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西湖】被湮没的历史名园——惠州兼园
2020-01-10 01:09 羊城晚报 原创
清初惠州还有一座著名的、与李氏山园和叶氏泌园对比毫无逊色,但却被近、现代惠州人遗忘的私家名园——叶氏兼园。

文/何志成

据《惠州西湖志》记载,惠州历史上有多个名园,其中较为著名的私家名园有李氏山园和叶氏泌园。李氏山园是由北宋进士李思纯所建,位于今子西岭附近,北宋唐庚贬居惠州曾在园中筑庐而居。该园高下数十亩,草木华实,临江有潜珍阁,苏轼居惠期间曾为之作铭。叶氏泌园是明南京兵部尚书叶梦熊之孙、世袭锦衣卫叶维城别业,位于今丰湖惠州学院内,即屈大均诗“归筑楼台半是湖”和陈恭尹诗“实得龟峰千顷波,增筑楼台三百堵”是也。该园有亭、台、楼、榭,名流文宴,盛极一时。除此之外,清初惠州还有一座著名的、与李氏山园和叶氏泌园对比毫无逊色,但却被近、现代惠州人遗忘的私家名园——叶氏兼园。

冬荷  汤青/摄

兼园位于惠州府城之南山(今市十一小学西侧高地),在澹归和尚所作的《兼园记》中曰:“园之观前兼江,后兼湖,四外兼山,介于内外之间兼城廓;内兼宅,宅兼池,池内兼山……;同兼独……古兼新……大兼小……平兼峻……密兼旷,斯兼之名之所独得也”,故名之兼园。《兼园记》描述兼园之美,是“密树复阶,疏竹拂径……迎朝曦,纳晚凉;清风可呼,碧涛欲应,焕若文漪”。有“梧凤”“寿燕”“潜斋”“书屋”等厅堂,更有“挹淓”“含余”“冪翠”“万象”“来鹤”等亭阁点缀其间;还有“孟公”“采荣”两高台,台下有池,池有曲栏小桥,老榕卧池;小径芭蕉和夭桃参差,松竹与寒梅相映。更兼该园地理位置优越,前为西支江(兼江),后为丰湖(兼湖),介于方山和银冈岭之间(兼山),处于郡城之中(兼城);在园中登高远望,东面直对白鹤峰东坡故居,只见“万家鳞次,两江飞流,交于几席”;西面俯瞰丰湖,碧波潋滟,远山含黛,雁塔、苏堤、孤屿、荔浦等名迹一览无遗。这座园林与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这清代广东四大名园对比也毫无逊色。

这座位于惠州郡城内的历史名园,为何会过早衰落以致后来被人们遗忘呢?这要从为兼园题记的澹归和尚说起。

澹归和尚俗名金堡,字道隐,明崇祯十三年进士,曾知临清;明中央政权崩溃后事南明,任兵科给事。因金堡在南明小朝廷内与袁彭年、丁时魁、刘湘客、蒙正发等结为朋党,号称“五虎”,于朝中联手连劾三名宰相,为事过甚,被永历皇帝杖戍清浪卫。他起程行至桂林,适遇清兵南下,他以明末“遗臣”自居,与清皇朝采取不合作态度,遂窜入桂林茅坪庵剃发为僧,法号性因。清顺治九年,他前往广州拜函昰(惠州博罗高僧函可师兄)为师,更名今释,字澹归。康熙元年(1662年),前明大学士李永茂之弟舍丹霞山旧宅为别传寺(今名丹霞寺),请澹归和尚为主持,开堂说法。清康熙四年(1665年),澹归和尚托砵流连惠州,与郡人叶维城、姚子蓉、叶许山、龚章等交往甚密,经常结伴游湖唱和,并将所作诗文集为《鹅城唱和诗》编入其《遍行堂集》。康熙十九年(1680年),澹归和尚说偈端坐而逝,时年六十七岁。澹归和尚圆寂后安葬在丹霞山海螺峰下,其生前所撰《遍行堂集》藏在丹霞寺附近山洞。

因澹归和尚挂锡惠州期间,常与惠州反清复明的仁人志士聚首于兼园,抨击时弊,慷慨悲歌,使这座私家园林染上反清复明的政治色彩。在清皇朝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这可能是致使兼园过早衰落的主因。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月,叶许山后人叶瑞五在寿燕亭(原兼园寿燕堂)招饮顺德何绛。何绛是广东“北田五子”之一,目睹当时兼园景物,写了一首七言变韵长诗,前两韵曰:“城中大小山有六,无如此山快人目;苍松百尺夹广路,袅袅青萝挂高木。路穷忽见有人家,依然鸡犬与桑麻;此间男女并耕作,群羊曝日眠野花。”在何绛的笔下,澹归和尚题写《兼园记》过后二十年,兼园虽然风景依旧,但已洗尽铅华,走向衰落了。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澹归和尚逝世后藏在山洞的《遍行堂集》被官府发现,因集中载有反清复明和触犯时忌的言论,引发了一场文字狱,株连僧俗五百余人。此后《遍行堂集》连同他在惠州所作的诗文,一起被列为禁书而在内地佚散无存。郡人怕触犯时忌,遭受株连,自然更不敢再提兼园之事。随着时间推移,这座兼园逐渐湮没及被人们遗忘,也是情理中的事。

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惠州学者吴定球先生于2002年6月在香港志莲净院藏书室中,发现了澹归和尚在惠州所作的部分诗文,其中就有《兼园记》。征得净院主持同意,吴定球先生将这些诗文复印带回惠州,这座“兼园”才重新被郡人所认识。惠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又是现代园林绿化名城,澹归和尚《兼园记》的发现,使宋代李氏山园、明代泌园、清代兼园这三大名园与现代的惠州园林连续起来,形成完整的园林历史链条,实在是惠州园林文化的一件幸事。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