沃的土地。女人们则为种植谷豆等作准备 。祖祖辈辈传下的农事,随节令循序渐进,眼下先种下花生,埋下地里的花生种子,不必担心二月里最后一场的倒春寒,等这场春寒过去,紧跟着就该播谷种了。

疫情下的芦村,依然安宁平静,村头高耸的木棉树花开万朵,十足彰显英雄的气概;农家房前屋后的菜园和果园则一片青葱,充满无限生机。村民明白,祥和的日子不是凭空掉下来,那是各级政府组织的好,多少人在努力啊。

就拿镇政府干部来说,都包片到村。他们宣传防疫知识,与村干部一起给各家人测量体温,逐一排查异常。特别是这种“保姆式”的服务,令广大农户心里感到异常的温暖。那是全方位的服务,一点都不含糊:众人如“点菜”般地将春耕备耕的需求统一发到微信群,由包干的干部负责梳理归纳及汇总。随之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备耕种子的筛选和操作的管理,紧接着是督促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逐一落实到所需的农家 。每个环节如齿轮般吻合,疫情下的春耕备耕可谓前所未有。

乘着春风的翅膀,再看依偎着罗浮山的博罗福田镇横溪头村,已百鸟啁鸣,春意盎然。这座罗浮山下客家人聚集的古村落。古色古香的韵味包含于这里开春时节演绎的一套传统歌舞《舞春牛》,传承至今近120年历史。《舞春牛》表演无需舞台,无需背景,只有演员四人和简单的道具,自然,纸扎的黄牛和犁耙是主要道具,扶犁的农夫和挑花篮的女子(寓意春的使者)是主角。另两人调节气氛,诙谐搞笑的配角。90分钟的《舞春牛》,内容丰富,轻松活泼,皆歌皆舞,皆说皆唱,目的是鼓励年轻人积极投身春耕。叫人明白,“业精于勤荒于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铁定规律。歌舞更是穿插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通过这种形式,祈祷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出《舞春牛》,2016年春天已经列入惠州市非遗项目,蓝永平和另一位乡亲成为第五代传承人。

如果不是疫情影响,《舞春牛》如往年一样,在立春前开演,让翘首以盼的乡亲们乐乐呵呵地过把瘾。

一场疫情,也令蓝永平安静下来思考许多问题。横溪头村不仅仅第四村民小组的田地出租,别的村也同样。如今年轻人大多不愿意种田,都到工厂当工人去了,田地留给家中老人管理,可又有多少老人有能力管理呢?只能出租田地。他在想,长此以往,《舞春牛》就是单独的自娱自乐而失去它原有的意义。

还是有担当的年轻一代看得高,望得远。从小生活在芦村的黄婧,现是芦洲镇文化站站长。黄婧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工作 。她清楚,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还是短板,农业现代化还是短腿,农村需要年轻人去开拓和建设。

黄婧心中一直有个设想,那就是振兴乡村,改变旧观念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乡村不仅要经济的丰裕,还要精神文化的富足。她跟领导提出自己的设想:设法建立弘扬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教育基地,不仅农村的孩子接受教育,包括城里的孩子寒暑假都可来学习,这种教育还要持之以恒进行下去。让年轻的一代,通过学习实践,爱上土地,爱上种植,爱上绿色生态,爱上大自然。

她相信,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和农业的科技发展,也许几年,也许十年、二十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农业作为自己喜欢的职业,会在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黄婧的脑海,已清晰勾勒出未来的蓝图:乡村既像花园也像植物园,吸引越来越多城里人来旅游和观赏。

黄婧无疑是新一代有理想、有干劲的乡镇干部的缩影。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2020年这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春天,人们珍惜春光,不负节令,在播种,在思考,更在努力地探索和奋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广袤的田野,永远让人们充满期待和希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