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羊网记者 李海婵
“南海水面映霞光,海风阵阵掀起浪,啊的哦哦,哦哦哦香,站在床头紧拉网……”这种来自大海,夹带着清凉海风的歌声, 是“以舟为室,浮海而生;以浪为枕,对月而歌”的渔民唱出的渔家小调,是充满南方滨海文化特色的惠州非遗瑰宝——渔歌。
悠扬的渔歌背后,是一段心酸的历史。渔民古时被称为“疍家仔”,“落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是渔民在旧社会艰难生活的写照。他们四处漂泊,四海为家,千百年来只能以歌自娱、以歌解忧。所以,不论男女老幼对渔歌都能信手拈来,随性而歌。
惠州渔歌主要分布在惠东、惠阳、大亚湾沿海地区。惠东渔歌是惠州渔歌的代表。
随“百越疍民”的迁徙由福建沿海传入惠东的渔歌,从宋朝就开始流传。当地人称为“鲘船歌”或“城歌”。惠东渔歌曲调多样,旋律韵味独特,共有29个品类,其中最主要的有啊啊香调、啦打嘟调、贤弟调、罗茵调等。渔民群居时往往以“答歌”为乐,“答歌”即“对歌”,或称为“斗歌”,徒口清唱。曲式结构多采用上下句形式,一呼一应,再长的歌词在曲调上也能反复往回,直至终篇。
时至今日,每逢年节,渔民们仍保留聚艇于避风港内唱渔歌的习惯,特别是中秋夜晚,往往要对月而歌;而在婚嫁时,则延续唱歌、斗歌的习俗;亲人分离相聚,或是老人与世长辞等重要时刻,也都是以歌代言。因此,渔歌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既有悲哀伤感、发泄心头积郁的情诉,亦有沉重、拼搏的劳动号子,更有欢庆、喜悦的抒发。
惠东渔歌既保存了古朴的音乐形态,又有较为丰富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韵味,在社会学、文化学和民间音乐史研究上均有特殊价值,对当代音乐创作也有重要借鉴作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渔歌在渔民尤其是年轻人心中,日显淡薄和疏离,随着老年渔歌手的相继辞世,惠东渔歌面临失传危险,急需抢救。所幸,近年惠东渔歌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渔歌传承基地、业余学校、艺术团,及传播和学习惠东渔歌知识的专属平台也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陆续建立起来,多位音乐人更利用一些渔歌素材进行二次创作,今年9月,惠东渔歌国家级传承人李却妹还应中央电视台邀请,赴京参加《中国民歌大会国庆盛典》综艺频道节目录制……相信,在多种形式的推动下,惠东渔歌将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夏杨